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36


觉,多浪费啊!

“这么大的空间,可以装好多士兵!”卫青难得主动出言,这高铁实在是在他眼里是运兵利器,“还这么快!”

“刚刚高铁停在外面时看到没,这样的车厢有好多节,这可以装好多人!”

刘彻心想,坐什么坐,都站起来!车厢塞满,可以塞好多将士,这么大空间,连马匹也可以塞下!

不对,有了如此利器,要什么马匹,300公里每小时,直接创都可以把匈奴创得族灭!

越想越馋,刘彻忍不住高呼:“朕的高铁在哪里啊!”

大臣们齐齐装没听到,主父偃也选择性耳聋。

这个难度太大,不能捧,答应了下来做不到就是要命。

【而且华夏高铁笑傲全世界厉害的不仅仅是里程,还有速度,目前的“和谐号”车组最高时速可以达到310公里,排名世界第四;“复兴号”车组运营时速最高可达350公里,是全世界第一!

这也就意味着,从北京到上海,全程运行时间只需要4.5个小时!】

“北京是朕的燕京。”朱棣快速展开地图,开始对照着大明自己的舆图来寻找位置。

朱高炽年轻,眼力更好,快速找到,吸了一口冷气,指着上海在大明的位置喊父皇:“父皇!上海在这!”

“这不是松江府的上海县吗?!”

朱棣说完就明白朱高炽为何惊讶了,从燕京到松江府上海县竟然在后世只需要4.5个小时,换成大明的时间,也就是——

“竟然只需要两个半时辰!半天都不到!”

.

连贵族都在感慨,更不用说平民。

在古代,最早只能靠双足徒步;

此后开始利用畜力,有了牛马驴骡开始借力;

天幕出现后,告诉他们,西方后来使用煤炭,出现了蒸汽,有了蒸汽机车;

又使用石油和内燃机,可以直接转换为动能,有了柴油车汽油车;

天幕还短暂的放出过有了电力后出现的有轨电车。

但是都没有高铁更震撼。

“可以坐好多人!”村民拉扯着兄弟的胳膊,“你看到没有,高铁停下来后好多人下来,这得几l百人吧!”

邻居摇着扇子,一边拍蚊子一边搭话:“咱全村都可以坐的下!”

兄弟啧啧几l声:“这肯定是贵人才能坐的。”

村民不相信:“可是上面也有衣着朴素的。”

“大哥,普通人能有几l身衣服,你看上面的衣服有打补丁的吗?”

兄弟一句话,让村民和邻居都沉默了。

是啊,车上的人衣服连补丁都没有,都是富户吧,他们这样的贫苦农人,哪里坐的起。

【现在高铁已经发展出了无人高铁,】

【但是另一方面,绿皮火车也没有退休,并且专门为进城卖菜的菜农留下,车票特别便宜。】

陕西的秦岭深处,依然还有着看似已经被淘汰的绿皮火车。

绿皮火车的速度很慢,它的最高时速只有七十公里,比汽车还要慢,但是它非常受欢迎。

因为这趟火车,逢站就停,就是为了方便当地百姓。

三百多公里的路途,沿途多是国家级贫困县,火车故意开得很慢,是为了方便百姓能每站上下,方便百姓在火车上做生意。

——是的,这一趟绿皮火车其实也是移动的农贸集市。

车厢大门缓缓打开,农民们各自背着自己的货物上车:“卖鸡鸭咯!自家养的土鸡土鸭要不要?”

“卖土鸡蛋哟!是山里散养的土鸡蛋——哎哎别挤我,别把我鸡蛋挤破了!”

“卖菜!新鲜的小青菜!”

一片喧哗热闹的叫卖声,穿梭着各种背着背篓、提着菜篮子、用扁担挑着箩筐的农民,这正是农人最熟悉的画面,他们去赶集也是这样的打扮。

.

兄弟:“还可以这样?”

刚刚说过穷人坐不起的村民看得激动了,拉着兄弟:“你看,穷人坐的火车也不错,还可以卖菜咧!”

兄弟嘴硬道:“肯定很贵!”

谁知下一秒,天幕再次打脸。

.

一位穿着制服的列车员走了过来,有些人上车时没买票,需要后续补票。

提着鸡蛋的农妇问道:“车票多少钱?”

列车员问:“去哪里?”

“下一站就下。”

“一块钱。”

“哎成。”

又有提着鸡鸭来卖的农人过来问列车员:“你们这里全程多长时间?”

“每天只发一趟哈,持续九个半小时,从早到晚。”列车员颇为耐心地解释,“放心,坐到终点最贵也不到四十。”

农人点点头,觉得这个车票钱能接受:“那还行,我卖两只鸭就可以了。”

他干脆的掏出手机,给列车员扫码交钱,然后转身挑着满箩筐的鸡鸭继续去叫卖。

【每天,可以坐着高铁从房价更便宜的其他城市去繁华都市工作,也可以坐着便宜的小绿皮从乡下进城卖菜。】

镜头一转,又来到了城市中。

荆咕放出了一段采访视频,是采访住在杭州但是工作在上海的年轻女白领。

“上海的房价太贵了!我连厕所都买不起。”

对着采访者的镜头,女孩耸耸肩。

“还好,高铁多,我房子买在杭州郊区,可以骑着小电驴去高铁站,然后坐半小时高铁就到上海。”

女孩在昆山买的房子,离高铁比较近,走路6分钟,乘坐高铁17分钟就可以到上海,然后坐20分钟地铁再走路8分钟就到公司了。

采访者询问:“这么远辛苦吗?”

“坐高铁有什么辛苦的,又快又稳。”女孩洒脱一笑,接着变成打工人的苦笑,耸耸肩,“再辛苦哪有上班辛苦,还不是为了生计为了挣钱。”

说完,她等待的高铁已经抵达,她快速冲了过去……

.

此时苏辙很有同感:“是啊,京城的房价真得很贵,要是大宋也有这样便利这样快速的车,我也想住在郊区。”

北宋时期,京城的房价贵的惊人,苏家人从四川眉山搬到汴京后,一直是租房住。

苏洵做了十来年的官,在京城却没能置上房子,一直带着孩子们借住公署。

后来苏辙、苏轼的家眷搬到京城,公署里住不下了,苏洵才去赁了一处宅院,几l十口挤在一起。

嘉祐五年,苏洵带苏辙移居河南杞县,是租的房子;嘉祐六年,苏洵带苏辙回京闲居,还是租的房子。

后来苏洵找老乡范镇借钱,购买了南园,但是不到三年苏洵就病逝,两兄弟只能送父亲回乡安葬守孝。

等到苏洵去世后,苏辙儿女众多,经济压力很大,还是租的房子……

苏辙对此同样是不甘心,写诗道“我老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