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95
》上记载的魏晋女子能文能武,聪慧过人,懂军事懂政治。
【其实《晋书》的作者同样是男性,共二十一人,说出名字各个在后世都是鼎鼎大名。】
负责监修的是后世鼎鼎大名的名臣和文豪: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
负责天文、律历、五行等三志的作者是玄学大佬——李淳风;
其他十六位编纂者里同样有许多名臣。
比如巾帼女相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上官仪自己也是著名诗人和文豪,当做宰相;后来武瞾的心腹、成语“笑里藏刀”的来源李义府,也当过宰相;还有编纂了《艺文类聚》《周书》和《唐高宗实录》的著名史学家令狐德棻,等等……
除了众多名臣,唐太宗李世民还亲自为司马懿、司马炎、王羲之和陆机写史论。
众多文武兼备的文豪名臣修书写的《列女传》,挑选的女子楷模充分说明唐初的风气,更注重的是女子自身的才识和技艺,而相对忽视传统三从四德的“妇道”。
后世修前朝史书都会受到当朝文化风气的影响,《晋书》这样的“魏晋风流”与其说是魏晋风气,不如说是大唐的开放包容,比起欣赏女子守贞守节,更在意女子的能力。
欣赏女子的才艺甚于妇道的《晋书》既然符合李世民的心意,自然也符合皇后作品《女则》的核心主题。
.
李世民听到后世怀疑长孙皇后的书,比自己的书被质疑了还生气:“《女诫》?观音婢写得书怎么是那写给自家女子看的私书可以比得!”
长孙皇后安抚着李世民,比李世民还要看淡生死。
她对自己的身体其实心里一直有数,此时天幕说她芳年早逝,对她来说,不过是提前解开谜底。
事实上,她的注意力在另外一点。那就是天幕之前提过的女皇武曌的心腹和女宰相的祖父,原来都参与修过《晋书》。
这岂不是意味着,贞观朝的这么多名臣,都留到了武氏当权时期。
但是这一时期,别说还没见到武曌本人,上官婉儿也还没有出生,连靠着李治东宫举荐的李义府都还不知道在哪里。
民间的李义府此时才12岁,但半大孩子早已开始学习,他自幼就颇有城府,看到天幕上对自己的介绍,完全不觉得是耻辱,反而颇为向往。
“笑里藏刀,这个名头可不太好。”
但是能当上宰相,成为帝王心腹,哪怕是女皇,照样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李义府眼眸闪烁:明天就去改名,关系到一家前程,想必父母亲族也会配合。
【宋朝时期,雕版印刷发展到全盛时期,从开始只有单色印刷发展到“单版复色印刷”,并且以这种方法印刷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因为单版复色印刷时颜色容易混杂渗透,印刷效果不好,后来印刷工人发现分板着色,分次印刷效果更小。于是发展出了“多版复色印刷”,又称“套版印刷”,现在木版画印刷基本也就是单色和套色,可以说是老祖宗几千年前的研究打下的基础。】
朱元璋看着天幕里的印刷方法,想起自己去官刻厂见过的画面,给儿孙们解释:“现在南京的官刻书主要也是这两种印刷法子。”
洪武年间,大明的官刻机构,或者说官方印刷厂,就设立在南京,许多官刻书都是在南京刻板,比如《南藏》,这本明初时期在应天府刻成的官方版本《大藏经》命途多舛,刻成后没多久就遭遇火灾,因此永乐年间再次刻本。
嘉靖以后,南京成了彩色套印中心。
到了永乐年间,朱棣设立经厂,北京变成了官刻机构中心,在北京刻板了《北藏》和其他正统道藏书籍。
一直到清朝年间,清朝帝王依然还在使用北京的刻板,比如雍正时期的《龙藏》,就是北京刻板。
《龙藏》是历代官刻大藏经里极为重要的一部,不仅仅是汉文大藏经,还收录了经、律、论、杂著等1669部,7168卷,共用经版79036块,是历代集大成者的经典著作。
【正是在北宋繁盛的印刷环境中,书肆刻工毕昇发明了新的活字印刷法,一下子把印刷效率提高了几十倍。】
毕昇先用细腻的胶泥制成小型方块,刻上凸面反字,用火烧硬后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个单字的印章。
他批量制作了组多胶泥“印章”,按照一定的顺序规整的放在木格子里,然后在一块铁板上铺上松香或者蜡和纸灰,用来做泥模子的黏合剂,按照字句、段落,把一个个胶泥字模子摆放好,最后框上铁框,用火加热。
等到黏合剂冷却后,依然不能立刻使用,需要用平板把版面压平,等完全冷却泥模变硬之后,就可以开始刷上墨、覆上纸,加上一定压力,开始印刷。
印完之后,再用火烘一烘,黏合剂融化之后,泥活字还可以拆下来留着下次使用。
.
“毕昇!真的是你!”
北宋庆历年间,一处书肆里,各个印刷工匠羡慕地看着毕昇。
原本听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毕昇他们以为是重名,以为会是什么大人物——就算那造纸术的宦官,也是宫里伺候皇帝皇后的人物,对他们来说也算大人物了。
没想到如此详细的介绍,还真不是什么大人物,就是书肆刻工,就是他们身边的同伴!
毕昇同样感到不敢置信。
他伸出双手,看着手指上还残留的胶泥,原来,他的发明除了沈家小公子,还是会有很多人欣赏的吗?
原来,他虽然是不起眼的小人物,他的发明创造却影响了几千年的后世,他的一切努力,没有白费!
.
“活字印刷活字印刷,原来是这么个活字!”
唐朝的工匠是最激动的。
大唐的造纸工艺已经很厉害了,雕版工艺同样成熟,不缺优秀的匠人,只缺效率。
再简单再好刻的木板,一版一版刻下来也是费时费力。
现在有了活字印刷,大的书肆若是匠人一起合作,多印刷几次积攒许多的胶泥模子,日后都不需要自己刻木板了。
匠人们热闹地讨论着:“果然比雕版省事!还可以改错别字!”
“还比雕版省地方!”大批的书版存放不方便,若是遇到阴雨或者老鼠还会被损坏,坏一两个字整版都无法用了,看着就心疼。
“这做一批活字可以反复使用,而且做得越多,后面越省事,都可以不用做新的直接找旧模子,多方便!”
“但是泥活字容易变形吧?泥巴还是太软了点,而且轮廓模糊,若是用来刻米芾怀素那样的草书,就不好看。”
有匠人顺手在地上抓起一团泥,捏成方方正正一长条,用树枝在底部刻字,刻完看着那模糊的模样直摇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