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9


的甲骨文,而非咕咕所在时空要等到清朝末年才被人发现殷商旧字。

这种不同始于主动改变了政策。

由小及大,这种变化预示着大明的未来也能向好改变。此乃吉兆!

大笑之后,朱元璋准备往钦天监召见马蓬瀛,询问年底特考的数理卷出得如何。

马蓬瀛,生于元朝末年,河北昌黎人,她在数术与天文上有着惊人才学。

后来的户部郎中刘公直游历到昌黎,钦慕马蓬瀛奇才,求娶她为妻。二十多年之中,她虽嫁做人妇,但从未停止在学术上的研究。

去年初春,朱元璋听闻此女大才。

钦点其为尚宫司宫,正式授予朝冠,命她入京参与历法编撰。

今年五月下诏举办年底特考,马蓬瀛是第二批被选入参与出题的考官。

很少有女子参与到历法编撰中。

马蓬瀛深知在大明女子想要发挥才干的不易。从举办七夕预热竞赛活动到延请公主坐镇赛场,都是她的谏言。指出此举利于鼓舞人心,令身怀才学的人,不受困于性别,都敢于参与特招考试。

朱元璋采纳了此提议,他不排斥女子参与改革。

年末特招考试后,明年将设立皇家科技学院。像是马蓬瀛这类在某方面有旷世之才的女性,必是要选做老师。

也要将有科研潜力的女性收入学院成为正式学员。这就想着女儿、孙女之中有无合适人选,要命其带头作为表率。

啥叫想开了,这就叫想得很明白。推行改革不问性别,只问能力与品性。

朱元璋在没有看水镜之前,就敢求才若渴地聘用马蓬瀛。

在观看了水镜影像,深知大明处于变革的准备期,当然是要启用一切能启用的人才,不管是男女老少。

不过,相关官吏体系的改革要稳步缓行。切忌操之过急,而引发利益集团相互倾轧拖了改革的后腿。

一项项新政政令,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唯有一处叫人不爽的地方。

适应了水镜七天一来的规律后,它竟有一个月没出现,超时三十天了!《字的那些事》下集还没说,这玩意该不会不打招呼就消失不再出现吧?

朱元璋不似几个月前等待钓鱼结果却迟迟不见水镜来时倍感焦急。

现在更多是感到遗憾,还想多听几集不同方面的历史故事,从而更好地进行改革。

与此同时,又觉得庆幸。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幸好在观影过程中同步记录下了所需内容,而不是等之后的视频重播。

就知道水镜不靠谱,是迟到或消失都不提前打招呼。

自己还有尚未领取的奖励,没有选择反复观影哪几集视频。该不会被赖账了吗?

朱元璋不承认自己多疑,是水镜有不良记录在前。那是一面会篡改用户名的妖镜,它耍赖黑掉观众奖品也正常吧?

正值此时,墙上忽然出现了久违的熟悉波动。

【大家好,我出差结束回国啦,恢复正常周更。闲话不多,直接进入《字的那些事·下》,聊一聊从印刷术到中文打字机。】

朱元璋正要离开书房,背后蓦地响起了水镜神出鬼没的声响。他不得不停下脚步,坐回书桌前,摆好纸笔认真听讲。

眼下,不由闪过一个念头,妖镜是不是故意选这个时候及时出现?

就为了啪啪打他的脸,表明是他多疑猜错了。水镜没有想黑吃黑吞掉观众奖励,一个月没更新是咕咕的原因,镜子不背黑锅。

也罢,这不重要了。

朱元璋大人有大量,不再计较此类细枝末节。好奇地盯着镜面,中文打字机是啥玩意?

作者有话说:

晚上九点左右,二更~

——

《昌黎县志》,《人物志下·方技传》记载:马蓬瀛在洪武二十五年就被老朱钦点作了女官负责历法工作。后来朱棣登基,再次招人入京。

“东光贡生刘公直历官礼部主事、户部郎中,元季兵火宦游过昌黎,娶妻之蓬瀛,幼聪慧,随父读书,精通历数天文。洪武壬申差内臣陈二仔捧宝二百锭,四表里,召授尚宫司宫,正授冠佩,县岁给米六十石。戊寅差内臣穆和,赐一女使送还宁家。永乐即位,召二次屡赐宝楮表里,官其子政为本县儒学训导终其身体”。

第68章 第六十八章

◎二更◎

水镜:【东汉蔡伦改良了造纸术, 汉字的书写材料从以竹简为主,变成以纸张为主。纸的原料便宜易得,其成品便于携带, 这极大扩大了文献典籍的传播。无疑会促进更多人读书识字。

时间步入隋唐年间, 佛教已然传入中国, 信徒越来越多。信众认为通过阅览或誊抄佛教典籍可以积攒功德。

在佛教传播过程中, 必然会遇上一个问题。日益增加的佛教徒想要读佛经,这样大量需求的经书从何而来?通过手抄,速度缓慢, 而且临摹出书页里的佛像需要专业的绘画技术。

雕版印刷术就是在这样的需求中应运而生。

如今,我们能轻易说出雕版印刷的弊端。

最大的缺点是错字难以更正,需要整块雕刻, 错一个字很难更正。

古人不傻,时至宋朝,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以泥烧制成一个又一个字。需要印制某篇文章时, 逐一对照选字放入木框中。以特殊药剂将框内的所有的活字泥章凝固成板,涂以油墨, 盖上纸, 压一压就能成功印制出一页文章。

活字印刷的优点显而易见, 它非常灵活。

出了错字就重新制作对应的那一枚, 遇上生僻字也能现造一枚。取材也灵活,不限于泥塑, 也能用木头、铜、铅等, 各有优缺点。

问题来了。

北宋发明活字印刷, 但直至清朝它在印刷界的地位始终没超过雕版印刷。

这是为什么呢?】

水镜前, 朱元璋脱口而出一个答案, 很简单——没必要。

理论上, 活字印刷术是比雕版印刷术在技术层面上更加进步了,但进步的技术不一定是被需要的技术。

以传统经史子集举例,那些经典著作是文人入仕必读。

大多书肆会预备一些存货。这些典籍的内容不需要更改,制作出一套雕版就能不断地刊印。

再以佛经为例,经文内容早就固定下来,而购买佛经的人群越有钱越追求精美。

论精美,活字印刷远不如雕版。

雕版在纸上成稿。若请书法高手写出初稿,能将铁画银钩的字迹在一块雕版上完整刻印出来。竖排的一列列字,一撇一捺或有相交,字与字之间的起落转折颇具美感。

从典籍到佛经,想要购买他们的人群,基本不会把书读过就扔。

哪怕不时时翻阅,收藏起来也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