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25
。
但是更多的人却是开始紧张了,谁家没个见不得人的事,自己那些经历真的能被如此轻易地说出来吗?
一时间,放在司马迁身上的目光更多了。
没得罪过他吧?
【而在本书的最后一卷,也是咱们接下来先讲的一个部分《太史公自序》,一般序言都是放在开头的吧,这里放到最后,说明它起到了一个总结的作用,咱们从这儿开始看的话,或许能够更好地理解前面的内容。】
【《太史公自序》这一卷,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七个小节,前面一部分讲的是他自己,他的背景、想法、经历、创作条件、创作过程等等,而第二部 分就是对整个史记目录的一句话简介。咱们搞懂了这一篇也就能对《史记》了解个七七八八了。】
【首先第一段讲述他的家庭,其实这一段咱们可以用一句咱们很熟悉的诗句来概括,那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他追述远祖一直说到了上古颛顼时候的重和黎,而重、黎一个是少昊之后,一个是颛顼之后,颛顼又是高阳氏,所以有此一说,这里咱们已经很难考证了。】
关于这个众人是一点兴趣也没有。
因为在座的大多数人的祖先都是颛顼时候的人。
也不是说这身份不好,但大家都是这般身份,也就不甚稀奇了。
更别提女子说是无从考证的。
【但是咱们去考证司马迁是不是高阳氏子孙其实也没有什么意思,谁还不是炎黄子孙呢?咱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古人很喜欢为自己找一个很厉害的先祖,你看屈原、司马迁、还有后面的李唐,不仅现在要能打,祖先也得能打才有面子。】
【到了后来咱们这种家族谱系弱化,都不重要了。】
弱化?
众人一惊。
如此重要的东西,怎么能弱化呢?
这不是忘本吗?
【讲了远古,他就开始说近古,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怎么来的,这里追述到了司马错,到这儿的话可信度就要高一些了。】
【然后说到了他爸司马谈也是他自己的思想来源,他们学《易经》、学道家黄老之说,而后论述六家。所以在《史记》中虽然受到的儒家思想影响很大,但是也并不是只有儒家思想,那个时候汉武帝正和董仲舒搞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按理来说司马谈父亲该是直接以儒家为纲的,但是他们并没有。】
众人也并不觉得奇怪。
虽然现如今是有那样的说法,但他们这些人那都是学百家过来的,那些思想早已根深蒂固,谁能真正抛弃呢?
顶多就是在教孩子的时候多教些儒家的东西罢了。
可能再过个几代,就如幕中女子所言,儒家就会称霸天下了。
【为此,后来的班固对他们二人是持一个批判态度的,进而对《史记》也存在着一定的意见,而他抨击的一个点就是司马谈父子的离经叛道。】
公元62年,永平五年。
难道不是吗?
班固想,明明武帝都已经言明独尊儒了,可他们却还注重黄老,这不是离经叛道是什么?
但是班固倒也没有那么批判《史记》,他承认《史记》是很优秀的,他只是觉得,能够更好而已。
【那个时候的正道就是独尊儒术,而班固认为他们尊的是道家,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可以来判断一下。】
【首先在这儿,司马谈是以《易经》开头的,而说到《易经》可能很多人的脑子里已经开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但是你说到黄老之说,跳不开的就是《道德经》吧,“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两个观点,他们的中心思想一样吗?】
【一个是自强不息,一个是顺其自然,这差别很明显啊。】
班固可不这么认为。
幕中女子的话看似有道理,可怎能凭借她记忆中的一句话就概括了一个派别呢?
黄老之学怎么可能就那么简单?
【而我们常把《易经》认为是道家的东西,那是因为八卦之说,但是《易经》那可是儒家经典之一,而且其中的什么天道的思想都是儒家的思想,其实我个人认为儒家和道家应该都有继承《易经》中的东西,天地万物本源一体,这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从某些思想文化方面来说是正确的。】
【所以说咱们不能简单地说《史记》是独尊道家,班固的这个观点历来也是许多学者不太认同的观点。】
他也没有说过自己是这样的想法吧?
班固只是觉得他们有些贬低百家而尊道家罢了。
后世是误会他的意思了呀!
【但是在这里,司马谈确实也是赞颂道家理论的,我们看他是怎么说的,“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意思就是说道家能够让人精神专一,能够让万物富足,而这“动合无形”可能不是那么好理解,但是我们举个例子大家就懂了,把道换成王阳明的观点那就是“知行合一”。】
【可他即便这样夸赞道家,也没有摒弃百家,他认为,阴阳家预测什么吉凶祸福,有着太多的忌讳了,他们所推崇的教令有种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感觉,但是呢,他们对于“四时之大顺”的看法是很对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样的规律没有人能打破。】
当史记中的这些句子再摆出来,班固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
这还不是贬低百家吗?
难道道家就是完美的?
过于偏颇了。
【而后说起儒家,儒家很重要,儒家的学说很广博,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们通常会因为繁琐而事倍功半,咱们纵观历史就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但凡是改革,法家成功率甩儒家几百条街,儒家的学说常常还没开始实施就被各种反对。】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秦始皇再认同不过了。
他为何选择法家,那不是正因为如此吗?
既然知道法家能够更成功,他为何还要去选择其他不被看好的学说。
说是这么说,他现在也明白了打江山与守江山是不同的,但是他也不认为仅靠着儒家这世界就能变好了。
思及此,他看了看一旁的扶苏,开口,“可听明白了。”
扶苏本也不是个痴的,连忙点头,“儿臣明白。”
法家很重要,法家的思想不能完全摈弃。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萧何无语,这还没完了是吧?
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拿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调侃他了。
虽然他的做法是为了大汉,可是众人都不愿意与他亲近了,仿佛他就是个反贼似的。
【儒家的粉丝是很多的,孔子的地位也是没办法撼动的,但是想要真正地贯彻落实那是很难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