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95
和定国公世子和忠勇侯争功,所以在太子殿下耳边进献谗言。
千错万错都是慕容尧的错!和太子殿下无关。
也不知这传言从何而来。总之,短短几日,就传得铺天盖地人尽皆知。就连街头巷尾的百姓,提起慕容氏,也要呸一声骂上几句。
慕容慎敏锐地察觉出不对劲,私下令人查探,却查不清流言是谁传出来的。
就连信重慕容氏的永明帝,也有些不满,下了一道圣旨,怒斥慕容大将军。
太子仁厚好脾气,肯定没有错。错的人一定是慕容尧!
去冀州传旨的,正是孟御史。
孟御史去年挨了一顿廷杖,在家中足足养了小半年才痊愈。回朝堂还没半个月。
永明帝丝毫没有自省己过的意思,看孟御史左看右看都不顺眼。索性打发孟御史跑一趟苦差。
对孟御史来说,宁可跑去冀州见太子,也不想留在京城。
孟夫人忙着为孟御史打点行李。孟御史去了一趟赵府,然后皱着眉头回来了。
“你没见过赵六姑娘?”孟夫人有些惊讶:“赵六姑娘没在赵府吗?”
孟御史皱着眉头说道:“赵侍郎说,赵六姑娘染病,去了庄子里静养,已经一个多月了。”
赵夕颜平日极少出门。眼下大晋战乱纷纷,除了亲友,也没人会刻意去关注一个闺阁少女的行踪。
所以,赵夕颜“养病”一事,并未传开。孟御史也是今日才知道。
孟夫人叹了一声:“老天真是不开眼。这么好的姑娘,怎么偏偏就病了。”
“幸亏是在这时候生的病,早些将病养好了,不会耽搁婚期。之前就延迟半年,再延期可就不太吉利了。”
孟夫人口中絮叨着:“等到了冀州,见了北海王世子,你少提这些。免得世子心里牵挂不宁。”
孟御史随意应了一声。
隔日,孟御史就启程去往冀州,沿途辛苦不提。
令孟御史心情沉重的,是沿途所经郡县,有许多百姓抛家舍业地去逃荒。饿殍遍野,尸骨累累。
冀州是勉强安定了,还有其他十二州数百郡千余县,万千黎民百姓在受苦。连口饭都没了,哪有不反的道理!
大军每日行军六十里,一个月才能到冀州。孟御史只带了几个家丁,赶路就快多了。每日早起晚睡,骨头都要被马车颠散架了。一行人短短十几天就赶到冀州。
太子殿下率众武将相迎。
徐靖见孟御史憔悴清瘦得厉害,忍不住啧啧一声:“孟御史是不是在路上又烂好心,将粮食都散出去,自己也不留口吃的?”
孟御史充耳不闻,先向太子殿下行礼聊:“臣孟溪知,见过太子殿下。”
太子立刻亲手扶起孟御史:“孟御史这一路辛苦了。”又以目光冲徐靖示意。
别撩拨孟御史生气啦!
徐靖这才笑嘻嘻地住嘴。
孟御史目光一掠,落在慕容大将军的脸上:“皇上有旨,请慕容将军接旨。”
慕容尧立刻上前一步,跪下听旨。
第213章 第二百一十三章 黑锅
永明帝自然不会亲自写圣旨。平日下旨,永明帝动动嘴,由翰林学士们商议拟定书写,再由永明帝过目,盖上御印。
今日这一道圣旨,出自翰林苏掌院之手。
苏掌院唯恐众人非议太子,将杀俘这一口黑锅牢牢扣在了慕容大将军头上。圣旨措辞严厉,几乎是指着慕容大将军的鼻子痛骂。
擅自妄为屠杀俘虏手段残忍!
目无君主毫无人性!
这一道圣旨,集合了数位翰林学士的“心血”,骂得引经据典文采斐然酣畅淋漓。
忠勇侯高鹏是个粗人,没读过几天书,定国公世子也没好到哪儿去。两人竖着耳朵,也只听懂了一小半。
就这一小半,也够他们两个幸灾乐祸的了。
同样是武将,他们时常领兵打仗,生里来死里去地挣些军功。打仗没有不死人的,自家子侄后辈折损在战场上,不知有多少。
而慕容家的儿郎,一旦成年就进禁卫军。禁卫军多好啊,每天在皇宫里巡视当差,在天子身边最显赫最风光。真正动手的时候少之又少,偏偏军饷还是最高的。你说可气不可气!
他们早就瞧慕容父子牛气哄哄的德性不顺眼了。现在慕容尧被天子下旨怒斥,他们瞧着热闹,心里别提多解气了。
慕容大将军满面羞惭,长跪不起。
太子长叹一声,亲手扶起慕容大将军,温声安慰:“父皇定是误会了。杀俘是孤的意思,慕容将军是奉孤之命前去杀人。此事要怪,也该怪孤擅作主张。慕容将军代孤受过,孤心中实在难安。”
慕容大将军感激涕零,四十多岁的大男人了,竟还有目中泛水光的能耐:“殿下这么说,真是折煞末将了。末将愿为殿下分忧,殿下一声令下,刀山火海末将也敢去。”
太子十分感动,好生宽慰慕容大将军一番,慕容大将军才捧着圣旨退下。
徐靖看着这一幕,心里很是畅快。
定国公世子和忠勇侯对视一眼,各自拱手告退。
待出了中军大帐,忠勇侯忽地压低声音道:“以前我一直担心太子殿下性情温软不堪大用。现在看来,太子比皇上强得多。”
定国公世子瞥忠勇侯一眼,淡淡道:“隔墙有耳,侯爷说话还是小心些,别落入有心人耳中,惹来是非。”
忠勇侯嘿嘿一声,不再多说,略一拱手,便先离去。
定国公世子看着大步离去的忠勇侯,目光闪了一闪。又转头看了一眼军帐,嘴角扬了一扬。
太子殿下以前深居皇宫,上朝听政也很少说话,存在感稀薄。这几个月来,先是坚持领兵来冀州平乱,再以雷霆手段整顿冀州官场,以春风化雨的耐心安抚百姓。
冀州能在短短时日里平定,有一半要归功于太子。另一半,该归功于北海王世子徐靖。
太子殿下确实好手段,一出手,就是石破天惊。杀俘的恶名,将会牢牢扣在慕容尧的身上。
……
慕容大将军捧着圣旨回了军帐。
身旁的几个心腹亲兵,各自憋了一肚子邪火闷气。进了军帐后,各自愤愤不平:“将军明明是奉太子殿下之命去杀俘,怎么传进朝堂就成了擅自妄为?”
“就是。这一定是有人故意在皇上面前煽风点火。皇上才会下旨叱责将军。”
“好在太子殿下知道将军的忠心。不然,将军就生生背了黑锅,吃了闷亏。”
慕容大将军缓缓吐出一口闷气,目光掠过一众亲兵,沉声下令:“都给我闭嘴!朝堂之事,还轮不到你们几个指手画脚。皇上也好,太子殿下也罢,都是我的主子。别说为殿下背一个恶名,就是舍出这条命,我也绝无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