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32


,似乎在说给病人听,也是在说给自己听。

【说了针灸铜人许多次,从宋朝说到元朝,那么针灸铜人如何使用呢?】

荆咕放出一个简单的模拟效果动画:

在教学或者考试时,先在铜人体表涂蜡,使穴位、经络被覆盖,孔穴亦被蜡堵住,再向铜人体内注水,让学生选穴扎针,若取穴有误,则针不能入。若取穴正确,则水可以从拔针之后的针眼里射出。

.

“快快快!记下记下!”

先是清晰的大幅腧□□,然后是针灸铜人的全身图和穴位备注,如此清晰,让帝王和民间有条件的名医都激动起来。

天幕已经给他们提供了如此清晰的资料,这样还不能自制个针灸铜人,那就真是自己无能了!

一时之间,无数太医、名医都开始研制针灸铜人,有些技术不过关就与工匠合作,促进了医学与工业的双向发展。

当然,此乃后话,此时天幕依然在继续讲述,天幕下的古人依然在学习。

【比较特殊的是,蒙古人不如儒家这么重视所谓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也”,所以元朝的医,是会用尸体解剖的方式来进行临床试验与治疗,这又是医学界的一大改进。】

根据史料记载,蒙古医生会取死囚来进行尸体解剖。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元人不怎么重视绘画的原因,并没有元朝的人体解剖图流传下来,是一大遗憾。

但是元朝有元翰林学士忽公泰,著《金兰循经取□□解》一书,该书绘有脏腑前后兔,手足三阴、三阳图,以及十四经络流注等,各为注释,并有附图,对当代针灸学家和后世针灸学家有不少影响。

还有忽思慧著《饮膳正要》3卷,该书包含了蒙古、汉族、回回、藏族等各族人民常用食物和食谱,分为养生、妊娠、乳母等等专门篇章,还插入了精美的图画,能够从书中看到少数民族的饮食特色,非常具有价值。

沙图穆苏,撰有《瑞竹堂经验方》15卷,描写有北方各民族的用药特点,内容同样丰富。

【元朝朝廷对医学生的要求同样十分严格,“诸医人于十三科内,不能精通一科者,不得行医”,同时也有职业技能的考核。即使考试合格,在日后发生医疗事故,医学提举司的主管负责人和医学教授都会受到牵连。】

【元仁宗:“考试若是有徇私舞弊者,一经查实 严惩不贷。在医学院学习过的医者 日后若是用错人害死人姓名 同样得严惩。”】

【元朝时期 还有了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医学学术交流会议。】

每月朔望两日 三皇庙前 都会有医生学术交流会议。

到了这一天 各地的三皇庙前十分热闹 当地或者外地的医生汇聚一堂

一起交流近期的诊治情况。

比如医生们会介绍自己看过的病人 是何情况 怎样的病因 如何诊治 疗效如何等等。

.

“这个不错!”

赵祯立刻吩咐:“大宋也可以学!”

总是元朝学大宋 大宋也可以学习元朝。

虽然以宋朝注重文人士大夫的风气不可能医学入三皇庙 更不可能废除科举 但是这个学术交流会议还是很好学的 并且很快得到了官员们的认可 效率很高地开始讨论医学学会交流会议在哪里办比较好 得拿出什么章程 甚至引申到了其他行业。

【元朝同样注重医书的编纂 民间医学教育开始蓬勃发展 为医药典籍的编辑、出版、流传、保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朝廷重视医书之后 对民间也有影响 当时流行的医书语言精炼 甚至出现了诗词曲赋的形式 读起来朗朗上口 更便于初学者记忆和背诵。比如曾世荣的《活幼心书》《活幼口议》等。】

【最大的优点 就是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原本医药落后的状况也得到了改变 传统的中原医药和少数民族医药得以互相借鉴和补充。】

在一片深绿浅绿交叠的大山里 肤色黝黑的当地向导挠头:“少数民族不是巫吗 还有医?”

李时珍耐心解释:“汉族远古时期也是巫医不分 都有一个发展过程。”

“哦 那他们擅长什么?语言与我们汉族不一样 是不是擅长的也不一样?”向导无意间一句话 让李时珍微微顿了顿。

“许多少数民族地处深山 或者荒郊野岭 经常与虫蚁蛇鼠为伴 在处理瘴气或者蛇毒之类的确有更为精妙的手段。”正在到处寻药记录的李时珍受到启发 “或许 我也可以去跟那些少数民族学习学习。”

他的目光悠远地投向远处的苍茫大山。

原本听说这里的少数民族不欢迎外人很难接触 甚至还会用涂了毒药的毒箭来驱赶 为了小命 原本打算在外面采采草药就离开 经过天幕这么一说 他有了新的想法。

来都来了 不深入去探险一下 岂不是白来?

想到这里 李时珍调转脚步 义无反顾朝着深山的方向走去……

【当然 元朝短暂 也注定这些医学相关的措施无法长久。】

【元朝末年 资金的匮乏让三皇庙建立起来之后 缺乏必要的管理与维护 地方上的吏治腐败 也让医学教育无法得到好的引导 于是 地方上开始庸医横行、假药泛滥 甚至成为了元朝文学作品创作的主要话题。】

【庸医泛滥的后果之一 就是民众对医生失去了新人 医患纠纷越来越多 很多百姓宁愿相信巫师相信祝由术。】

【我们后世经常听到“蒙古大夫” “蒙古大夫”有两个意思 一个单纯是客观的指蒙古族的从医者 另一个就是一个贬义词 意思跟半吊子大夫差不多 根源就与元朝时期的蒙古大夫有些关系。】

【但是 蒙古大夫 真得水平很差吗?】!

第127章 第 127 章 医学与生命11

听得正高兴的元朝蒙古医者一愣:“蒙古大夫是贬义词?”

紧接着开始破口大骂:“我们蒙古大夫哪里差了!一样上的三皇庙医学校!一样学的汉人医书!一样凭本事考上去当得医官!”

有汉人同窗连忙解释:“天幕说了,是后面的庸医泛滥,辱没了蒙古大夫的名声。”

蒙古医者气得叽里咕噜一连串的蒙古语,汉人听不懂,但是看表情很明显是骂人。

【蒙古草原自古以来其实有自己的医学,但是他们知道汉族的医术比自己高明,所以在元朝时期,上层统治者患病后,更多的会选择汉族医生。哪怕不是元朝,到了明朝蒙汉开互市贸易时,蒙古人也会经常采购汉人的草药,还会私底下招揽汉族医生。】

这一点,明成祖朱棣深有感触,正在与徐皇后分享之前的一件小事。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