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97




“啊啊啊啊————”

忽然,热闹的街道上传来惊慌的声音,前方隐隐起了骚乱。今年由于情况特殊,两立君主,作为年幼君主登位以来的第一个花灯节,各方的措施都做到了极致,每条街道上都有披盔覆甲的士卒守着,就是为了防止节外生枝。

平素遇到这样的情况,百姓们早就吓得跑开了,但许是今年这过于严密的布防让百姓安心了不少,虽说前方的惊叫太过渗人,但不少百姓不仅没回转,反而想凑上前去看看热闹,不知谁在人群中喊了一句“守的这么严实,能出啥事儿啊”,又不知是谁应和了一句“反正不出事儿,咱看看去呗”,人来人往的,这两句声音不大但却很清晰,胆子大的百姓更加蠢蠢欲动了,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随后不约而同地有了默契,人群如潮水一样向出事的地点涌去,拦在他们身前的士卒扯着嗓子高声大喊:“别往前挤了!别往前挤!”

————但这都没用。

看热闹是人的天性,从众也是人的天性。

终于———

“是花灯———是花灯!是花灯出了事!”

有尖锐的嗓音冲破喧嚣的人群———

“有些花灯在流血!”

这话说得太过惊世骇俗,于是不少百姓抬起头来,看着那头顶上美轮美奂的花灯,果然,在烛光中,每一条街道上、每一条交错的花灯带里、都有几盏花灯从烛焰炙烤的位置开始缓缓变红,随后……

“嘀嗒———”

“嘀嗒———”

有鲜红的水滴从花灯底部是缓缓渗出、滴落,在地面上留下一朵暗色的水花。

花灯滴血泪,这一幕既凄美又骇人。

不少信奉神佛的百姓已经跪在了地上,开始双手合十喃喃自语,随着他们这一跪,周围呼啦啦跪倒了一大片,大部分是腿软,跟着被吓倒的。

慌乱嘈杂的哭喊声霎时间从人群中爆发,突然,人群中有一个书生模样的人神态癫狂地指着那些花灯:

“那些花灯、那些流血的花灯上———字迹全是一样的!”

不知谁小声地反驳了一句:“隔得那么远呢,你怎么看得清?”

“怎么看不清了!”那书生被人质疑后,脸涨得通红,一副被冤枉了的模样,“我现在就可以把花灯上的内容念出来———”

他一字一句,声音越来越大,竟压过了那些气弱下来的哭喊:“应天书院乌子虚,由燕京赴昌黎,治疫数月……”

随着他的念诵,人群渐渐安静下来,不少眼神好的人四处张望着,目光锁定了那些同样流血的花灯,于是,有声音渐渐加入了他。

“……亲入险地,调四方之物,救一地之民……”

这些流血花灯上所记载的内容,将一个故事在百姓眼前徐徐展开。

“……身染重疾,咳血不止……然日夜不休,以命相继……”

花灯上没用什么诘屈聱牙的字句,平铺直叙,却字字直击人心。将人带入到花灯上的故事里,为着那个故事中的人揪心。

“嘀嗒———”

随着念诵,那些流血花灯上的血迹已经渐渐干涸,不再滴落,花灯最中间烛火也从明亮变得黯淡,仿佛它们就是故事主人公那渐渐微弱的生命之火,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熄灭。

有些念着花灯上内容的人已经开始哽咽了,于是声音出现了颤抖,这种颤抖仿佛会传染,于是渐渐有了哭腔:

“……危急之际,遭小人暗害,重伤于身仍心系百姓……”

“呜———”

不知是谁先落下泪来,于是哭声连绵着响成一片,好好的节日,倒弄成了万民哀哭。

念诵的声音已经听不见了,只有哭声高高低低地响着,有寒风吹过,那些不再滴血的花灯里的烛火挣扎着动了动,最后归于沉寂。

它们熄灭了,但周围的花灯仍然亮着,就像故事里的那个少年。他的生命之烛,与这些花灯一同黯淡。

在这些哭声里,一个僻静的角落中,有人摘下了脸上的面具,露出了一张清雅的面庞。

昨日韩国的驿站有差驿给他送了一根木头,那根木头平平无奇,没有机关、没有暗语、也没有刻字,只是笔直得像一把尺。

倒教他想起曾经的一段对话———

“老师啊,有朝一日我若是遇险,侥幸得以生还,不方便给你传书信的情况下,我就找人给你送一根笔直的木头。”

他问:“为什么要送木头?”

那时……

那时他的徒弟,是怎样回答的呢?

他垂眸思索着,发现即使过了很久,他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的答案。

“我以前读过一篇文章,文里说‘木直中绳,揉以为轮’。木头是直的,车轮是弯的,就像人,总是会改变。”那时他的弟子弯着眉眼,笑得像一只狡黠的狐狸,“可我偏不。”

“我就要做那笔直的木头,一辈子都不要变成车轮。”

没有经历过世间黑暗,少年总是抱着天真的想法:“我呀……宁折不弯!”

……

“为国为民的心非假,对我们的情谊非假……”宋兰亭清浅的声音散在风里,“可其他东西,都不是真的。”

比那根报平安的木头先送到的,是熹微搜寻回来的、一些染了血的面人残片,那些残片已经看不出是些什么了,浸着厚厚的血,早已没了原先的颜色。

他追根溯源查下去才知道,原来那些残片是子虚打算送给他们的礼物,可是那些礼物,却最终成了他遇害的催命符。知道这个消息后,书院里,人人内心都似憋着一团无形的火。

宋兰亭的内心比他们还要复杂,如果那日阿英说的都是真的,那秋狝之时,帐中那人必然为假,但微小的细节都能做到分毫不差———这不可能是一个人的手笔,只能是一个势力有预谋的举动。

那个势力是好是坏,究竟要在燕国境内做什么,他一概不知,但现在的燕国,再也经不起飘摇的风雨了。刘衡为一郡郡守,尚能引出如此巨大的危害,更何况是如今声名更盛的乌子虚?

风中送来了哭声,他派去的人正在向百姓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事实。

那些殚精竭虑、舍生忘死的日夜,应该被人知道。除了子虚,那些在鼠疫之中为国尽忠的人,也该被人记得。

无论子虚背后的人是谁,至少摆在眼前的,是他救了一郡百姓,这份功绩不应被抹杀。子虚是个好孩子,但她身后的势力却未必,日后这个势力若要利用这份功绩,要她对燕国、对她在意的人不利,那又该是多痛苦的抉择?他不仅是子虚的老师,也是燕国的司徒,他必须考虑这种可能。

最好的方式……宋兰亭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就是让乌子虚这个身份以逝者的名义名留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