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74


李白一开始还没觉得自己多凄凉,此话一出,那种凄凉之感就陡然膨胀起来。

【我们了解了李白的诗句,能看到他的作品中很少有这种撇开豪气谈悲情的诗歌,但这也是他的一部分。】

【但他这样,很有可能是因为他此时没有朋友相伴,自己独处,多少就容易多愁善感一点,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也能看得出来,与朋友在一起时,他基本上都是很放得开的,在他重游扬州、苏州等地时,见到了被贬的好友韦参军,写了《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二首》,诗中皆是惺惺相惜之感。】

这还真是,谁没事跟朋友一起多愁善感呢。

不过两个失意的人在一处那不得伤感一下吗?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便是如此,他走到何处都能碰到被贬的好友,他们坐在一处便总有些排遣之语的。

这委实正常了。

【后来去到杭州,李白与李良同游,李白写下《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李良招待他,他大概以为自己终于要得到帮助了,心情颇好,再加上观赏金秋美景,快乐加倍。】

快乐加倍?

这时的李白似乎依旧没能获得机会吧?

看来又是空欢喜一场了。

【“挂席凌蓬丘,观涛憩樟楼。”我们乘坐帆船来到蓬丘岛,到这樟楼之上休憩观赏著名的钱塘江。“三山动逸兴,五马同遨游。”五马大车载着我们一同遨游,山景让我们的兴致更高。】

【这首诗字里行间,都写着两个字,快乐!后面继续写景。“天竺森在眼,松风飒惊秋。”天竺寺尽收眼底,秋天的风在这松林间飒飒作响。“览云测变化,弄水穷清幽。”看那云卷云舒,变化莫测,水源深处已是无尽的清幽,风景很美。】

【从寺庙写到秋风又写到秋云,而后 写隔山之海,引出自己的快乐。“迭嶂隔遥海,当轩写归流。”层层迭嶂的山峰将海隔在了另一边,窗外的江水也往海里流去,“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洲。”诗已经写好了,足以傲视云月,这吴地的山水真是让人感受到无限的乐趣啊!】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果然,跟朋友一起写的诗句听起来就挺欢乐的。

近日曹植和好友们的相处也还不错,只是总有人明里暗里地劝说他争位之事。

他并不想再去想这些事情,都避开了。

但从长远来说,他得劝着,否则迟早会出问题。

他不希望自己的好友因自己遇害。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李白的诗歌中所提到的兄弟叔侄就多达几十个,大部分还都是这种官那种官,但是为什么最后没一人帮着李白实现自己的理想呢?】

【李白唯一得到的供奉翰林的职位还是玉真公主帮忙,这里面可能有些历史上没有记载的原因,或许是这些亲戚都太远了,说白了是李白为了做官到处攀亲戚,碰到个姓李的就称兄道弟。】

李白这样豪爽的性子正是他们如今所推崇的。

家庭背景又如何?

只要他有才能,什么问题是不能先放一边的?

可惜,生不逢时。

【或许是因为李白确实和他们是亲戚,他们也承认,但是他们都没有帮李白,这很有可能还是和李白的身世有关,按理来说像李白这样的人物,《新唐书》、《旧唐书》应该会记载他的家庭背景的,但是就没有,所以很奇怪。】

【在这个所谓从侄良的这里没有得到帮助,后来这个李良带着二妓游会稽,《送侄良携二妓赴会稽戏有此赠》,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讲的东西不多,好像怎么理解都可以,我个人认为李白应该是有点羡慕又有点讽刺的心情的。】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起身坐到了破庙门口。

天本就已经暗了,一场雨之后,外面更是黑漆漆的。

风吹得林间的树叶沙沙地响。

巨幕跟着李白来到了破庙之外,他皱了皱眉,忘了巨幕是一直跟着人走的了。

这些也不必说得那般详细。

很多时候他都以为自己能有机会,而后无数次与机会错过。

不管是因为什么,总算不得一个好回忆。

秋风起,心中倒是舒服了不少。

【“携妓东山去,春光半道催。”这里的东山就是我们先时说过的谢安隐居而后东山再起的东山,谢安本就是李白的偶像,所以说起东山,李白没道理不想起谢安,但是他这里却半个字也没有提。】

【侄子带着二妓往东山去,美人作伴,路上的风景一定不错,“遥看若桃李,双入镜中开。”远远看着,美若桃李,像是虚幻的仙子似的。】

许多人不理解了。

这有讽刺吗?

这不是夸赞吗?

携妓又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在唐朝时候,携妓算是文人风雅的一种活动形式吧,不像我们现在直接严打,所以李白应该是有点羡慕,但咱们想象一下他的心理活动,“本来乘兴而来,想着咱们都是李家人怎么也得帮衬帮衬吧,谁知我求职信也递了,人家却根本没放在心上,反而快快乐乐地携妓游玩去了。”】

此等风雅之事为何要严打?

这后世跟他们此时的风俗习惯相差太大了。

【说羡慕吧,李白又有些嫌弃,自然是入仕做官这些正经事情更重要了;说怨愤吧,但是呢,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怨谁去?只能怨自己。】

【但是呢,李白又根本就不是个自怨自艾的人,所以他就回安陆去了,谁知第二年妻子许氏却离开了人世。】

第80章

李白

【夫人离世后,李白就带着子女离开安陆去了东鲁,而后在东鲁各地继续漫游,直到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的人生终于迎来了转机。】

【天宝元年,元丹丘帮李白把多年前写的《玉真仙人词》呈送到了玉真公主的手中。】

【“玉真之仙人……王母应相逢。”】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扬眉,他这诗确实写得好,任谁看了能不高兴?

若他给自己也总是写这样的诗,说不定他不仅还在做官,甚至已经高升。

如此想着,李隆基心中还冒出一些羞愧。

他作为一国之君,怎会不知忠言逆耳的道理?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玉真公主真的是仙人,常常去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大清早就起来修炼法术,动作迅速、行动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什么时候去少室山,一定可以与王母相逢。】

【这一顿马屁拍的,那叫一个行云流水,重点就是 这首诗中李白终于没有自夸了,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