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
把生铁买回来,省得再跑一趟。
云煦泽已经了解过生铁的市场价,现在生铁一斤的价格大概在两百文左右,这样一来四千斤就是八百两,只要最终价格不超过九百两,云煦泽都可以接受。
等生铁买回来,他还可以比较一下,看看哪个王叔的生铁物美价廉,今后可以长期合作。
这四千斤只是前期交易,远远满足不了云煦泽的需求。
......
“晟阳想把金曹办公署搬到寿安坊?”
云煦泽刚忙完送信的事,蒋晟阳就来求见。
蒋晟阳道:“金曹本就是负责货币盐铁事,这些都需要请示王爷,窦郡丞为了避嫌,如今已经不过问金曹事务,既然如此,还不如将金曹办公署搬到寿安坊,而且王府公务也要有人处理。”
这是要他们一人打两份工?
云煦泽眨眨眼睛,没想到蒋晟阳这个浓眉大眼的人也有这么鸡贼的时候。
“晟阳觉得合适就好。”
寿安坊那么多闲置的房子,找出来一间当办公署就行,这并不麻烦。
王府只有蒋晟阳一个属官确实太少了,随着事情越来越多,蒋晟阳总有忙不过来的时候。
云煦泽想了想道:“晟阳,王府还有很多官职空缺,你若是发现人才记得举荐给本王。”
他现在急需能干实事的人才,至于有挖郡衙墙角的嫌疑,云煦泽表示并不在意,反正被挖的不是他。
蒋晟阳听言顿了下道:“下官听闻李家三郎颇有才名。”
“李三郎?李振齐的儿子?”
云煦泽皱眉,他不太想用三大家族的人。
蒋晟阳道:“下官觉得有件事很奇怪。”
“什么事?”
“以李三郎如今的名声,已经有资格被举荐去洛京当郎官,但李家一点动作都没有。”
“李振齐当年也是如此,他也有当郎官的资格,但也被他放弃了,这父子二人的行为就好像认定了高平这一亩三分地。”
蒋晟阳就是郎官出身,他深知以郎官为起点对未来有多大好处。以他如今的年纪便已经是秩俸六百石,和窦林鑫同级的官员,足以见郎官升官速度之快。
云煦泽道:“这么说来,确实有点怪。”
地方家族的子弟无一不以郎官为目标,因为只要仕途顺利,对家族帮助极大,还可以荫护后辈。
比如在地方郡县想要当郎官,必须要有名气,得上官举荐才可以,但在洛京,秩俸两千石的官员可以直接让家中子弟为郎官,不需要任何条件。
所以只要有上进心的家族,就没有不想当郎官的。
像李振齐父子这般对郎官避之不及的样子就太奇怪了。
蒋晟阳猜测:“下官怀疑他们可能是有所顾忌。”
云煦泽道:“你是说在洛京有他们不愿意面对的人?”
蒋晟阳道:“或许更严重些,对方可能有办法取消李家的郎官资格。”
如果只是有敌人在洛京,不一定能让李家父子拒绝郎官的诱惑,只有他们确定自己根本当不了郎官,才会连争一争的心思都没有。
云煦泽听言若有所思,手指轻点桌面:“若真是如此,那李家三郎未必不能一用。”
蒋晟阳拱手道:“下官已经给洛京去信,只是需要等一个月才能有结果。”
高平郡位于大康的最南边,离洛京路途遥远,快马加鞭一来一回大概需要一个月,当初云煦泽带着一帮人从洛京到高平,足足走了两个月。
云煦泽道:“此事不急,晟阳可以先看看那些小家族中有没有人才。”
因为纸张并没有大面积普及,知识垄断在世家手中,寻常百姓还是读不起书的状态,云煦泽想要人才只能从世家子中选择。
云煦泽对世家并不算太排斥,毕竟皇室就是如今最大的世家,只要能合作就是朋友。
“诺。”
云煦泽想起军器司的事,道:“晟阳,你明日去找窦林鑫,让他派人在高平的五个城池门口张贴招募铁匠的告示,本王要在高平建立军器司,需要会锻造兵甲的铁匠。”
大多数铁匠都会锻造兵器,盔甲的话会困难一些,不过只有一人会,就可以教会其他人,到了军器司的人可不兴藏着掖着。
蒋晟阳再次应声。
从云煦泽决定募兵后,蒋晟阳就猜到他会建军器司。
云煦泽继续道:“你在寿安坊寻一处合适的地方作为军器司的衙署,找个大点的房子,今后军器司要做的事可不少。”
“顺便也把清匠司的衙署位置定下来了胡顺三人总不能一直在王府住着......告示的内容改一改,不止要铁匠,各种工匠都要,只要有真本事,本王来者不拒。”
“让亲兵带着胡顺三人去下面的县城帮本王宣传宣传。”
蒋晟阳都快跟不上云煦泽的思路了,可以确定的是,等明天的告示张贴出去,寿安坊将会涌入大量百姓。
“王爷,您需要这么多工匠吗?”
云煦泽点头:“需要!”
他脑子里装了太多东西,他想把那些东西尽可能地制作出来,但很多东西他只是一知半解,这就需要工匠一点点尝试,就像白老九蒸馏酒一样。
蒋晟阳抿嘴,隐晦提醒道:“王爷,下官明日才会和三大家族签订书契。”
还没开始挣钱呢,您就这么挥霍存款,真的好吗?
也不知道是不是每个管钱的都有守财奴的属性,蒋晟阳对云煦泽这么大肆挥霍很敏感。
云煦泽笑着承诺:“晟阳放心,本王会量力而行。”
蒋晟阳可能觉得他在瞎折腾,可如果不瞎折腾,他就没办法赚钱,现在的付出都是为了以后能赚回来。
第11章
大叶村在高平城北面,离高平城大约有三十里,算是离高平城比较近的村庄。
因为高平郡内百姓大多种甘蔗,只有年初那几个月忙着种植甘蔗,其他时间都是农闲时。
但百姓哪敢真闲着,基本上都会找些事干,男子会进城找些活计或者出海打鱼,女子则会在家织物或者给大户人家洗衣服贴补家用,每个人都在为活下去努力。
胡顺在两名亲兵的护卫下来到大叶村时,村里除了几个玩闹的孩童,也就村口坐着几个老人在说话。
八月已经不似六月那么热,午后微风吹过,吹到人身上很舒服,老人们无事可做,就凑在一起吹风闲聊。
看到胡顺几人,一个身材佝偻的老妪微微睁大眼睛:“好像是胡麻子回来了?”
其他人听言纷纷看过去:“我记得胡麻子早就搬去城里了,今儿怎么回来了?”
“他身边那两个甲士一看就不好惹,难道是来寻仇的?”
“这可说不准,看胡麻......三郎的样子应该是发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