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00


言,非常爱惜民力。

杨坚在后宫也过得俭朴,放宫女,放奴隶,解放更多的劳动力;

【隋文帝哪里都好,就是没个好儿子。】

【这让人非常无奈,哪怕是现代穿越者穿到隋文帝身上,面对一茬不如一茬的儿子们,完全无从选择。】

【隋炀帝杨广善于伪装,父母一死就解放天性奢靡无度横征暴敛,但是原太子杨勇和其他儿子们又能好到哪里去?】

荆咕自己都说得直摇头。

换成现代人来做这个选择题,也很艰难。

【无解。尤其是对比当时已经出世的李二郎和李三娘,杨家的儿子们真是文治武功没一样比的过,而且隋末农民起义的起义军头领质量也很高,人才济济,对比之下,皇室质量显得更差了。】

杨坚差点直接气晕过去。

他的儿子们这么差,连农民起义军的质量都比不过吗?

独孤皇后快速掐住杨坚的虎口处,硬生生把他痛醒过来。

“那罗延,不能晕,不能晕,天幕还在继续说。”

一向强硬的独孤皇后听到自己儿子们都不行,双目含泪,还要支撑起丈夫。

“没错,朕不能晕。”杨坚扶着皇后坐起身来,“朕要好好听听天幕怎么说,看看隋朝还能怎么拯救。”

【隋朝前是五胡乱华,隋朝短短的36年后就是新的隋末农民起义,这36年哪怕对短命的古人来说,就是一生。许多人可能刚刚安定没两年,天下再次大乱。】

【真要说起来,什么都不改。让上层少占据土地,给百姓有田地耕种和休养生息,就是最好的选择】

听到天幕赞赏他的政策,杨坚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了。

好消息:天幕夸他了,开皇之治,做得很不错;

坏消息:儿子不成器,隋朝二世而亡,他的所有努力打了水漂。

杨坚再一想起自己的儿子们,再想想天幕提到过的后世皇帝们,对比惨烈。

听到天幕说回了明朝,杨坚再也控制不住,转头和独孤皇后抱头痛哭。

【再说回明朝。】

【明初时期,朱元璋实行劝农垦荒政策,让大量因为战争脱离生产的农民与土地结合起来,屡次征发上万劳役修建水利工程疏通河道,并且轻徭薄赋、均力负担,实行按田征赋、按丁征役的赋役制度,并且建立了完善的粮仓储存设备。】

【这一点与隋朝很相似】

【明初,从朱元璋到永乐帝、仁宣之治时期,都有“重农减征”政策,通过法令让百姓归农复业,大部分农业恢复生产。】

【但是同样因为极端的重农,造成了宛如宋朝重文轻武一样的瘸腿】

【极度依赖小农经济后,大明的国库始终缺钱,从朱元璋一开始因为缺铜发行纸币“大明宝钞”开始,就缔造了大明晚期通货膨胀、钱荒饥荒的结局。】

宋朝皇帝们表示有话要说。

“朕也是重农,也没影响大宋经济发达。”赵匡胤想起天幕夸他的重农政策和环保政策,又想起天幕夸过大宋是最富裕的国家,是当时世界的经济中心,顿时觉得扬眉吐气起来。

【每个王朝都避免不了土地兼并,明朝中期开始,全国纳税的土地已经被贵族和大地主疯狂占领——而贵族不仅仅是占领土地,还会有各种欺压百姓犯事之后的豁免权】

【最严重的时候,国库里的钱粮只够数月使用。】

朱元璋老脸一白。

不是吧,他这个时候国库穷不是因为经历过战争吗,怎么后面的国库还是很穷?

朱棣颇为自得:“永乐年间不穷!朕富有四海!”

朱高炽在一旁呵呵:“父皇心态真好。”

每次父皇要御驾亲征,都是他负责监国。正因为多次监国,负责军队的大后方,对国库的了解程度自认比父皇还要深刻。

所以,他对大明的经济状况也更担心,每日操心的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还被父皇弟弟嘲笑抠门!

国库那个状况,他怎么能不抠!怎么能不抠!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为大明续命七十年不是开玩笑,最明显的就是国库收入明显增加。可惜,万历皇帝不珍惜,人一死就废除新政】

朱翊钧在后宫当做没听到:不废除还留着碍眼吗?

大明现在十分稳定,大权在握天下太平,他为什么不把拦路的人都给解决了。

只有前朝的大臣一阵阵的遗憾。

虽然张居正在位时排除异己,让与他不和的大臣恨不得他早死了之。

但是当张居正真得死了,皇帝先是报复张居正,差点把他开棺戮尸,看得百官兔死狐悲。

然后皇帝又彻底躲到后宫不上朝,大臣们根本拿皇帝毫无办法后,越发怀念张居正来。

至少有他在,皇帝不至于如此懈怠懒政。

大明有这样的皇帝,还能持续几年?

大臣们一阵阵的唉声叹气,低声抱怨,但是心里其实并没有觉得大明真要亡国。

天幕也说了,大明亡国时又是瘟疫又是外患,这不还没瘟疫嘛,遥远的很。

【明朝成化年间,松江地区农业赋税日益加重,人们要么设法转职成官吏,要么宁愿从事工商业,60%-70%的人脱离了农业生产。少部分务农的百姓“身无完衣,腹无饱食”】

曾经的松江府,靠着棉花棉布发达起来,家家户户种棉花纺织棉布;

后来的松江府百姓,连种棉花的田地都没有之后,要么选择去给贵族当佃户,要么只能转职当商户——明朝的商户地位极其低下,被迫转型的商业,因为国家不支持,依然很无力。

少部分人有门路还有钱财能当上官吏,但那已经是极少数中的极少数。

现在明初的松江府人,听到天幕剧透他们悲惨的未来,开始慌了。

“咱们现在如此富裕,外面的姑娘小伙子都想定居松江府,日后怎么会这么穷?”

“没听到吗,种棉花的田没了。”有种棉花大户人家没好气,“也不知哪个缺德的贵人如此贪心,一点活路也不给我们留!”

可是这种贵族占地怎么能解决,他们小老百姓,谁能抗得过贵族?

“我要参加科举!”半大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他握紧拳头,对着父母说出自己朴素的愿望,“等我做上大官,我就可以保住咱家的田!”

【其实明朝的文人也有不少有识之士,对农业有很卓越的见解,写出了优秀的农书。】

【明朝有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不仅系统论述了华夏古代农业生产的理论和农业技术,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

【有马一龙的《农说》,分析和总结了水稻的耕作技术;】

【还有喻仁和喻杰两位民间兽医编纂了《元亨疗马牛驼经全集》,里面记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