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88
来却像是受了很大的打击。
他从小在众人的夸赞中长大,文治武功都学得不错,师傅们也都夸他学得好。
这还是头一次遇到他完全无法理解的知识。
而且这还是汗阿玛指定让他们学的,他身为太子,怎么能学不会呢?
沈菡见太子整个人都有些烦躁了,安慰道:“这个大概是要有基础才能明白的,你一时不理解不代表什么,等你学过基础课之后很快就能理解了。”
南怀仁听到她的话反应过来,也安慰太子:“是的,太子殿下,德妃娘娘说得对。您没有学过数学和天文学的课程,无法理解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太子心里稍感安慰:“是,德额娘,我明白了。”
只是他仍然难以摆脱惶恐的感觉,特别是当汗阿玛回来以后。
胤礽很害怕汗阿玛问他学会了什么,他却回答不出来。
不过玄烨自己学过这些课程,当然知道基础课的重要性。
他让两个孩子跟着,只是希望他们先对这些有个概念,熟悉了解一下,具体的课程肯定要回京后再安排的。
玄烨嘱咐太子:“南怀仁是有真学识的,天文地理与数术之中,大有机窍真理。你为大清太子,当明白天下之大,清楚疆土之边,方能心怀警慎,不妄自尊大。其中的学问,待回京后,阿玛再找师傅为你分说。”
太子松了一口气,恭敬应下:“是,儿子一定勤奋向学。”
……
作者有话说:
①本章参考文献:南怀仁回忆录,康熙著作《几暇格物编》地球一篇,《论语·为政》等。
康熙这个地球仪,是中国最早的,也属于世界上很早的之一。
康熙对西学的研究在那个时代看是很广泛也比较深入的,虽然因为时代局限性,他只研究了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还因为三藩之战中断了数年,不过以他的时间和精力来讲,这个学习速度和广度,足以说明他极高的智商和充沛的精力。
②明清沿袭“内中外夷”的华夷世界观,有时也在这个意义上使用“中国”一词,但仍未以之作为正式国名。康熙本人所写的书中使用了这个词。
康熙和南怀仁对地球的理解只是站在那个时代上的理解,不是很正确,不过已经很进步了。
第104章 眼界
◎真实的我。◎
太阳渐渐落下山去, 漆黑的夜幕开始笼罩,营地中燃起星星点点的篝火,照亮了原本暗沉的河岸。
不用整天赶路后, 整个营地的氛围都显得轻松了不少,不当班的侍卫围着火堆烤肉、喝酒, 肆无忌惮地大说大笑。
玄烨并不禁止, 反而觉得如此做派才能体现满洲精神, 因此常与将士同乐。
御驾驻跸的屋子前也燃着一架篝火, 玄烨与沈菡带着雅利奇从屋里出来。
篝火前站着几个人,太子、大阿哥、南怀仁和两个不认识的大臣。
众人互相见礼,两人给皇上行完礼, 又给沈菡见礼道:“奴才索额图(明珠),参见德妃娘娘, 五公主。”
沈菡让这两个名字吓了一跳, 勉强保持镇定道:“免礼。”
这两个人名可真是如雷贯耳啊!
沈菡不免悄悄打量了一眼。
纳兰明珠现任武英殿大学士,从长相和气质上看, 他不太像满洲人,更像汉人。
不过想想能养出纳兰性德那样的文人,有这个气质倒也不意外。
但纳兰性德今年五月刚刚过世,失去了最骄傲的长子, 纳兰明珠显得十分清癯,面上犹带憔悴。
玄烨关怀地询问了几句, 虽并未提及纳兰性德,但语意真挚。
明珠感怀道:“劳万岁惦念,奴才不妨事。”
沈菡知道玄烨对纳兰明珠的才能一直是比较认可的。
穿越前她了解的比较片面, 以为康熙重用明珠是为了打压索额图。
但自从玄烨和她叨叨的事情越来越多后, 她渐渐明白了。
不管是索额图还是明珠, 二人都是很有才能和眼光的能臣,并不是完全凭借玄烨对平衡权势的考量才坐上高位的,主要还是靠他们自己。
特别是纳兰明珠。
如果说索额图的晋升和权势还有太子的原因在,那纳兰明珠的崛起很大一部分还是因为他的能力和眼光确实出众——沈菡并没有听说他与大阿哥有关联。
明珠和惠妃并无亲属关系,大阿哥现在整天在畅春园读书,偶尔出去跑马围猎,身边也跟着无数的侍卫,一举一动都在玄烨的监管之下,两人根本无从接触。
沈菡现在也明白了皇子与朝臣之间的忌讳,在他们开府出宫,得到自由之前,与朝臣勾连简直是不可能的事。
——太子不算,那是皇上默许的。
便是惠妃,在皇上禁止内外仆妇擅自行走、泄露宫内事务后,能与娘家接触的机会也极少,她更不可能敢与朝臣勾连。
当然,明珠能走得那么顺,里面也确实有他本人与皇室血缘亲近,和玄烨对权力平衡考量的原因。
不过沈菡从玄烨的话里听着,倒觉得明珠此人最有本事的地方是揣摩圣意。
——他的主张往往最贴合玄烨的意思和想法,换言之,他本人也是个十分有眼光的人。
正如几年前玄烨收台湾的时候。
朝廷先是为了‘打和不打’争来争去,决定打了以后又为了‘用不用施琅’吵个不停。
之前玄烨平三藩时,对台湾一直是招抚的政策。
但三藩平定后,他认为时机已到,态度便转变为武力征剿,而且倾向于任命内大臣施琅为水师提督。
因为施琅在康熙六年就曾上疏请求尽快解决T湾问题,不要养寇为患。
此后又屡次上书,解释台湾对大清的重要性,认为其膏腴田园及渔盐之利甚大,乃财富聚集之地,‘可资中国之润’。
而且台湾孤悬海上,易为贼寇所趁,若是勾连外国,待其羽翼丰满,必成大清心腹大患。
玄烨对其奏疏所言极为认可,不过那时条件不足,此议只好搁置。
如今时机极好,玄烨觉得正该一鼓作气,拿下台湾!
他向保举施琅的李光地等人询问施琅的能力,李光地答了三点
——施琅与海上有世仇,熟悉海况,有谋略、郑氏惧之。
李光地之言果断且有分寸:“若论才略实无其比,至功成之后,在皇上善于处置耳。”
玄烨遂决定启用施琅,以武力征台!
但朝中反对者甚多。
许多高级官员觉得‘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长驱制胜、难计完全’,断不可取。
且极力反对任用施琅,因为施琅原是郑成功的部下,曾经降而复叛,后又因得罪郑成功,叛而复降,忠心难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