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63
的作品中我们约莫能看出他信道教吧,至少是没有佛教信仰的,而道教不信来生,不在乎因果循环,所以关于这种事,他做了就是做了,他既然后面都没否认,前面没有藏着躲着也说得通。】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做了就是做了,他没什么好隐瞒的,即便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曹操想得通,他叫人去挖的,那么多的人都知道这事情,他否认有什么用,不如大大方方地承认,就像幕中女子说的,他是为了筹措军费,那笔银子可是养活了他的军队好几年。
不过这事情都已经过了那么久了还被人翻出来说,他的心情也实在松快不起来。
只盼着对活人好些,让人忘了这事情吧。
【据说曹操为了不让自己的墓穴被盗,特地设置了七十二疑冢,就是假的墓穴,不过这只是传说,尤其是数量上,肯定是个概数,不过有没有疑冢,我觉得有可能,毕竟他知道墓穴容易被盗又不想被盗,然而他千防万防,还是没能幸免,等考古学家发现他的墓穴的时候里面早就被破坏过了。】
曹操手中拿着缓解尴尬的茶杯哐当掉在地上摔成两瓣,居……居然被破坏了?
谁敢!
他闭了闭眼,知道自己就算气死也没用,那都是后人,他怎么能找人算账?
怎么才能不被盗呢?曹操想。
不只是他,所有人都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那皇家的墓都是修得机关重重的,一般人肯定进不去,这都保不住,那他们这些普通人的又如何能保住?
【而这些被盗的墓穴通常尸首也难逃一劫,我觉得这可能是为了防止尸变之类的,总不能这些盗墓贼都有这方面的癖好吧。】
“父亲!”
曹丕本不想开口,没想到就看到曹操往地上栽去。
也是,连尸首都保不住,谁受得了这打击啊!
【我们接着往下看,“有海人宁渡,无春雁不回。”墓中有海,人怎能渡过,在那无春的地底,只有金银所铸的不会飞的大雁。】
【“更闻松韵切,疑是大夫哀。”松树被吹得哗哗作响,像是那些大夫们的哀悼声。”】
【我们整首诗,肯定不可能是在夸赞秦始皇,里面对他的功绩只字未提,只说了陵墓以及其陪葬品的豪华,还有“大夫哀”,王维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还在为方才幕中女子说的话而感到惊讶,一时没能反应过来。
幕中女子是怎么……不对,王维是怎么知道自己墓穴的内部的呢?
这问题在他脑子一过,他险些一口老血吐了出来。
【怀古伤今?显然不可能,至少身处于开元年间的他不可能会认为当时的唐朝不如秦朝,那是在斥责秦始皇,斥责他的大兴厚葬,穷奢极欲。】
所以……
许多人脑子里同时闪过一个念头。
那这是否说明只要不厚葬,陪葬少些就能免受其害呢?
可是……能厚葬的为何要薄待了自己?
【这是当时大多文人对秦始皇的一些看法,我个人觉得是因为那个时候大家见识了贞观之治和永徽之治,身处于一个盛世,说白了就是那个时候的年轻人已经飘了,我相信那时的大多数的人都会觉得前面的皇帝是不如唐朝皇帝的,而他们所追求的盛世正是需要一些反面例子,秦始皇就不可避免地成了他们的对象。】
【而王维作为那个时候的年轻人,年轻嘛,血气方刚,考虑事情没有那么全面,通常都是嫉恶如仇的,所以他到这地方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是很合理的,但是他这样的心态随着阅历的增多就会慢慢地改变。】
①关于太原王氏,研究者一般认为追溯到东汉
第175章
王维
【王维来到长安,拜访朋友时写下了一首《题友人云母障子》,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的态度,这也是他后来的那些山水田园诗的积累。】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那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吧,王维回想着。
那时候作诗哪里想了那么多?
这积累之意,他不知幕中女子跟他是不是同样的意思,单若论喜欢,他确实自小便喜欢自然,但若说积累,也并没有太多的积累吧。
【“君家云母障,时向野庭开。”您家的这个云母石做的屏风经常摆放在庭院之中。“自有山泉入,非因采画来。”那屏风石料上有如同山泉一般的纹路,那是画画难以画得出来的。这个应该可以想象吧,很多石头都会有那些弯弯曲曲的自然的纹路,就像图中的这样。】
幕中女子说着在巨幕中放出一张云母石的图画,其中清晰的纹理让众人惊艳不已。
“真是好石头啊!”有人感叹道。
这石头若是能放在他家的院中,那宴人待客多有面子啊!
【这首诗其实就是在夸朋友的屏风,重点落在了屏风的材料上,他认为那屏风上自然的纹理比大家画的那些屏风更好,表达他对于自然的一种崇敬。我个人觉得这首诗,要说多好那是没有,不过这是他十几岁时的作品,也还算不错了。】
【王维刚到长安不久,他就因为自己的文学、书画、音乐等才能得到了不少人的赞赏。】
这是另许多人的羡慕的。
但是他们对此中的原因都心照不宣。
还能是因为什么呢?
正如幕中女子所说,氏族虽有没落之相,但那些氏族大家的公子怎么也比他们这些普通人更能谋出头。
【王维他选择的是跟李白还有大多数唐朝人一样的道路,先刷存在感,提高知名度,而后再出仕为官。】
【所以他们这些往往游历、隐居、诗词歌赋,王维也不例外,他还曾和朋友祖自虚在终南山隐居,也曾游历洛阳一带,公元717年,开元五年,他在洛阳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下有注,时年十七。】
李白和杜甫一路避让着,不日将抵达长安。
又见巨幕,二人借了一家农户一同在院中饮酒,农人质朴,往往积年也难出山,去过最远的地方便是几十里地外的镇上,故而即便这两人在外何等的盛名,这时候看着又是何等的仙风道骨,他们也完全认不出来。
听幕中女子这样说,农人老柳也忍不住地开口。
“说来好笑,咱们想要去那外边的世界瞧瞧,一生也舍不得那点盘缠,而这些大老爷们却打小就想往山里钻,说来也奇了,小老儿在这深山里待一辈子,外边也没人知道我,那些贵人如何能就此扬名呢?”
他是当真不解,就算是那有名的山川,既是隐居,人总要少些,如何将这名声传扬出去呢?
这话他算是问对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