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22


超过他们的俸禄 这也是大臣们年过七十哪怕体弱多病也不愿意退休的原因。

赵祯曾经尝试过精简机构 结果被大臣当街抗议 于是他又下恩旨:近臣退休后 除退休金外 每年寒食节还有一些实物补贴。但依然没有解决冗官和退休问题。

因为天幕提到过得三冗 赵祯对精简官员更加上心 看到提到的养老医方和公园 立刻来了心思。

大臣们各有各的说法 但是心动的颇为不少。

虽然朝廷给的福利好 他们自家也不缺钱 当然希望能活得更久点 这公园里的退休生活 似乎很吸引人?

【到了宋朝时期 儒生对“医”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 “医”终于从皇室走向民间。】

【宋朝时期 陈直撰写《养老奉亲书》是华夏现存最早的老年医学专著 对老年疾病防治有了专门的系统论述 从重防重养的思想、病因病机的认识 到用药处方等很多方面都有了详细的分析。】

【当然 这本书也能看出隋唐的影响 比如很多对老年病的防治都来自隋唐医书。】

【隋唐医学 可谓是承上启下

到了宋元时期 有了新的发展 我们先看看宋朝。】!

第124章 第 124 章 医学与生命8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医家虽然不如儒墨法家是当世显学,但也是自成一系。】

【到了汉朝时期,独尊儒家,其他各家被排斥,比如兵家、医家被儒生将之与方术、房中术并列。】

【当然,秦汉时期的医学里的确有“巫”的成分,与方术有时候在不明人眼里看起来的确很像。但是地位很明显被打击,从唐朝时期帝王宁愿信丹药也不愿意信医就可以看出来,谁能想到在海外,大唐的医术已经是相当高明的呢?】

唐朝的帝王受到打击。

大唐的太医署被后世、和被同时代的海外国家学习模仿,在当世也为民间的疫情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们自己却迷信丹药,甚至因丹药而死,非常羞愧。

“有天幕在,朕不会再重蹈覆辙。”李世民下定决心,什么丹药都不服用,若是有方士献丹药,那就抓去研究其他技术。

大唐的火药,才刚刚研究了雏形,火器因为时间短暂,还在开发中,正缺方士。

【从唐末到五代,经过战乱之后,唐朝的太医署和医学制度被战争冲击,医术再度失落,直到宋朝一统。】

【而宋朝,如同将科技带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一样,重新将医学从战乱的零碎中拼凑起来。】

赵匡胤有些得意:“朕不仅能打,也懂医,还曾经用艾灸给三弟治病过。”

在登基之前,还是后周的大臣时,赵匡胤因为常年打仗,知道军中有一位好大夫有多重要,自己就很留心医术药方,到处收集药方,还会亲自去实验,在民间使用。

说到三弟赵光义,赵匡胤的笑容渐渐消失。

他看着立刻缩着脖子作鹌鹑状的赵光义,冷哼一声:早知道日后这三弟篡位,还不如当年让他病死算了!

恰好,天幕提到了他,但是也提到了赵光义。

【这里离不开帝王的开明,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都曾经倡导医学,并且亲身示范好医学医。】

【《宋史》记载宋太祖:“朕昔自潜邸,求集名方,异术,玄针,皆得其要。兼收得妙方千余首,无非亲验,并有准绳。贵在救民,去除疾苦。所以亲阅方书,召令撰集。同我民生,跻入寿域。”】

【因为时代的需求以及药物种类的增加,赵匡胤曾令刘翰、马志等编写《开宝本草》,翌年又进行重修增加品种,订正分类,收载新旧药物983种,共21卷,名曰《开宝重定本草》。】【赵匡胤的态度也影响了后面的皇帝,比如他弟弟赵光义,仿佛因为得位不正很心虚一样,赵光义不但十分勤政,而且事事要超越他哥,也包括在医术方面。】

赵光义登基后,更加注重求医和弘扬医学了。

比如他不但命翰林医官王怀隐等,耗费14年,编纂了方书巨著《太平圣惠方》,这本书记录了药方16834首,以门统方,每门之前以《诸病源候论》有关理论冠其首,是一部具有理、法、方、药完整体系的医书,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此外,赵光义还很注重向民间传医,耗费巨资雕刻印版,颁发于各处供百姓学习和传播医学知识——哪怕宋朝印刷术发达,在宋初时期皇帝都要节衣缩食,想要刊刻医书传遍全国,还是非常耗费纸张笔墨的。

因为赵光义的表率,宋朝往后的皇帝刊印医书发给民间成为了普遍现象。

此外,赵匡胤在民间搜集医书自己学医,赵光义就更胜一筹拜师。

当他听闻漳州司理刘元宾精晓医术时,竟然亲自面见考核,与大臣交流医术,还谦逊地跟刘元宾请教。

.

“宋朝的皇帝原来这么好啊,还发免费的医书!”

汉朝的农人羡慕的眼睛都红了,一个个议论的很激动。

“还是每个皇帝都发!真是好皇帝啊!”

有文人提醒:“听说这位赵光义得位不正……”

农人一挥手:“那关我什么事。”

反正不管哪个皇帝怎么上位,他们还不是要交税,还不是一样被压榨。

文人沉默一会,一句话说出了致命一击:

“宋朝老是打败仗,还总是赔款。”

农人们齐齐沉默。

哎,这总是打败仗,还总是要赔款,赔款从哪来?还不是百姓。

战争要征兵,也得是百姓。

又出人又出钱,最后没命也没钱,就算学了医书又有什么用,还不是死在战场上。

农人最后一叹:

“哎,这宋人看来挺多病的,难怪医术好。”

文人好奇:“你怎么知道宋人多病?”

“老打败仗还不是有毛病吗?我大汉以前打匈奴老是打不赢,现在也打赢了。宋朝一直输,可不是有病。”

文人:好有道理……

打了胜仗还赔款,宁愿给钱给敌人也不愿意给自己军队,就算军费比赔款高,花费在自己人身上还是敌人身上完全是两码事,这种时候怎么能想什么划算不划算呢。

可不是皇帝脑子有病!

【除了开国皇帝,后面赵光义的子孙,宋真宗、宋仁宗,甚至包括宋徽章,都学医懂医,大力倡导医术。】

宋真宗时期,赵恒就颇擅医术,听闻太尉王钦若身体不好,亲自酿药酒赏赐:“爱卿,听说你体弱多病,这壶药酒赐给你,可以和气血,辟外邪。”

王钦若恭敬上前领赏:“谢陛下。”

第二日,王钦若便回禀赵恒:“臣昨日饮酒之后大觉宽健,不知此乃何酒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