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36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今日对她来说也不知算是什么日子,幕中女子所说的话没几句她爱听的,虽说对方说的都有道理。
她甚至想,若是这巨幕没出现过就好了。
但她也再清楚不过,就算巨幕不出现,该发生的事情还是会发生,巨幕出现了说不定还能有所改变。
【在这两首诗中,李清照并没有对高宗看似关心二帝的行为进行认可与夸赞,因为她说南宋“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金人想要土地就给他们土地,玉帛之类的财物更是贱如尘土。李清照显然不认同赵构这样偏安的做法。】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这话说得赵构面上无光。
他抬眼一扫,发现无一人敢看自己,便明白自己早已经面上无光了,更觉恼怒。
赵构自己本就不是什么英雄人物,要不然自己也不会被父皇忽略多年了。
然而,有时候,就得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自己当这帝王难道不是天定的吗?
但没有哪个帝王能够接受他人诟病自己。
可金人来势汹汹,新朝刚立,他们能胜得过吗?
这女子始终是女子,什么话只是说得轻松,她要行她自己去打?
他手底下哪有那么多……
哼!
赵构鼻子里哼出一口气,既然幕中女子说了那几人能用,那他便用一用那几人,他倒是要看看他们是不是真能把金人赶走。
可若他们真的将金人给赶走了……
万一届时二圣回朝,他当何去何从?
赵构又陷入纠结。
半晌,他才吐出一口气,现在的他已经没其他的选择了,只能如此。
到时候若真迎回二人,那他就是拯救他们的英雄,他们差点成了亡国之君,难道还能抢了自己的位置不成?
【前面十多句她都在表达自己这样的观点,而中间的“四岳佥日俞”至“与结天日盟”的一大段表达她对韩、胡二人的赞扬,还代韩肖胄写了受命誓词,“家人安足谋,妻子不必辞。”不用过于担心家人,要以国家利益为重,“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表达了李清照对他二人的极大的期望。】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李清照也觉这话不妥当了。
也不知是不是她还未曾经历过那样的苦,她如何能说出这样的话呢?
征战边疆,恐怕最挂心的便是家人,唯一的念想没了可怎么坚持下去?
然而她自己为此话愧疚时,许多人却啧啧称赞。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屈原越发觉得哀伤,以往他觉得楚国人才济济,只要他们肯做,楚必大兴。
可事实上,绝大多数的人比不上这样一个柔弱的女子。
以国家利益为重,且不说能不能做到,有多少人心中能有这般的想法。
若人人都这般想,他楚国还会惧怕其他诸国吗?
【第三段诗人期待二人可以像韩信忠于汉王,像荆轲英勇刺秦一样尽心尽力,而后功成归来,“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
【“脱衣”一句出自典故“解衣推食”,根据《史记》记载,汉四年,韩信平定齐国,上书刘邦暂代齐王平定局势,收到消息刘邦十分生气,因为他当时正被楚军围困,结果被张良、陈平劝住了,然后刘邦不仅没有责怪韩信,反而让张良去册封韩信为真正的齐王,又征调他的军队对付楚军。项羽失利后,便派人劝说韩信,开始给人讲交情,但咱们都知道当初韩信可就是从项羽军中跳槽到刘邦这里的,他说汉王“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他“虽死不易”就是死也不可能背叛刘邦。】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事情刚过去不久,刘邦怎会不记得?
但此中细节他倒是真不清楚。
而且,他从不怀疑韩信的忠心,可不怀疑是一回事,因对方不知收敛而未雨绸缪又是另一回事。
他总不能在韩信身上冒险。
不过,若论起来,他当然希望韩信能够识时务,那他还能再重用对方。
“跳槽?”
这个说法倒是奇怪。
【其实韩信这个人的忠心是不需要怀疑的,刘邦应该也清楚,但作为帝王,刘邦不可能不小心,现在忠心,那以后呢?而且他在那种情况下也不能厚此薄彼,如果韩信一直重兵在握,那他想要收回权力就更难了。要知道刘邦分封诸侯,权力收不回来,这问题可是一直到汉景帝时期才被解决,所以他和韩信之间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难以避免。】
刘邦的心沉了沉,错失一员大将,难道他不心疼吗?
这后世还真是将他的心思摸得透透的。
不过这话中倒算是有意外之喜,分封诸侯之事能被解决,能被解决就算好消息。
另一边,韩信心中时有动摇,他一时间陷入了迷茫。
现如今竟不知该怎么做了。
他觉得他或许生下来就是带兵打仗的,不让他带兵打仗,他能做什么?
韩信也想起了之前刘邦仗义对他,若不是陛下的赏识,他也不能有今天。
那他该怎么做呢?
【而“离歌”一句是出自典故荆轲刺秦王,在燕国一众为荆轲送别时,荆轲唱的一首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算得上是赴死歌,而荆轲也确实慷慨赴死,但这时候李清照是在为友人送别,她希望两人可以像荆轲一样勇往直前,却不希望二人慷慨赴死,那肯定最好是说“不道易水寒”了。我们可以理解为平安归来,后会有期。】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查了这么多天,终于叫嬴稷知道了这荆轲是燕国的人。
其实这么久过去了,他也差不多猜到了,这个秦王或许不是自己,是自己之后的秦王。
但总要知道是谁那才安心。
知道是燕国的人,他提醒后人小心也有了些具体的点。
不过听幕中女子的意思,这荆轲也没成功,不愧是他嬴稷之后,定然是有勇有谋的。
【李清照还想象了为二人送别的悲壮场景,“车声辚辚马萧萧,壮士懦夫俱感泣。”。】
【最后,她以一个寡妇的说出自己的嘱咐,“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金朝那些人历来如同豺狼虎豹一般,若不好好防备,恐怕会被伤害。】
【“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昔日,楚人将护甲穿在衣服中间突袭晋人,这个出自《左传》,“楚人衷甲。甲在衣中,欲因会击晋。”而后一句的典故出自《唐书·马越传》,说的是唐贞元年间平凉劫盟之事,公元787年,贞元三年,唐与吐蕃在平凉会盟,吐蕃设了埋伏以劫盟,后来唐军受到大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