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71
无人不好奇刺激源头是什么,但早学会了在洪武朝压制好奇心,那会害死人的。
五月下旬的傍晚。
晚饭时候,五位皇子与七位朝臣被临时传召去往上书房。
上书房,墙头的水镜保持静止画面。
今天,朱元璋再见水镜浮现,此次开头显出一行提示。
【增加播放新功能:观众可以声控主动暂停播放,每集暂停次数不限,叠加暂停总时长不能超过半个时辰。超时,立即终止播放。】
上集咕咕在末尾预告,这回要讲十七世纪的大明与全球小冰河期状况。
储存与重播视频的次数有限要省着用,而很快要成立应对小冰河研究所,有必要放出一些消息。刚好多了暂停功能,有时间抓一批人来一起看首播。
五位皇子都见过水镜给的世面。
七个朝臣却是乍见此物,难免愣在当场。
“放轻松,都坐好。纸笔给你们预备好,想记录就记录。记不过来时,就喊朕暂停影像。”
朱元璋没多给前情提要,直接喊了开始播放。
都说做人要学会分享。朕以前不懂,但活到老学到老,现在学会了。果断找来十二人陪着,其中有七人是第一次看到水镜,奇景共欣赏的感觉真不错。
朱棣深呼吸。
他没有不祥的预感,没有预感因为确定今天水镜说不出好话必成事实。那就来吧,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
作者有话说:
谢谢各位的支持,我会努力的(づ ̄3 ̄)づ
——
【小剧场】
朱八八:为什么我的活动评分居然只有48分?不及格啊!朕不及格!系统,你偏心眼过分了!
系统:瞧,我公正的小眼神,绝无黑幕。活动根据上传书籍版本的稀有程度来打分。给你48是给多了,还加了友情卷面分。
朱八八:不早说是这种评分标准!
系统:老子曰过,知者不言。
朱八八:每日胸闷get√
第43章 第四十三章
◎。◎
水镜:【咕咕闲谈, 又一次准时更新,鼓掌!话接上回,今天我们说说十七世纪小冰河时期到来后大明与全球危机。】
本次的主讲人简笔画形象, 是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地球。
上面的七大洲, 像是乞丐衣服上的旧补丁, 显而易见的破烂, 一看就是惨遭虐待。
这是啥玩意?!
七位朝臣被吓了一大跳,有人下意识后仰退避,让椅脚发出了刺耳的“滋啦”移位声。
朱元璋瞧着众人的失态, 对比起自己初见水镜时看到丑小人时的场景。不愧是他,当时表现堪称冷静。
有对比有愉悦,眼下他异常的宽容与大度。
“慌什么!跟着朕的口令, 深吸一口气,慢慢吐出来。把胆子放大些, 这就是会动的图画, 有什么好怕的。”
卓敬等七位臣子只能苦笑着深呼吸。
此前的猜测果然没有错。皇上与藩王们的反常必有根源,万万不可去好奇其中真相, 好奇心必会害死人。今天没有丝毫防备被突然传召来上书房, 可不就是被吓得心脏怦怦狂跳。
不幸中的万幸, 在场的臣子承受力都很强, 是日常被洪武帝给吓习惯了。
惊吓只是一瞬。很快,调整好心情看着墙头水镜。
吓归吓, 却也没错漏“十七世纪”、“小冰河”、“大明”、“全球危机”等关键词。其中有大明又有冰河, 是要说天冷后遇到了危险吗?十七世纪又是什么时候?
水镜:【之前看过气候脉动的曲线图, 元朝后期已经步入了小冰河期的开端。因初期降温与升温年份交替出现, 人们没意识到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全球变冷。
时至十七世纪, 降温幅度到了最严酷的时候, 又以十七世纪中叶跌到了气温最低点,随后再缓慢爬升。
对应到中国,即万历年间开始降温,而在崇祯朝到了谷底。明亡清兴,气温开始上升,而这种上升仍处于冰期之中。】
啥?大明亡了吗?
臣子们正迷茫,却见皇上非但不愤怒而且平静得很,难道是被刺激到习惯了?
水镜:【十七世纪究竟有多冷?一百年的数据,说也说不完,我会贴出可查询的参考文献,感兴趣的朋友自行查看。
这里举几个例子。全球降温的幅度与时间存在差异,因此极端气候出现的时间也有差异。
我们都知道如今广州很少下雪,但在十七世纪的文献中广州冬天时不时主打一个“雪”字。
比如郭裴的《广东通志》记载: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广东连年大雪,足见整个中国的气温有多寒冷了。①
长江与黄河流域温度也跌到了两千年以来之最低点。
明末清初,谈迁的《北游录》记载了他从杭州去京城的见闻。其中记录了运河冰封不可通行的时间,有百余天之久。对比现代的五十几天,时长是翻了一倍。
严寒同样出现在西方。1628年,欧洲经历“无夏之年”,顾名思义那年温度低到根本没能入夏。
博斯普鲁斯海峡,即被土耳其戏称为一手抓着亚洲一手抓住欧洲的欧亚咽喉。在1620年冰封三个月,海面冰冻得非常结实,能让人们在上面来回运输货物。
这些反常现象显示出全球进入小冰期,伴随降温会发生什么?
以中国的地理位置,先会联想到严重干旱,粮食歉收,人因吃不饱而动乱。
有多吃不饱?
翻开崇祯年间的史料,写满了“饥”字。
随手拿一本《明史》就能列出一堆:
“九年,南阳大饥,有母烹其女者。江西亦饥。”
“十年,浙江大饥,父子、兄弟、夫妻相食。”
“十二年,两畿、山东、山西、江西饥。河南大饥,人相食”
……
一行行的饥字,就是一部部血泪史。
人饥易子食。这种惨状在明末不是偶尔发生,而是连年多地一直发生。试问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不造反?】
水镜前,十三人俱是面无血色。
第一次观影的朝臣们已然没了对水镜出现的惊愕,全部精力都被眼前的可怕数据给震慑到。
这却只是开头。
朱元璋作为农民出身,很清楚大旱不只让粮食歉收,接下来就是“旱极而蝗”。
果不其然,水镜里传出了蝗灾大爆发的叙述。
【粮食收成不好,人吃不饱,蝗虫又来雪上加霜。万历与崇祯年间,前后接连发生过持续五年之久的蝗灾。
蝗虫不是随便挑地方产卵,最适宜产卵地点需要植被稀疏、温度适宜、土壤含水量在百分之十到二十左右。大旱之后,河流干涸,大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