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38


到了权力巅峰。】

此言一出,大秦朝廷齐齐寂静,小心翼翼看向嬴政。

嬴政反而十分淡定,手下败将,已经死了好几年了,有什么好在意的。

【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不是吕不韦的政治投资,说他的营销手段。】

吕不韦编完杂家代表作《吕氏春秋》后,为了推向全国,于是向全国宣布:

“谁能够更改《吕氏春秋》中一个字,就赏赐千金!”

以大秦历来赏赐的大方程度,这句承诺非常有效果。

想改字,你首先得看看书中写了什么。

于是一时之间,《吕氏春秋》卖的非常火。

并且,考虑到那时识字的基本都是上层阶级,也就意味着,《吕氏春秋》是在上层阶级中流通起来。

再考虑到那时没有标点符号,想要读通读懂一本书,不读个四五遍不可能,读的过程中就得接受书中的思想,反复琢磨,也就意味着,《吕氏春秋》的思想在上层阶级中普及开来。

如果说商鞅变法选拔的是平民,吕不韦就是有意筛选精英人才。

看似“一字千金”,实则是“一人千金”,吕不韦要得不是“字”,是在筛选人才。

.

“原来如此!”最缺乏商业人才的明朝,永乐帝朱棣感觉自己学到了。

“难怪天幕总说皇室把书籍束之高阁不好,书籍本身就可以筛选人才。”

他甚至想现学现卖。

大明有《永乐大典》,要不,修完之后也来个“一字千金”?

但是《永乐大典》字数太多,民间要是真修改出来了,国库会不会撑不住?

想到这里,朱棣心虚地看一眼胖儿子,仿佛已经听到了胖儿子在哭穷,忍不住又开始思考:不如换本书,但是换哪本书比较好呢?他也想要个管仲或者桑弘羊,但是吕不韦还是算了,把持朝政不可以!

【大秦统一后,虽然统治时间很短,但是煮盐、冶铁很发达,史书上称秦“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论经济贸易,同样可以从史料中窥探到大秦的繁华。】

早在战国时期,李斯的《谏逐客书》中写道,各国各地输入秦国的特产有:昆山之玉、随和之宝、太阿之剑、江南金锡、西蜀丹青、阿缟之衣、锦绣之饰;

《吕氏春秋·本味》中提到的美食有:洞庭之鱄、具区之菁、江浦之橘、云梦之柚等。

当时的手工业者已经分工很细,有冶金工、陶工、木工、车工、皮革工等。

由于各地商品交易繁荣,商人很活跃,司马迁曾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概括这种情况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秦朝一统六国后,除了统一文字、统一法律、车轨和度量衡厚,还统一了货币。

秦规定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单位是“镒”,即二十两;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单位是“半两”,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半两”,从秦创圆形方孔铜钱开始,这种铸币的形态开始长期固定,成为封建社会时期的主要流通形态。

秦人交易时,日常交易用秦半两铜钱,只有大数目支付才使用黄金。

有了统一的货币,各地的商品经济和交换都有很大的便利。

.

云梦秦简《金布律》中记载:有买及卖也,各婴其价;小物不能名一钱者,勿婴。

婴价就是为物件标价,单价不值一钱的小物就不用再标价。

可以看到,秦朝对物价的管理已经是严格且规范,有了明码标价的要求;

此外,从《吕氏春秋》也可以捡到,秦朝时已经有了股份制的鼻祖——合本,在古代指的是合伙,也叫做连财。

按比例出资,等盈利以后,再按比例获取盈利份额,说明既存在集体所有制,也存在现代意义上的股份制度。

同时,还有早期家庭联产责任制形式的租赁形式。

比如秦朝官府给民间租借耕牛和工具,在民间也互有租赁,有早期的租赁合同或者口头契约,普通庶民的正常商贸并不受太大的拘束。

.

嬴政想起了自己喜爱的《韩非子》,也想到了自己在琅琊刻石上刻的碑文。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福。”

还想到了自己迁移富商到咸阳,让富商离开自己的老家到咸阳,既是约束,也是监视。

他继承了商鞅变法以来的法家思想,也继承了秦孝公的政治手段,打压商人的社会地位,也约束商贾的政治地位。

现在看来,战时有战时的策略,天下一统后有天下一统的策略。

天幕既然夸以功取爵很好,商人,并非不可用。

只要商人都如巴清一样识相,他什么人才都能接受。

.

刘彻看着已经站在自己朝堂上的桑弘羊、东郭咸阳、孔仅几位商人和商人之后,自信心再次蓬勃:“还是朕善于用人。”

他可是做了连始皇帝都没做到的事,怎么也应该排到最前面。

但是转念一想,龙凤猪不好听,猪龙凤也不好听。

他凭什么是猪,后辈李世民太远了,他要当凤,让李世民当猪去。

刘彻一时兴起,对史官吩咐:“记一下,就说天幕说得龙凤猪里的‘凤’是朕,这顺序按时间排的。”

史官:“……”

听起来没问题,但是您没想过,民间都能听到,早已经记住了吗?

想上谏,但是看刘彻兴致勃勃的样子,最终选择了闭嘴。

罢了,陛下一时兴起,没准过几天就忘了,他就当做没听到好了。

【汉朝时期,对商业的态度起起伏伏。】

汉朝皇帝属于一边打压商人的政治地位,一边又重视商业经济。

几位皇帝的政策和态度,也各有不同。

虽然依然是重农抑商,但是也有自由的一部分。

比如司马迁认为“布艺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

他认为商人的活动不仅不会损坏国计民生,还能带动国家经济繁荣,在这一方面比较开明,也或许正因为这样,会在《史记》里单独为商家学派作传记。

同时,也有局限的一部分。

晁错在主张“重本抑末”的同时,还提出要“废钱”“废银”,“以粟为赏罚”,相当于要求废除货币,再次回到以物易物的时代,非常夸张;

还有过分夸大国家政权干预经济、干预商业发展的功能认为国家可以令市场物价暴涨或者暴跌,没有市场经济的观念,以为一切都可以由朝廷操控。

【经济的开明,古人可能不知道多重要,但是我们现代通过加入世贸组织能深刻感受到。】

【此外,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讲述其中的道理。】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