分卷阅读52
心性远谈不上坚毅果断,行事更谈不上深沉狠辣,也就无法高瞻远瞩后一击必中。这对他的命运,以及与他命运相连的大臣们造成了重大影响。
回到正统十四年,大明正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
在打响京城保卫战之前,有一件事必须做好。不论个人的政治倾向,先确保这一时段大家能齐心协力,那么对于王振的清算势在必行。
王振死了,可朝堂上还有不少他的党羽。
如果不给王振明确定罪,对战瓦剌时突然冒出王振同党搞背刺怎么办?这种事不是不可能发生,而是极可能发生,带路党、背刺党一直存在。
八月二十三,右都御史陈镒带头上奏,要灭王振全族。
细数王振的一系列大罪,说着说着,说到了此次土木堡之变就情绪激动,声泪俱下。
这下点燃了整个火/药/桶。
土木堡之劫,谁能不恨。如今我们回顾历史都血压飙升恨不得把朱祁镇的坟给一把火烧了,但碍于文物保护法与刑法不可能去做。
当时的朝臣们势必也恨,比我们更恨。
陈镒的话直接引爆全场,群臣激愤,几乎都大喊大叫一定要监国的朱祁钰下令议定王振罪行,让天下安心。
朱祁钰哪里见过这种悲狂架势,他被吓住,起身就要离开,说改天再对王振进行议罪。
改天个屁!
朝臣们怎么可能等,又凭什么等。
八月十五,土木堡之变。八月二十三,都过了二十多万将士的头七。今天必须给说法,不然大家就不走了。
朱祁钰就说让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去把王振家给抄了。
马顺?
那怎么行!
群臣更加气愤了。马顺是王振党羽,是该被定罪的同党。他管着锦衣卫,由他去处理王振的问题不就是明摆着什么问题也得不到处理。
金英,替孙太后传旨册封皇太子的太监。往日在人前有几分面子,现在说话让朝臣们退下。
当下没一个人听金英的。
群臣已经在暴怒边缘了,神挡弑神,就要去暴打金英。
金英避得快。
另一边,马顺居然自己主动跳了出来。
他显然没有意识到天已经变了。以锦衣卫指挥使的身份,呵斥群臣让众人乖乖退走。
好家伙!这种时候了,你还敢上蹿下跳。
户科给事中王竑暴怒,一拳直接抡上马顺的脑袋,给他一击暴打。一边打一边骂,细数马顺以前与王振种种勾结之事。
这下场面彻底失控。
大臣们一拥而上,群殴马顺。你一拳我一脚,很快就把马顺给打死了。
死了一个马顺,场面没有冷静下来。
这次是官员们群体性的暴怒失控,杀了一个还不够。王振的党羽何止马顺,这就又看向了太监毛贵与王长随,两人也是王振的得力助手。
太监金英反应很快,他与这两个太监不合,立刻把两人踹到了暴动的人群里。
群臣又把毛贵与王长随给群殴致死。
杀了三个人,大臣们都是头发胡子衣服一团乱。
这会怒火终于消除了一些,脑袋恢复理智了,不安也就随之而来。
血溅朝堂,他们杀人了!
没有得到诏令,把三个人给杀了,其中之一是身有官职的锦衣卫指挥使。
这才后知后觉地惶恐。
如此行为,大逆不道。往大了说就是今天敢杀马顺,明天就敢直接杀了朱祁钰。
气氛一度凝固。
朱祁钰已经看傻了。这么凶猛的吗?监国很危险,他起身就离开。
关键时刻,于谦站了出来,果断地拉住了朱祁钰。
不能让郕王离开,必须在第一时间把这场群殴定性,否则事后被追究,大家都会被扣上重罪。更重要的是现在大明的主要敌人是瓦剌,不能再节外生枝。
朝臣们后怕沉默,朱祁钰慌乱不安。
唯有于谦,他坚定且勇敢地站了出来劝说郕王:大臣们绝无其他想法,都是为了大明江山着想。马顺是罪有应得,还请郕王不要怪罪大家刚刚的失态行为。
于谦的果决与英勇刻在了他的骨子里。不是只在朝堂上敢说,更是在面对千军万马时敢打。很快,在北京保卫战中,他身士卒地体现出来。】
作者有话说:
①“有言拥立郕王者,先生即彪言于众曰:皇上为悯生灵,安社稷而出,黄天眷佑,不久必回。今当立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郕王辅之,徐图迎复,岂容有他议。”
②《明英宗实录》:“皇太后敕郕王祁钰:迩者虏寇犯边,皇帝率六军亲征,已尝敕尔朝百官。今尚未班师,国家庶务不可久旷,命尔暂总百官理其事。
尔尚夙夜秪勤,以率中外,毋怠其政,毋忽其众,钦哉。又敕文武群臣,凡合行大小事务,悉启王听令而行,毋致违怠。”
第33章 第三十三章(史实较多)
◎土木堡之变◎
水镜继续:
【兵部尚书邝埜惨死在了土木堡之战中。于谦在午门血案发生前被任命为新的兵部尚书, 统管北京保卫战等一系战事。
他挺身而出劝住了朱祁钰,让群情激愤引发的群殴,没向群臣被议罪而陷入朝堂停摆的严重后果发展。
随后, 王振被清算抄家, 其党羽也不同程度被议罪。
守卫战准备开启。
有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朱祁镇不在意这种作战的基本规律, 于谦怎么可能犯同样的错误, 他先要保证京师粮草充足。
当时,大明京师一带不缺粮草,存于通州粮仓。
这批粮食一定要运入京城, 否则必须一把火烧了,不然等瓦剌军来犯就会落入他们手中。
在此风雨缥缈之际将大批量粮食迅速运来京城,听起来是个难题, 但也能被灵活解决。
于谦一边下令命几路勤王兵马入京。而官兵入京时,势必会路过通州, 命他们一人捎一些粮食, 就能迅速且高效解决运粮困难。
另外为了充分激励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京内的人员也要动员起来。他提出提前给官员们发粮食作为俸禄, 而给帮忙运粮的百姓出工钱等等。
只要思想不滑坡, 办法总比困难多。
运粮问题很快得以解决, 然后就是立刻将边防上的守将们进行一些调换或裁撤。
朱祁镇的叫门行为怎么可能不传入京城。
也先带着大明皇帝一个处又一处叫门, 或要钱或要开城门,但凡是有动摇过的军官都得换了。
时间在众人的紧迫准备中一点点过去。
眼看九月将近, 还有一件大事没敲定, 那是八月十八日就提出的问题。京城的皇位依旧空悬, 仅仅有两岁的太子朱见深远远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