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08
伊丽莎白一世作为一位野心勃勃的女王,毫不迟疑答应了下来:“为我打下新的领土来吧,我的勇士们!”
“是,女王陛下!”
伴随着大臣的行李和士兵的宣誓,英国磨刀霍霍向大清,开始了不断对外扩张、直到兵至大清的征途。
.
“这个东印度公司是大清现在的东印度公司吗?朕怎么记得大清的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玄烨记得,父皇顺治帝在世时,就有荷兰使者八年来一次,要与大清通商,但是被拒绝了。
但是天幕提到的这位女王创立的东印度公司,说它给大清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个东印度公司是否也与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有关系?
玄烨升起强烈的警惕心。
自从天幕说过清末的八国联军侵华,他对所有的外邦人都充满警惕,对外邦人的公司同样警惕。
“你们一定要好好学外邦语言,免得被外邦人和翻译糊弄。”玄烨看向皇子公主们,原先他的教育里也包括外语,但是皇子们并不是完全都会,他觉得不重要也没太关注。
但是从天幕提到与外国人签和平协议被外国翻译坑了之后,玄烨对外语的要求前所未有的变高,哪怕是大臣也得一起学。
“日后,与外商交流的官员、皇商,必须会外语!”玄烨知道,与外邦接触不可避免,那就要先从自身尽力弥补。
首先,就是这个语言。
“聘请传教士、外国商人教授语言,教授有方者,重赏!”
一道道措施颁布下去,也代表着这个封闭的王朝态度一点点开启,开始慢慢武装自己,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外界。
【英国政府发现,调查出来的结果与马尔萨斯的理论不谋而合。
此后,马尔萨斯的人口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起来,并且得到了官方和社会的普遍重视。
后来随着西学东渐,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甚至传到了华夏。】
弘历这时候顾不上自己曾经打发过洪亮吉了,快速道:“外邦人这什么人口理论明明比华夏晚,竟然这么受重视。”
大臣们眼观鼻鼻观心,不好说这决策权在帝王。
看看人家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再看看自家的陛下……
【洪亮吉的人口理论与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还是有些差异的】
【洪亮吉提出了生产资料不够厚,并没有把人们贫困交加、流离失所归咎于自然原因或者社会规律,而是提出开垦荒地扩大生产、抑制兼并土地、救济灾民、抵制浪费奢靡、减轻赋税等来解决人口过剩问题。
总体来说,没有脱离封建小农经济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绝对过剩是造成无产阶级贫困的罪恶之源,因此要解决人口绝对过剩,就要通过“积极的抑制”,比如战争、饥荒、瘟疫等来提高人口的死亡率;
通过“预防性抑制”,如晚婚、节育来减少人口出生率。】
【这一条政策,一直到现代还可以在各国政策上看到影子。】
“不应该是多子多福吗?为什么还要提高人口死亡率?”清朝道光年间,女人听到提高死亡率有点吓到了,“难道要杀人屠城?”
她的丈夫闷头在用磨刀石摩着家里的菜刀,闻言理也不理她。
女人一边择菜一边感叹:“让人多死点太残酷了,还是我们华夏人好。”
“你一个女人懂什么!吃得不够了,再怎么减轻赋税也不够!人太多,只能人少点。”男人冷笑一声,提起菜刀迎光看了看刀锋的锋利程度,冷笑,“我看,还不如起兵打几仗,人死没了就够吃了。”
他家里的田地已经越来越少,但是孩子越来越多。
大的几个孩子还结婚,眼看着要有孙儿了,日后家里这点田地怎么养活一大家子?
男人看着自己锋利的菜刀,心一横地想着:
实在不行,就参加那什么起义军,杀了那些贪官污吏,分了他们的田地!既然怎么都是个死,当个饱死鬼总比当饿死鬼好。
.
“具有局限性。”嬴政一条条记录下来,“就是还远远不够。”
原来政策不光要提倡改嫁生育,必要时刻还要提倡晚婚节育。并不是只有洪亮吉一个人提出人口理论,虽然华夏古代普遍支持多子多福,但是也有韩非子这样的先贤主张人口适度的理论。
嬴政想起韩非的理论,忍不住想起往事:又是想要韩非的一天!好可惜,韩非人来大秦了心也不在,哎!
【生产力跟不上人口的增加,生产资料短缺后,就会爆发饥荒,然后战乱再次发生,再次削减人口。】
【尤其是在农耕时代,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人力有限,更容易发生。】
【清朝尽管洪亮吉提前西方5年发现了人口危机,当权者置之不理,还因为他提出要抑制土地兼并等危害了所有官员利益,被贬到边疆伊犁。当权者既不对人口增长控制,也没有进行技术革命提高生产力,到清朝末年时,已经有多次饥荒和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的首领起初就是因为饥荒才起义,口号就是:“天下一家,同享太平”,“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义和团同样遭遇饥荒,被逼无奈起义】
弘历坐不住了。
听起来这起义如此频繁,前面不是还有个捻军起义吗,怎么这么多。
他本以为都是汉人不服满人,想要反清复明,结果停下来反而都不是。
娶不到媳妇的、吃不饱肚子的,原来如此简单?
那如果他能好好安抚汉人,是不是汉人可以向服从汉人政权一样,也服从满人政权?
但是等等,还有最头疼的那一群外国蛮夷怎么办?
【土地,粮食,关系着农民是否能活下去。但凡朝廷给他们留一点点生机,也不至于走上造反死全家的绝路。朝廷每次骂起义者逆贼时,从来不会反思,自己是如何把一向驯服的农民逼着走上造反这条路的。】
【造反这条诛九族的路,不是走上绝境无路可走,谁愿意?谁不想老婆孩子热炕头,每日种种地就可以养活全家?】
天幕下的百姓连连点头。
太平天国,李秀成叹息:“我当年加入太平军,就是家里实在穷到吃不起饭了。当时我家上山种地,帮人打散工,勉强混一口吃的,家里人口多,经常吃不饱、后来太平军来了,说跟着太平军能吃饱饭,我就跟着去了……”
不止他,太平天国里许多贫苦百姓都是单纯出于能吃饱饭的目的加入的。
因为除了这条路,已经找不到其他活路。
【清朝朝廷起初不愿意改,等到后面,就变成了不得不改。】【两次鸦片战争强迫打开大清的国门后,大清朝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