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10
家。”
农家整整一个学派,那么多弟子,他就不信比不过一个赵过。
农家首领自信满满:“定不负陛下所愿!”
天幕放了这么多后世的农学知识,他们若是还不能进步,那真是白学了这么多,对外说自己是农家人都嫌丢人。
【地方上,各省有农会组织,主持办报、翻译外来的农学书籍、尝试新良种等等;】
【中央上,朝廷解除“禁垦令”,鼓励垦荒,鼓励农业垦殖公司建立;】
【但是,清朝朝廷到了末路时候,财政无力承担如此大的消耗。1901年,清政府中央财政赤字3000余万两,到1911年财政赤字8439余万两,地方上同样是支大于收。】
【这种情况下,清朝政府不但没有对农村的农业近代化支援资金,反而继续增加税收。】
玄烨痛苦地闭上眼睛。
国家都没钱,凭什么就认为百姓会有钱!
这时候还加税,不就是在已经不堪重负的毛驴背上加上最后的稻草吗!
毛驴要么选择反抗,要么只能彻底被压断脊梁。
弘历倔强地想着:他就不信,清政府的这些新式农业一点用处都没有。
【新式农业学堂和各种措施也的确让农民从小农经济走向了商品经济,有了一些农副产品经济来源】
【但是,诸位还记得我前面说过,清朝末年跟列国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赔款条约吗?百姓一边要赚钱赔付那清政府打败仗导致的天价赔款,一边还要应对清政府不断增加的沉重赋税,这点钱根本不够】
清朝农民辛辛苦苦种地,卖多出来的粮食,卖用粮食自家酿造的酒水、醋、豆酱豆腐等农副产品,其他朝代的古人看着都羡慕了。
然而这些钱到了手里还没捂热乎,上门征税的来了。
在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就以摊赔、分赔、代赔等名目,把沉重的赔款负担分散到地方,地方不但担负赔款大权,也有了筹集款项的大权。
于是,对税收各种加派。
每个地方的地方官有着不同的税务名称,光明正大打着“奉宪加征赔款”的幌子,给百姓提出新的征税要求。
农民看着比上个月又高了的税务,小声询问:“怎么又加了?”
“又签了新的赔款条约,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小吏不耐烦催促道,“赶紧拿钱,不赔款就要亡国,你自己不在乎,不希望你儿孙无家可归吧?”
农民看一眼自家年幼的儿女,又是不舍,又是无奈。
他颤抖着手,抖抖索索掏出刚卖农副产品挣来的钱,交出去一大半。
然而,这才是第一波。
又有小吏来收“学堂经费钱”。
农民连忙道:“我家孩子没上学堂。”
“学堂建在这里,你自己不上怪我们干嘛?建立学堂就得花钱,花钱了你就得交钱。”小吏嘿嘿一笑,摊开手,“拿来吧。”
农民再不舍得,把剩下的也不得不全部交出去,甚至还要再补贴。
还没结束,又有小吏,来收“新政费 。
哪怕是家里的女人也炸了:“又什么新政,我们根本没听说过!
“你乡下人不需要懂这些,赶紧交钱或者交米。 小吏提着鞭子,凶神恶煞吼着,“不交税,就把你男人拉去做苦役,自己选吧。
女人吓坏了,这年头四处打仗,家里的男人兄弟叔伯几个死的只剩这一个独苗了,他再一走,家里怎么办。
别说过路的山贼土匪,哪怕是又饿又穷的邻居,可能都不会放过她们这一家孤儿寡母的肥羊。
“给给给,我们给!
农人赔着笑从家中的储蓄里交了税钱,后来实在不够,一咬牙,把妻子陪嫁的银簪子也交了出去。
女人心疼坏了:“还不如维持旧政……
小吏掂量着今日的收获,头也不回地骂道:“滚滚滚,朝廷大人们的事你也有资格质疑?滚回去种地去。
一边骂,一边快速走向下一家去收税。
农民夫妻在家里掩面哭泣。
官府只有需要交钱时才觉得他们有用,但是把家里好不容易得来的银钱、米面全交税之后,家里吃什么?
而且这一次是刚丰收能交上,下一次呢?
除了这些税,还有更多奇奇怪怪的税目,“积谷钱 “自治经费 “券票捐钱 “串捐 “改良串票 ……
他们总有交不上的时候。
【连清政府都没钱,那这些新政、新式学堂和新式试验场的筹备经费从哪里来的?】
【答案只有一个,农民。】
【无论是哪一种新政,无论是“兵战 “商战 还是“农战,无论是练兵、新政、新式农业、新式学堂,费用全是来自广大民众。贪官污吏、土豪乡绅更是趁机勒索百姓,中下层民众负担越来越重。】
不同朝代的农民受到情绪感染,各自抹起眼泪来。
尤其是王朝末年,税务种类越来越繁多,苛捐杂税越来越多,有时候连官吏自己都不记得征收过哪些税。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都是一个德行,不管干什么,那些钱都来自百姓。
明明他们才是耕地种田、生产粮食的劳动力,为什么他们反而是过得最苦最累的?
这一刻,农民们心酸中,有一股压抑的说不出的怒火,在躯壳里乱窜,却找不到发泄口。
为什么,为什么!
【1912年,大清正式亡国。】
【华夏从此告别了封建帝制王朝,也从此告别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走向了农工商齐头并进的近现代化。】
【但是华夏历史上,真得完全没有农业科技吗?】
【我们现代的农业科技又发展到什么阶段了?】
帝王们齐齐睁大眼睛:对啊,你总说现代农业高科技,你倒是放啊!
【现在我即将为您展示——】!
第56章 第 56 章 农耕帝国9
【华夏古代没有农业科技吗?】
【答案是:有。】
【不但有,而且一直影响到现在。】
天幕下的古人集体摩拳擦掌,撸袖子蘸墨水,等着抄笔记。
荆咕也不负众望,首先放出的就是一条条长长的白色“房子”。
“这是什么?”
成年人还能忍住好奇,秉承着“天幕说的一定有道理”强装理解,幼童就直接问了出来。
大人们也在心中附和:对啊,这是什么!
荆咕开始从这“白房子”古代的雏形开始说起。
【我国最早的温室记载是在汉朝,在汉朝以后一直在持续发展。】
秦朝时期,始皇帝命人在温泉旁边种蔬菜,不过这还不是人为改造室内环境,属于利用自然环境。
西汉时期,太官园种用密封的屋子昼夜燃火,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