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96


/火/药是0到1的变化,打开了热武器的大门。黄/炸/药是从1开始向上的技术革新升级,能升到10也能升到100。

要承认0到1的伟大,也不能否认从1开始军备改进后的强大威力。

为赋新词吃猪蹄:咕咕视频里提化学工业先举例「染料」后来又讲「硝石」,是不是故意想埋暗线?

因为黄/炸/药的发明源头就与染色行业相关。

1771年,也就是清朝乾隆三十六年,大洋彼岸的英国彼得·沃尔夫用硝酸与靛蓝搞出了有着强烈苦味的黄色物质。

当时叫苦/味/酸,后来的三/硝/基/苯/酚。它本来是用来做黄色染料的。

一百年之后,十九世纪晚期,德国化学家斯普伦格尔发现苦/味/酸有着强大的爆炸能力。

没几年,它就被用到军事领域。黄/炸/药的“黄”就是从它的颜色属性来的。杀伤性武器的原始版本居然是染料,历史轮回真的是很奇妙。

(回复45)

△风油精爱好者:不懂就问,咕咕提到了明朝高超的金属锌的炼制术。当时叫“倭铅”,从倭寇横行借指这种金属难炼制。

我对金属炼制的兴趣不大,诚心在评论区蹲大神,求讲明朝倭寇问题。据说倭寇不全是小日子,真的吗?

远香近臭:帮顶!

就喜欢这种直接提问不搞钓鱼的态度。钓鱼佬遍地走,真让我怕了。』

朱元璋读到这则评论,体验了一把什么叫做死去的记忆在攻击他。

黑历史绝不再提,专注眼前的问题。

刚刚看视频时就有疑惑,咕咕说“倭铅”冶炼技术是在明朝中期得以实现,那时竟有凶猛倭寇扰边?

倭寇指的不仅是日本海盗吗?

朱元璋知道元朝时期倭寇侵犯高丽。洪武初期,倭寇也频频侵扰大明沿海边境。

当时,大明初建,北面有元军残部、东南有其他势力残部等问题尚未肃清。对于倭寇来袭,他曾经想与日本政府联手打击,几次主动派出了使团。

岂料前两次出使,使团成员大多殒命东瀛。

第一次是洪武元年,使团在日本五岛附近被贼子截杀。

所携带的明朝建国文书自是没了踪影。日方没有就此给出任何反应,没有主动表示要捉拿凶手。

很快,大明第二次派遣使者,向日方传递三则消息。

其一,大明建国,日方应来朝贡;其二,通告倭寇危害大明边境,日方理应采取严厉措施取缔倭寇;其三,如果日方不作为,大明则会出兵讨伐。

这段文书的内容很过分吗?

朱元璋毫不认为哪里有错,让日本来朝贡是给它脸了。

日方政府主动讨伐日本海盗,是它该做的事。

如果仍有倭寇危害到大明边境安全,大明选择反击打回去,甚至把不作为的日本掌权者给一锅端了,一点毛病都没有。

不料日本的怀良亲王斩杀了五位大明使者,把其余使团成员扣押三个多月。

这一举动把朱元璋气得火冒三丈。

如果不是明初朝局未定在多面作战,他真想要渡海把怀良亲王给宰了。

第三次,洪武三年大明再派出使团进入东瀛。

这一次终是达成合作的基础。洪武四年,怀良亲王派使臣来大明,奉表笺向大明称臣,依制纳贡。

然而,朱元璋没能高兴起来。

那会他才终于理清了东瀛混乱的内斗局面,原来怀良亲王不是正统意义上的日本国王。

元末明初,东瀛处于南北朝期间,战乱不断。

怀良亲王之所以转变对大明的改变,是因短短几年东瀛的内部格局发生巨大改变。怀良亲王的势力大不如前,才会向大明称臣,都是妥协之举。

明朝当然不愿认可这样的怀良王。

再派使者去东瀛,想与日本的正统掌权者建立外交关系。

两国之间却未因此步入稳定往来状态。

由于东瀛内斗不休,割据势力不臣服于天皇。

那些地方势力抵达大明后,朱元璋拒绝承认其合法性,不与进行朝贡贸易。

洪武十四年,怀良亲王竟是厚着脸皮也派来使者,但被大明拒之门外。

此子以前犯下杀害大明使臣的旧账,怎么可能给他好脸色。怀良亲王对于过去的错误毫无悔意,还在回信中频频挑衅。

朱元璋早就受够了东瀛的反复无常,在意识到日本内斗不止没能力处理倭寇后,他就改变了对于倭寇的处置策略。

实施海禁,令部分沿海居民内迁。制造无人地带,不让倭寇一靠近沿海就能抢掠财物。同时增加大明的海防力量,巡视海上对抗倭寇。

其实,这样做仍有令人不悦之处,没有对东瀛本土加以强力回击。

偏偏碍于元朝的前车之鉴,蒙古两次东征日本失败了,皆因海上气候环境多变。

朱元璋不愿让大明重蹈覆辙,索性有了彻底与日本断绝往来的想法。

随着胡惟庸、林贤等案爆发。查到其有私通倭寇之嫌,借此彻底断了与东瀛的外交,把它逐出了朝贡体系。

时至今日,与东瀛断绝往来已有七年多。而在大明海防的提升后,倭寇扰边已是少有发生。

朱元璋盯着水镜。明朝中期,倭寇又卷土重来了吗?具体啥情况?这种不是钓鱼的评论,而开门见山地提问,真的会有人回答吗?

往下看,憋屈的事来了!

此前,他用尽心机却钓鱼不得。

今天,「为赋新词吃猪蹄」直接问,居然得到了一段详细回评。

朱元璋深呼吸。

不气,不气,不和后世人一般见识。他还能怎么办,当然是认真看下去,学习新知识了。

第59章 第五十九章

◎。◎

『抄水表了:我来简单答两句明朝的倭寇问题, 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指正。

目前可查的史料,认为“倭寇”一词最早出现在「高句丽广开大王」碑上。

公元404年,广开土王十四年(对应两晋时期)。碑文记载:“倭寇溃败, 斩杀无数”。

高丽史上对倭寇的记录较多, 将其用作对日本海盗的习惯称呼, 是大约从十三世纪开始。

要说明朝时期的倭寇问题, 主要分为两个时间段:十四世纪中期到十五世纪初(元末明初),以及十六世纪(嘉靖朝)。

前期倭寇与后期倭寇的组成与侵边范围都不同。

先说十四世纪中期的东北亚局势。

元朝后期政局腐败,不断压迫百姓。1348年, 方国珍第一个掀开了抗元起义序幕。

高丽内部土地兼并问题严重,政局衰败。同期,东瀛也是内斗不休, 形成日本南北朝对峙局面。

东北亚各处乱象丛生之际,倭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