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1
不前。
真的可以吗?
他们不惜牺牲前途这么做,真的有用吗?
从务本坊到朱雀门前用不了多久,可是却很有可能决定着他们的未来。
众人沉默着,将巨幕上的一键三连点了之后面面相觑。
终于,好一会儿之后,有人忍不住了。
“胡二,我们什么时候行动?”
被叫做胡二的学子嗔地从地上站了起来,“择日不如撞日!”
睢阳郡。
杜甫和杨氏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回洛阳去。
“杜郎,真要回去了吗?”
杨氏很清楚杜甫想要的是什么,也愿意支持他,但是她也知道杜甫为什么要回去,谁不念自己的家乡呢?
可是他又是真的能放下自己想做的事吗?
杜甫点点头,“嗯,快收拾吧。”
“我二人可以直接去长安的。”杨氏动动嘴唇,才道。
这巨幕一出,他不管去哪里都能得到赏识了。
可只有去到长安,才是他最想要的。
至于洛阳,总有机会能回去。
杜甫勾了勾唇,笑道:“不急,先回去住一段时间。”他看着杨氏担心的样子,帮对方理了一下微乱的鬓发,“只是辛苦你陪着我奔波了。”
两人成婚几年,杨氏虽和杜甫关系好,但是还极少在大白日里这般亲昵,杨氏垂眸道:“杜郎怎么这么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不辛苦。”
听到这话,杜甫蹙了蹙眉,突地想起了幕中女子先时说过的话,“别说这样的话,你嫁与我,我……我们该是平等的。”
杨氏怔了怔,没能说出话来。
杜甫松开她,继续收拾自己的书,说道:“我们先回去住一段日子,左右现在也不算太着急。”
如今这样的情况下,圣上必定会有所行动,安史之乱或许不会发生,但其他乱子不好说。
更重要的是,若此时生乱,他去也解决不了任何的问题,不如先回去观望一下,也想些法子。
如果情况好的话,说不定圣上就能将此事解决了,他说不定会主动遣人来找自己。
若是不来,那自己去了也得不到圣上的器重,可能还会被圣上认为自己是什么天定之人,会想法子除掉自己。
但从内心深处来说,杜甫还是愿意相信圣上,最不希望唐王朝走下坡路的可能就是圣上了。
思及此,顿了顿说:“你先收拾着,我去写封信。”
他得提醒一下李白,万一被有心之人利用,李白也可能会陷入危险的。
现如今,他和李十二白算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了。
长安。
杨玉环已经出宫去了。
巨幕都没结束,人就已经走了。
众人一阵唏嘘。
虽然圣上还没有晋封,但是即便巨幕没有出现,众人也能猜得到圣上迟早是要将之封妃的。
而且最近这段时间他更有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势头。
可任谁都知道,美人哪有江山重要?
如今即便事情还没发生,但太真娘子已然触到大忌,圣上没将她下狱,没砍她脑袋已经算是怜香惜玉了。
女子本就是依附着男子的,这样的结局委实正常。
可也有些女子开始在心中不满,为何女子就该这样呢?
别人不知道,她们这些宫里的人却是清楚的,那太真娘子可是寿王妃。
可是这种话题,就算是私底下也没人敢多加讨论,整个大明宫内都像是被乌云笼罩,个个都提着心做事,战战兢兢不敢做出头鸟。
“听说了吗?国子监的学子们聚集到了朱雀门外……”
“嘘,别说……”
大明宫内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但是宫外却已经闹翻了天。
许多百姓聚集在朱雀大街看着那群围在一处的白衣学子们大声讨论着。
“这是在做什么?”
“听说好像是为了巨幕之事……”
这人的话还未说完,只听前方一学子大喊道:“请圣上惩处逆贼!请圣上护大唐安宁!”
学子们纷纷响应,“请圣上惩处逆贼!请圣上护大唐安宁!”
有些事情只要开了头,便会如同水过闸门,滔滔不绝,百姓中也有义愤填膺者冲上前去大喊,“请圣上惩处逆贼……”
一时间,震天的喊声便响彻了朱雀大街。
第61章
杜甫后续(捉虫)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最近屈原越发受百姓们的爱戴,他们都认为是有了他在,楚国才能重归和平。
甚至还有百姓自发为他建祭庙,官员们也十分尊重他,他现在的地位比之大巫的地位还高。
这让屈原十分惶恐。
大王还好,但太子对他明显防备,这太危险了。
不行,他不能让事情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下去。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终于要说到李白了。
曹植很期待。
虽然杜甫的诗句也十分惊人,父亲一定很欣赏杜甫。
但是他却还是更喜欢李白的诗句。
这大抵就是二哥说的“文以气为主”吧。
他们的气比较契合。
东晋。
陶渊明已经看淡了。
大唐盛世终会崩塌,没人能改变得了。
倒是他们这些人可以创造一个属于他们的盛世。
其他的,便也不必过多烦忧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朕以微德,得先帝之信,继承大统,愿复太宗之盛,创大唐辉煌。今巨幕出,得不泄天机,大唐之衰,朕大过也……群司勤勉,极言无讳,重现开元之兴,”
朱雀门外,众人势要让圣上低头,谁知方才拿出气势,就见宫门大开。
大家都没想到那么快,还以为死路一条了,谁知道竟是圣上下罪己诏了,现如今就张贴在朱雀门外。
“写的什么?”有不识字的人问道。
众人围上前去,吵吵嚷嚷,后面的人根本看不明白,也听不清楚。
但一个时辰之后,圣上下罪己诏的事情就传遍了整个长安城。
罪己诏洋洋洒洒几千字,可分为几个部分,首先颂先辈之兴。
高祖建唐以来,贞观年间,太宗创盛世,百姓安居乐业,是唐朝之兴起也。永徽年间,高宗励精图治,继承贞观伟业。武后创殿试、兴武举,也为大唐创下雄伟功绩……
李隆基对此前每位帝王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赞,即便是他一向不愿提及的武后。
其次是悔己之过。
他听信谗言、沉迷后宫、好大喜功等,一应罪行通通认下,言语之间皆是悔意。
再者便是对幕中提及诸事的处理。
其一,诛杀安史二人九族,警示世人。
其二,废太子李亨,改忠王,迁忠王府,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