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4


操了,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听到此话,曹操面露笑意,对于自己没有召集众人一起观看巨幕心中多少有些悔意。

目前看来此女所言句句以文为主,自己一向看重那些才子,想必能得极高的评价。

正如他所料,下面女子便开始了对他的夸赞。

【曹操这个人不简单,我们随便翻出哪个数据开头都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这一连串的名词先给你整上来。咱们简单总结一下就是曹操是个文武全才。】

此时,远在葭萌亦正在看巨幕的刘备一行人面上都不怎么好看。

此巨幕谈及屈原时言语之间挺中肯的,如今谈及曹操怎的只有夸赞,完全置曹操此人的阴险狡诈于不顾了?

曹操被夸本也算不得什么大事,此子确有才能。

可天下人都看着,此前本就因为曹叡为太子之事让不少人蠢蠢欲动,此番再这般夸赞曹操,届时众人偏向曹操,那于他们而言实乃噩耗。

【当然了,人无完人,曹操此人也并不完美。咱们抛开他干过的那些不地道的事儿暂且不谈,其爱才这点,现在拎出来也是排得上号的。】

???

曹操的死对头们都不解。

为何不谈?

怎能不谈?

谈啊!

众人有的是闲情逸致!

谁不爱才惜才,他曹操算得了什么?

曹操听闻前面半句,眉心也突了突,而后才放心下来。

不过有这暂且二字……

暗道危机尚存也!

【而曹操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人才。】

【我们前一个视频也说过,教育是很重要的,正是因为曹操受过良好的教育,才让他对文学如此珍视,才让他如此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一边打仗还一边保护图书,古往今来有多少武将能做到啊?】

【正是因为有了曹操这么一个热爱文学的人存在,所以才有了以“三曹”为中心的闻名至今的邺下文人集团。】

【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身逢乱世,这些文人的日子大都过得不怎么样,是曹操给了他们这样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发挥自己的才能,让他们的地位也有所提高。】

【但是,咱们得用一个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凡事有好必有坏。】

【这些人跟着曹操一起搞文学,有好的一面,自然也有坏的一面。】

邺下文人集团,听起来有些威风。

即便是许多拒绝过曹操招揽的人,不管文才武将,皆不可否认其爱才之心。

然 其所作所为依旧叫许多人不耻。

不过此时众人,尤其是在邺城的文人们,更在意的是女子口中的坏处是什么。

第15章

【还记得咱们刚才说过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吗?】

【对于身处曹氏集团的这些文人们来说,曹氏父子就是他们的大领导,那他们的作品自然是会有意无意地反应大领导的喜好的。】

【不说那些普通文人,就拿曹丕曹植两兄弟来说,也是一样。】

【我们都知道古代大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按理来说,在继承人只剩下曹丕和曹植的情况下,曹丕才是最佳继承人,那为什么前期曹操会更喜欢曹植呢?】

她如此问,答案实在太明显不过,那就是曹植的文采。

如若不然,今日所论之人就不一定是他了。

“吾早知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

曹丕心中不愤,倘若自己的文采能再出众些,那名扬千古的只怕就是自己了。

所幸自己也算是在后世留下了名头。

可若说父亲只因文采而看重子建,未免有失偏颇。

【其中除却曹植身边那些谋士的帮助和他本身不羁的性格,曹植出众的文学才华是曹操偏爱他的很大一个原因。】

【大概有人要问了,那个年代文采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难道曹丕没有才华吗?】

曹植闻言面上的笑容更深了些。

兄长有才,比之自己确实差了点。

不过此女所言当以为兄长的才华也不错。

他真是愈发看不懂这幕中女子到底偏向谁了。

【文采自然不是最重要的,要不然最后这曹魏天下也不是曹丕的了。】

此一句便狠狠地戳了曹植心窝子一下。

他向来认为,“辞赋小道”,不足以用来明理扬名。

果不其然,女子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可难道自己的其他才能比不过兄长?

不足信矣。

【诚然,曹丕亦是大才,不仅文采好,而且对文学创作还有独到的理解,为此创作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着名的文学专论,《典论·论文》。】

曹丕面色终于缓和了些,原来自己也是闻名于后世的。

不仅坐上了那个位置还写下了优秀的作品,不过这批评二字具体何意?

他不过一问,众人便纷纷表意。

“想来当是论说之语。”有人道。

先时女子提过一次,说起文人相轻的问题,此番又解释独到的理解,当是此意无疑了。

【借用曹丕文章中的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咱们简单地结合《典论·论文》进行理解,就是每个人的文章都会展现出一种精神气质。】

此言一出,曹丕脸色刷一下白了。

女子实乃神人也,他已经猜到女子接下来要说的话了。

【就那曹操的诗句来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①他的诗句当中所展现出来的这种胸怀与气质,这种霸气侧漏的感觉,那是当时少有。】

女子此言,即便是平日里瞧不上曹操为人的众人也不得不服。

曹操此子才能确实非等闲所及。

然文才非人品,此子窃国贼耳,此才不要也罢。

早已投奔曹操的众才子们更是没有不服的,如此文采,又如此惜才,他们自然早该跟从。

【咱们再看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②虽说曹植这气质比曹操是差了那么一点点,但其实还是很不错的。】

曹操见了此诗句,虽不想认女子对自己的看法,却也没办法否认此两句诗深得他心。

尤其是后一句“视死忽如归!”这才是他曹操儿子该有的气度!

如何能叫人不喜?

曹丕一行看到此诗句面色更是不好看。

无需多加思考,他们都能想象到曹操在看到此诗句时的高兴神情。

比之那日在铜雀台上的欢喜只怕有多无少。

反观二公子之作,显然是不及的。

“好一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刘备等人也不觉称赞此诗句。

“曹贼倒是生了个好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