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70




几十年后,当年拜树为干爹的幺儿长大,成婚生子,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他的孩子同样体弱多病,医生告诉他:

“孩子先天不足,体质有点弱。”

“认个干爹吧。”从医院回来,长大的幺儿对着妻子说,“我小时候认了干爹就健康长大了,就认我那个干爹吧。”

科学是科学,但总觉得需要一点精神寄托,才能安抚自己孩子一定能长得跟大树一样茁壮。

幺儿带着自己的幺儿走进深山,在树干上系上新的红布条。

当年他的那一根,早已在几十年的风吹日晒中,褪色,腐烂,破破烂烂的挂在树上,看不清楚原来的颜色。

但是树干上,有着一根有一根新旧不一的红布条。

一根又一根的红布条,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牵挂。

它是当地人祈求平安的树神,也是一代代人的“干爹”。

本地人连动它树枝一下都舍不得,被外国人直接砍断。

.

“原来有些少数民族还有特殊的信仰。”嬴政看到的,是地方不同信仰带来的差异,让他想到百越之地的归顺安抚问题。

“百越之地想必也有,要注意提醒一下,不要因为这种不知情的事引起两军冲突。”

“若是有一本讲述各地民俗风情的书就好了。”阴嫚公主仿佛无意间说道,立刻让有心者留意到了。

“是啊,如果有人愿意亲自去民间各地调查地方民俗风情,写成一本书,不论是对普通人还是对贵族都很有用。”扶苏敏锐地意识到了这样的书籍对于未来大秦统治的帮助。

大秦目前一统六国,但也不会止步于一统六国。

周边还有无数少数民族部落,以及更遥远的地方还有更多的其他民族,想必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信仰和习俗。

若是因为这些小事与当地人起冲突,让士兵死在战争以外的地方,实在是浪费。

若是能提前知道,提前避讳,说不定还能起到奇效。

两兄妹对视一眼,没有再继续说下去。

写这样一本书,首先需要有人敢四处去民间采集,只翻故纸堆没用,必须下民间。那么,谁能去,谁敢去?

这需要一个慢慢筹划。

统治者看到的是对统治的影响,民间看到的是对自己信仰的践踏。小孩指着天幕里被砍倒的大树,指着树上的红布条大喊:“是树姥姥!树姥姥!”

孩子母亲抱着孩子,忍不住联想到自身,默默垂泪:“天幕上的是树爹爹。”

小孩发出天真的询问:“那些外邦人把树爹爹杀死了吗?”

“是啊,他们连一棵树都不放过。”孩子母亲快速地擦去脸上的眼泪,喃喃道。

树都如此,人又能如何?

她想起自家的男人,战乱时,家里的丈夫和长子全被征徭役去打仗,一个也没能活着回来,只剩下次女和这个最年幼的小子。

而他们村里,像她这样的寡妇太多太多。

即使现在暂时和平下来,村里一片荒芜。

庄稼被坚壁清野挖光了,鸡鸭犬被过路的军队打秋风吃光了,地里的野菜也没放过,一把火烧的光秃秃。

她现在只有一个心愿,希望这太平日子再长久一些。

地里的庄稼刚种下去,天幕刚刚传授了更多的技术,女儿大了可以帮忙了,只要天下别打仗了,就能慢慢好起来……

【我们自己的植物和农作物不重视,流传出去,变成其他国家的国宝,最后反而会被忽视原本起源的母国是华夏。】

【日本人号称是“菊与刀”的民族,这个所谓的自己的民族精神,依然有华夏的影子。】

【日本的菊花是公元6世纪隋朝时期,从华夏传过去的。而日本的招牌武士刀,是唐刀演变而来的。】

【日本的茶道来自华夏宋朝的点茶戏,相扑同样来自大唐时期就有的角抵,花道一开始就与寺庙相结合因为本就是鉴真东渡带过去的寺庙花道,园艺同样来自华夏的唐宋时期。】

一边是华夏的文人赏菊,或是在园林中看着一盆盆颜色不一样的菊花诗兴大发,或者是重阳节时配着大闸蟹和黄酒姜茶一起食用,或是在山野田园,或是在街边路野。他们眼中的菊花各有各的性情,也映射了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人生。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帝王欣赏菊花,如同欣赏后宫中的各色佳丽,各有千秋各自喜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文人欣赏菊花,欣赏的是归隐田园的怡然自得,欣赏的是世外桃源的理想故里。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孤傲才子欣赏菊花,欣赏着高傲孤冷的气节,仿佛在菊花上看到了自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落第考生欣赏菊花,看到的是自己对世家的满腹怨恨,看到的是未来长安勋贵在自己刀下血流成河的枭雄霸业!

一边是日本的赏菊。

公元751年,日本长屋王在自家宅邸举行宴会时,备前守田中净足写诗赞美长屋王宅邸中的风景和菊花,这也是日本历史上有关菊花最早的记载:

苒苒秋云暮,飘飘叶已凉。

西园曲席开,东阁珪璋引。

水底游鳞戏,岩前菊气芳。

君侯客爱日,霞色鸾觞泛。

一边是大唐寺庙的花道,贵族女眷也会在观音生辰时一起布置,这样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了宋朝,花道是当时的贵族女子必学的手艺。

一边是日本贵族的花道,日本的贵族们跟着东渡的目盲僧人学习做豆腐,学习花道。

鉴真虽然因为目盲行动不便,只能口头指导,但是他还带来了各种书籍,对日本来说,是宝贵的财富。

一边是华夏的园林被枪炮摧毁,一边是植物被挖走,从园林里挖走假山和精品花卉,一箱一箱的搬走大量的书籍和古董瓷器等等,搬回日本。

“果然是精品菊花。”

东亚长相、还带着一抹标志性小胡子的日本军官看着园林里的菊花,一挥手,示意属下全部搬走。

他走过一处,欣赏一处。

“梅花也很美。”

于是,盆栽梅花被搬走。

“假山也不错。”

赏园林就是赏假山怪石,赏花卉美景,精美的太湖石怎么能少呢?一起挖走。

侵略军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前面是军官看起来颇有文化的欣赏和赞美,背景是士兵一群一群的搬运。

民间谚语称“鬼子进村”,形容的是侵华时期日本人所过之处雁过拔毛,连贫穷的山村都能扒得干干净净,富豪庭院怎么会放过。

.

“朕的诗歌也被天幕点评了嘿嘿!”刘彻原本正在高兴,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