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73


指甚短”;写白鹭化为女子,“白皙,形状短小”,具有它们原本的体貌特征。】

【刘义庆的《幽明录》有大量的幽婚奇遇,人鬼相恋故事,比如经典的《鬼媒》、《龟息》、《犬魅》、《鸡怪》等故事。著名之《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二仙女事即出此书。】

【不少鬼故事还启迪了后世的传奇、戏曲创作,比如《庞阿》写石姓女子因慕少年庞阿,魂随之去,终成眷属,启发了唐传奇《离魂记》、元杂剧《倩女离魂》;《生死姻缘》启迪了《牡丹亭》,《卖胡粉女》衍生出《郭华买脂慕粉郎》,《新窗新话》衍生出戏曲《胭脂记》等,对后世文学影响颇深】

刘义庆得意洋洋。

“不仅是我的《世说新语》,我的《幽明录》原来也这么有名。”

虽然他是与门客们一起编纂,不是一人所为,但是顶着他的名字,作为主要编纂者,已经名满天下,也达成了自己编书的目的。

“来来来,今日咱们再庆祝一番!”高兴的刘义庆对着自己的众多门客大方奖赏一番,又开始召集酒宴。

而刘宋王室里,其他刘姓宗亲受到了启发。

宋帝刘裕对宗亲提防的非常严格,为了王位,也是从刘裕开始内斗残杀,刘义庆因为沉迷修书,刘裕反而非常亲近这个侄子,大肆奖励。

现在天幕反复夸奖,刘义庆帝王的喜爱和民间的民心都有了,可谓是名利双收。

他们不如也好好修书,得不到权,有名有利这辈子也就不愁了。

就算自己不会写,召集门客修书不就够了——那刘义庆也不是自己写!

【其次就是中晚唐,安史之乱之后,时局动荡,对朝政无力的人们开始寄希望于神仙鬼怪,民间极为流行迷信神鬼,在这个氛围下甚至有一种说法,中晚唐与日本的平安时代一样,是人鬼共存的时代。】

【当然,这并不是真实的,与其说是人鬼共存,不如说是心里有鬼的人太多。】

【中晚唐也是一个志怪小说的高峰,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也对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浅井了意的《狗张子》翻案于唐朝牛僧儒《玄怪录》中的《裴湛》,都贺庭钟的《繁野话》和大江匡房的《狐媚记》里的狐妖灵感来源于唐朝沈既济写得传奇《任氏传》。】

【沈既济的《任氏传》是华夏文学史上最早借狐仙写人、写现实生活的作品。文章描写一个由狐狸幻化的女子任氏忠于爱情、不畏□□的故事,一反以往狐妖鬼魅害人的传统观念,塑造了一个聪明美丽、坚贞多情的狐精形象,流传到日本后,此后日本的狐妖都开始叫“任氏”。】

【沈既济还有一个传奇更广为流传,《枕中记》,说它启发的后世戏曲大家可能更熟悉,元朝马致远的《黄粱梦》和明朝汤显祖的《邯郸记》,都取材于《枕中记》。】

唐德宗快速看向台下跪着的沈既济,而正因为曾经举荐过沈既济的宰相杨炎被贬赐死,沈既济同样遭受了贬官,正在听着唐德宗的宣判。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天幕夸起了沈既济的作品,作为史馆修撰,这本就是沈既济应该有的文才。

唐德宗皱了皱眉,天幕怎么总跟自己作对,上次要杖打李冶,因为天幕的插手不得不放了李冶,现在难不成又要放了沈既济?

那自己的帝王威严何在!

李适有些不情不愿,但是与沈既济交好的官员迅速跪倒,一开口就是恭维:

“恭喜陛下!”

李适不悦道:“何喜之有?”

大臣:“这些人才都是陛下所治,这足以说明陛下是仁君,是太宗之后,才能海纳百川,吸引如此多的人才!”

李适心情好了许多。

他最崇拜太宗老祖宗,最喜欢别人称他为“小太宗”,大臣这马屁可谓是拍到了他的心头。

天幕这不是与他作对,是慧眼识珠,发现了他麾下的人才,发现了他这个“小太宗”。

这么一想,李适也看沈既济顺眼许多:“罢了,你既然擅长文道,就官复原职,好好修书,好好写书。”

差点被贬到地方上的沈既济感激拜倒:“谢陛下!陛下大德,臣定不负所望!”

【同时,正是从唐朝时期开始,人鬼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转变。】

【在魏晋时期,人鬼关系是对立的,比如《搜神记》,鬼怪的结局主要是被杀。而到了唐朝,人鬼开始谈恋爱。最重要的是,女鬼的形象已经彻底完成人形化,变成了漂亮的女鬼,而且有了各种“人性”,比如也会督促丈夫求官。嗯,很符合大唐文人的风气。】

一群大唐文人齐齐笑出声。

“谁不想当官。”

“谁不喜欢美人~”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嗯,窈窕女鬼,君子亦可逑~”

【学术界一般认为《山海经》在奈良时代或更早时就已经传入日本,奈良时代就是华夏的唐朝时代,这一时期唐朝和唐以前的许多汉书流入日本,对日本的鬼怪文化有了巨大的影响。】

【日本的平安时代,对应华夏的唐末、五代和宋朝时期,被认为是人妖共存的时代,衍生了最早的关于“百鬼夜行”的传说。“百鬼夜行”一词的正式表述最早出现在日本《宇治拾遗物语》中。但与之相关的追傩习俗却源于华夏的方相氏。】

“方相氏?这不是周礼所设夏官司马下设的一种官职吗?”刘彻奇怪道。

“方相氏也是上古时人们信仰的能驱疫避邪的神。”东方朔正想着在刘彻面前刷好感 连忙引经据典地解释 “《周礼》中有相关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 黄金四目 玄衣朱裳

执戈扬盾 帅百隶隶而时傩 以索室驱疫。’”

刘彻顿时想起来 汉朝也有傩舞 只是形式与唐时期的很不一样 更注重祭祀的仪式感 少娱乐性。

在大唐 上到帝王下到平民都对方相氏和大傩非常熟悉 这一时期的“驱傩” 是一场大游行 非常兴盛 从京城到地方都有 最前方领队的就是方相氏。

.

在某个地方上 一场声势浩大的驱傩正在举行 围观的平民激动地看着。

最前方领队的是方相氏 他们头上戴着由黄金铸成的有四只眼的面具 身披熊皮 上身穿玄衣而下著朱裳 左手持戈 右手扬盾。身后队仗之人赤发白衣装扮成各种鬼怪模样。方相氏引百鬼行走 驱逐百鬼。

当天幕恰好放出日本的“百鬼夜行” 一个被父顶在肩膀上的小孩指着天幕大声喊:“耶耶 傩!傩!”

他的父亲抬头看看日本的百鬼夜行 再看看唐朝的驱傩 一拍儿子的屁股:“没错 这不就是大唐的驱傩吗!”

【日本的相扑几乎是照搬大唐相扑 百鬼夜行据说也是。】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