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01
,就没有见过这么清澈的黄河,也没有这么的幽静。则简直就像是两条河。
“都怪那黄土高坡。”下游的人忿忿不平道。
让黄河水变浑不说,还让他们这些生活在下游的人一遇到下雨就提心吊胆。谁一生中没经历过几次黄河的洪水?老人们开始讲古,甚至有人开始流泪。明朝,黄河边。
潘季驯的助手生出一个疑问: “大人,看地图,黄土高坡位于中上游,但为何在中游的时候不堵,反倒是每每在下游的时候才泛滥成灾?
潘季驯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他和黄河打交道很久了,对黄河的每一道湾都清楚。
你可还记得仙画之前显示的地形图?潘季驯很快就想到了答案, 那三级阶梯的地形,黄河自西向东,从地势高的地方冲下来,速度快,力量大,泥沙自然也就跟着下来了。但是到了下游,地势开始平缓……
助手也是聪明人,立刻道:“我明白了。”
他又苦恼: “如此复杂,该如何治理呢?”
潘季驯抬头看向天幕,眉头紧锁,脑海中却不由自主的回想起了刚才的黄土高原,自言自语道:……难道也先从治理黄土高原开始不成?
【当然了,还有一些是因为战争,人工把堤坝给扒了。南宋和蒙古打仗的时候扒过一次,金国和蒙古也扒过一次。】
【最近的一次,1938年花园口被扒了一次,死了八十多万,受灾一千多万人口,直接导致了黄河夺淮,被人为彻底改道,并且造成了一片广阔的黄泛区。】
1938年,花园口。
不要有任何顾虑,坚决去干!
他们在工程人员的指引下埋下炸药。
旁边的老百姓远远看着,脸上带着狐疑的神色,最后还是忍不住壮着胆子上前: “你们是不是想要炸毁这一片堤坝?万万使不得呀!
士兵拿着长枪将他们逼退,呵斥道: “军情机密!怎么能告诉你们这些平头百姓?赶紧往后退啊,不然别怪我不客气!
百姓们唯唯诺诺的往后退。
聪明机警的那一波,已经转回家去打算收拾好行李赶紧走。当天傍晚,轰的几声巨响连续不断的传来,烟尘弥漫四散。花园口的大堤被炸出了一个缺口。
这场炸堤行动持续了整整两天,他们还嫌不够,又调来了大炮对着堤坝不断地发射,最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长达七八米的巨大缺口。
黄河水翻涌着从这个缺口里奔泻而出。
第二天,暴雨开始了。
从决堤口出奔涌出的黄河水更是肆无忌惮,肆虐四周,整个周边都成为了一片泽国。
根本不知情来不及逃的周边百姓们被洪水冲走,即使是苟活着的也家人离散,财产尽失,耕地和房屋都被完全淹没。
浮尸遍地!
这场人祸淹没了河南、安徽、江苏三个省的大部分地区!
决堤的缺口越来越大,越来越大,几乎一大半的黄河水都从缺口走了,反倒是原本的河道逐渐枯竭。
黄河被彻底的改道了!
七年后,内战开始,始作俑者又惦记起了黄河:
“要是让它重新回来故道,那我们就可以用黄河将他们的解放区分开,不能互相支援。而且还能让洪灾消灭他们的军民。
妙啊!此法可用。
于是,1947年,花园口的决口被堵上,黄河回到故道,故道下游的数百个村庄被淹没,上百万人失去了刚刚开垦出来不久的新家园。
而黄河改道流经的那几年,只留给河南、安徽和江苏大部分地区厚厚的一层沙土,土地变得贫瘠不堪,完全无法种植。
【这片区域,解放后经过多年的治理种植条件才有所好转。】
【这才有了淮海战役,百姓们宁可冒着枪林弹雨的危险也要推着小推车去支援我军前线的故事。】
【常凯申再怎么努力写日记,也抹不去这份足以让人开棺鞭尸的黑历史!】
第121章 江山如此多娇(七)
不得不说,即使是封建时代的帝王们都被常凯申的这手骚操作给震惊到了。
李世民手往桌子上一拍: “竟然不提前告知民众疏散?!”即使是现在,也没有这样视百姓为草芥的。
假使在他的治下,有哪位官员敢做出这样的事情,撤职杀头都不足以泄愤,非得要诛九族才行。李靖分析道: 所以,后面的战役他们就输了。
除非是胡人入侵,否则两军交战的时候,普通百姓向来是对战场避而远之的,谁都怕死。像这样推着小推车去援军的,只有是对对面那一方深恶痛绝了。
李世民环视一圈殿中众人,意味深长: 对百姓仁义,就是对自己仁义。
殿中的贞观武将们一开始受到了高仙芝的教育,现在又受到了这个教育,纷纷在心中警醒,以后要记得约束自己的部下,行事不能放肆。
当下赶紧拱手行礼: “臣等遵命。”
百姓们更是咬牙切齿。
扒堤坝就算了,居然还瞒着附近和下游的这些人,是恨他们死得不够早吧?若是撞上这样的将领,真不如反了算了!“就是!咱们平民老百姓的命就不是命么?”
这样的人就真该下十八层地狱!
一时间,群情激愤。
尤其是住在黄河下游两岸的,更是恨得牙痒痒。洪水无情,可这是人祸,不是天灾!可他们没想到的是,这还只是生气的开端——
【这些都是后话,实在生气所以多说了几句。咳咳,其实今天要说的是北宋的黄河改道。】
【这也是黄河的第三次改道。】
【可以说,这次改道,也注定了北宋的兴亡,甚至让它之后的朝代也深受其苦。】
【在北宋之前,大规模的治理黄河还是东汉时期,水利专家王景将黄河导入山东省东营市入海,保了黄河的七百年太平。】
【到了北宋,黄河的泥沙又开始不堪重负了,开始发一些不大不小的小洪水,然后河道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一些偏移。】
【有个叫李垂的官员就发现了这一点。】
北宋的朝堂上。
一位大臣不慌不忙的从自己怀里
掏出奏章: “官家,臣日前看到一篇文章,关乎我大宋国运,臣恳请官家和诸位同僚一起观之。
他这么一说,大家都来了兴趣。
那位大臣展开文章,上面写着硕大的《导河形胜书》几个字。大臣开始侃侃而谈。
大意是,这位叫李垂的小官,发现黄河竟然开始向北发生偏移。事关重大,最后皇帝便召了李垂来觐见问询。
官家,北边可是辽国所在。若是黄河真的改道从北边入海,那岂不是就移到了辽国境内?咱们和辽国之间天然的屏障就凭空消失了!”李垂满怀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