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83
想用竹简办公了——但是为了方便将大秦文化传到后世,嬴政还是要求官吏把大秦的律法和书籍写在竹简上,以后当做陪葬品。
最近,嬴政想起大秦厉害的先祖,开始让李斯写秦国历代先帝的故事,也要求写在竹简上,打算带去后世给后人欣赏秦王们的赫赫功名。
而秦皇室的公子公主们暗戳戳开始自己给自己编故事,自己写竹简。
一时之间,大秦制造竹简的工匠越发紧俏。
在这样的氛围下,文武百官们也开始写自家的家书,族谱等能传世的文化,不再流行陪葬金银珠宝了。
反正王朝末路总避免不了被盗墓,陪葬金银也是便宜了盗墓者,还不如多陪葬一些竹简,没什么实际价值。还可能一不小心死后两千年成为名人,到那时候死了也可以含笑九泉。
【起初,关于造纸术到底是不是蔡伦发明的,是有一些争议的。】
【因为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蔡伦属于改进造纸术,在东汉之前的西汉,已经有了纸张。】
【华夏最早的纸张,甚至与传说中的飞燕合德有一些关系。】
汉成帝时期,一位女官名叫曹伟能,得到了汉成帝刘骜的宠幸后生下一个皇子。
但当时正得宠的赵合德知道后,派人把曹伟能的孩子扔掉,并且把伟能□□起来,派人给了她一个绿色的小匣子。
“竟然诱惑皇上,你这个贱婢,实在是该死!”赵合德拿出用赫蹄裹着的药丸,逼迫曹伟能吞下毒药。
“吃下去!”
曹伟能努力挣扎:“我不吃!”
打翻匣子,要出去求救,却被赵合德一句话定住了:
“皇帝陛下要求去母留子,你也不想你刚出生的孩子立刻去死吧?”
曹伟能最终选择妥协,含泪接过毒药:“我吃,我吃……”
.
包裹毒药的“赫蹄”,东汉时期著作家应邵解释,它是一种用丝绵做成的薄纸。把蚕茧煮过之后放在竹席上,再用竹席浸泡在河水里,把丝绵冲洗打烂。等丝绵做成以后,从席子上拿下来,还残留一层丝绵,这一层丝绵剥下来就是“赫蹄”,也就是丝绵纸。
.
“如此恶毒的女子,竟敢毒害子嗣!”还没儿子的刘彻听到汉成帝的后妃毒害子嗣,比汉成帝本人还激动,就差咆哮朝堂了。
他立刻立下旨意:“传令下去,那名叫赵飞燕赵合德的女子不许入宫,历代子孙必须遵守!”
但是,这条旨意注定没用。
赵飞燕原名冯宜主,因为后来当上汉成帝的皇后和汉哀帝的太后才在史书上留下全名。
赵合德在历史上根本没记录名字,记载的是“赵氏昭仪”,赵合德这个名字是《飞燕外传》里小说家编的。
【现代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东郊灞桥砖瓦厂附近发现了一座西汉古墓,墓中发现了数张包裹着铜镜的暗黄色纤维状残片。
残片属于西汉时期的麻类纤维纸,被命名为“灞桥纸”,后被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
【华夏古代的造纸术,可以继续往上推到公元前1到2世纪。】
【后来,在陕西扶风中颜村中发现了一个残破的陶罐,里面有一些铜器,有三个与铜器锈在一起的东西。其中一个铜钱展开之后里面有一团黄颜色的纸张,后来扶风出土的古纸被以地名命名为“中颜纸”。】
【中颜纸时间上应该是汉玄帝与汉平帝之间,关于造纸术可以往前继续推100年到300年。】
无论是灞桥纸还是中颜纸,纸张的做法与养蚕缫丝有些关系。
先用上等蚕茧抽取丝绸,剩下的恶茧和病茧,就用来制造丝绵。
河边,一群侍女正端着篾席在漂洗丝绵。
她们费力的淘着,漂着,小心翼翼地留意丝绵有没有漂走。
等到丝绵均匀的铺在篾席上,她们立刻把蔑席端起来,稍作冷却,揭下表面的一层,就是一张完整的、薄薄的丝绵布片。
一次又一次的漂絮后,蔑席会遗留一些残絮。
漂絮的次数多了,残絮堆积成一层纤维薄片,晾晒干了之后剥离下来就可以用于书写。
.
“这造纸跟做布有些相似。”唐朝,宫廷画师张萱看着自己笔下的《捣练图》对比之后发出感慨。
《捣练图》画得就是女子捣练缝衣的过程。
画中女子汇聚在一起,捣练的就是蚕茧。她们要反复捶打,捣碎蚕茧,之后漂絮成布、缝制成衣的过程。
可以说华夏的造纸术,雏形与蚕茧制布息息相关。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争议,就是“灞桥纸”和“中颜纸”到底属不属于纸,如果只是纤维组成就可以算作纸,那么古埃及的莎草纸也属于纸,而且时间比华夏更古老,那么四大发明就不属于华夏了。】
刘彻微微一挑眉:“朕身为皇帝都没用过纸,下面的谁若是有纸这种好东西,怎么可能不献上来。”
缣帛虽然用于书写,但是在他们眼中,属于“布料”,并不属于“纸张”。
哪怕灞桥纸和中颜纸已经从蚕茧过渡为麻类植物纤维,但是依然只是简单的纤维堆积,不属于造纸,可以说是纸张的雏形。
【要知道,关于四大发明的发明权,一直有很多个国家在争取。】
【比如造纸术的起源,埃及在争取,认为古埃及才是最早发明纸张的,英国博物馆里现存的莎草纸比蔡伦造纸早了3000年;
印刷术是韩国在争取,而且他们现在成功争取到了最早的金属活字,联合教科文组织已经确认了韩国的金属活字印刷更早。但是韩国依然不满足,想把雕版印刷术和所有的活字印刷术给争取过去。
而关于火药是印度和希腊和其他西方国家在争取,关于指南针是西方在争取,认为华夏发明了水罗盘,西方人发明了旱罗盘。】
原本以为工匠许多技术都是奇技淫巧的朱元璋大开眼界。
“后世的国家竟然连这种都抢?”
虽然老朱一时半会到难以想象,但是很快他自己也反应过来。
就好像是两家地主都会一个技术,东家说是我家祖宗发明的,西家说是我家祖宗发明的。
两个人里肯定有一个是正宗,一个在说谎但是想要占住大义。
名利名利,名与利从来是紧紧绑在一起,只要有了名,有了大义,也就有了更多的“利”。
“日后大明的书籍和技术外传都得标注出具体的姓名,传出去也得注意提示。”朱元璋虽然没有版权意识,但是本能的有一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小农意识,挨个提醒官吏,“还有,官府登记记录好姓名。”
“男女都是如此。”说这话时,朱元璋依然有些别扭,但强行按了下去。
比起记录女子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