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99


知这事情时,屈原已经快到家乡了。

闻言屈原也不敢再回去,只得远远地看了看自己家门,家门紧紧闭着。

他知道自己父母一向有自己的主意,必不会被自己所牵累,但说是不被牵累,可连门也不敢出,那还不算牵累吗?

然而屈原没有办法,留了身边一人远远看着,转到又往郢都而去。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徐福传信回来了。

他自然不信女子之言,坚信这世间有神仙之所。

也不知他自己是不是猜到回了咸阳会被陛下怪罪,愣是下了军令状,不找到神仙绝不回朝。

嬴政收到来信脸色并不怎么好看,但是他还不至于把一个徐福放在眼里。

徐福要找便让他去找,能找到固然好,找不到就随他去了。

而自己,那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的。

也不知是不是因为近来许多事情都交给扶苏去做了,那些他派去暗查的人传回来的消息比之前好听了不少。

嬴政不怀疑是扶苏收买了自己身边的人。

至少,蒙恬兄弟对自己是绝对忠心的。

而且他觉得扶苏不敢,但嬴政也没有太信任对方,还是找了更多的人查探,如今谁的话他都不信,但是谁的话他也都能听上几分。

扶苏在外办事自然吃了不少苦头,好在对方应该也是将他的话听了进去,没有再像从前那般软弱,看着倒是顺眼了不少,还是个能办事的。

找几个得力的守着他,嬴政也就差不多放心了。

他想起太医令的话,切莫过多操劳,他便也想试试,如今差不多起了个头,就比先时的情况好了,于是嬴政便暂且把一些不甚紧要的事都交了出去,只余要紧事做决策。

放松下来,大秦还在,不过短短几日他便也习惯了。

虽然有些失落大秦少了自己还能运转,但同时站在一旁看他人处理事情,反而看得更通透,进而也解决了不少问题,自此嬴政也算真正想通了。

只要他在一日,这大秦他便一日都不会放下,但是却把更多地注意力放到了看他人如何做事,而不是事必躬亲。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韩信又得到了兵权,还是陛下亲自给他的。

他都不知道发生了何事,直到幕中女子讲到唐太宗与魏征的事情他才明白了。

陛下终于信任他了。

哪怕陛下心中还是有所怀疑,还是派人看着他,但是至少陛下愿意去尝试重用他了。

就只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机会,韩信也激动不已。

他相信终有一日,陛下能看清楚他的真心。

当然,陛下学到了东西,他自然也是一样。

不骄不躁,脚踏实地地行事,如此总没错。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刘彻下令将进攻转为防守。

他不是放过匈奴人了,他是要先让百姓的生活好起来。

他不能穷兵黩武,不能给后人置喙自己的机会。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军又打了一次胜仗,这下全天下的人仿佛都已经认同了曹家会成为天下共主的事情。

其实许多人一开始还是很忐忑的,毕竟曾经的那个曹操如此残暴,若是天下真掌握在了他那样的人的手中,那他们这些人可要怎么活啊?

然而后来众人慢慢才知晓,自从巨幕出现后不久,曹操就把军权都交给了曹家二公子。

而此次征战更是没有随意伤害任意一个百姓。

曹家现在已经把天下当成自己的天下在对待了。

虽说众人觉得这事情还说不好,可若他们一直如此,似乎也不错。

更别提邺城如今天下才子云集,一派欣欣向荣之相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杜甫告别老柳依旧往长安而去。

结果才走出几日就听闻李林甫已经被抓住了。

不仅被抓住了,而且还要游街示众。

其实杜甫对这李林甫并没有多大的怨念,大概是因为那什么野无遗贤的事情还没有发生。

但这并不代表杜甫就不气愤,就不觉得他该被轻易放过。

如此祸国殃民的人千刀万剐也不为过。

王维自然也听说了此事,他自然也无异议。

得知自己母亲几年后就会离世,王维便依旧装病在辋川别业陪着。

母子俩一起礼佛,说些旁人听不懂的话。

不过休息了几日后,王母崔氏便催促他回朝堂去。

“想做什么边做,从心所欲方为男儿本色。”

王维动动嘴唇,并没有反驳,他是要去了,圣人都派人来请了,他还有什么拒绝的理由,不过是想多陪伴母亲几日罢了。

“我知道了,我会时常回来看您。”

崔氏当然知道他的心思,微微颔首也没阻止对方,随后闭眼继续默念佛经,一派虔诚,但却没人知道她求的是什么。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杜牧这几日精神尚好,可家里人却很着急。

因为他这样子看起来实在像是回光返照,只是也没见谁人的回光返照能照这么长时间的。

但有精神也总比没精神好。

于是乎,杜牧要吃,他们便准备食物;杜牧要写信,他们便裁纸研墨;杜牧要看风景,他们便带着杜牧去往院中,尽一切可能地满足此时的杜牧。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事情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顺利。

幕中女子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话完全没有错。

虽然三令五申诬告者重罚,但仍旧有那顶风作案,私自制作告首状者,王安石雷厉风行,一律不曾放过,这个恶人就由他来当。

除此之外倒还算好,裁减军队之事老早就开始了,这时候也已经度过最难的时期。

而在军队中被裁下来的人并非就完全没了机会,他们还可考刑部、吏部,然而这肯定是不简单的。

但机会给了,考不上可就怪不得别人了。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和苏辙依旧慢腾腾地走在回京的路上,来接人的一行人催了几次也不敢催得太紧了,只得陪着笑躲在两人眼前晃悠。

他二人都并不是很想回京,以他们这把年纪,能做的也不多了。

尤其是如今的这个时候,大宋的问题不是一时半刻能解决的,可是他们二人还有几年?

而且他们远离朝堂多年,朝中的情况总是不那么熟悉的。

巨幕出现之后,相信不用他们说,很多人也知道该如何,他们并不是比他人有能力,或许只是他们更加清醒,如今大家都清醒了,哪还用得着他们?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赵佶想传李清照进宫,却没想到传来的消息竟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