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45
朝这时期常用的字,所以有点耗费时间。
时间才进入六月,胤禛一想,几乎还要等一个月,顿时整个人都不太好了。
看到胤禛不高兴的样子,南音也没办法,因为她事儿多嘛。
尽管事务繁多,但南音在这六月初,还是按计划出了宫。
自打得了甜豆以后,南音出宫比之前频繁了一些,不每个月去见一见甜豆,陪一陪这匹小马,南音心里就觉得空落落的。
甜豆真是南音心尖尖上的小马。
到了善堂以后,南音便觉得眼前一亮:“今年大家穿的衣裳,比往年要鲜亮一些。”
孩子们的衣服,大多是买了布做的,外头成衣店的衣裳可不便宜。
后来种了棉花以后,便开始尝试着自己纺纱线织布,然后做成衣裳了,色调十分单一,主要是为了省钱一些,以穿暖为首要目的。
今年南音看着,小姑娘们身上的衣裳,倒是有好几种颜色了。
凤歌给南音解惑道:“这是贝子爷与陈老板的新尝试。今年用纱线织了一些布后,陈老板便找了染坊,自己试着染了一些,瞧着还挺不错的吧?”
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小姑娘们,确实是穿这些有颜色的衣裳更好看。
凤歌又随手拉了个小姑娘过来,道:“姑姑你瞧瞧,她们呀,还自己试着在上头绣花,还挺爱俏的。 ”
南音看了看,小姑娘们的衣裳上,确实有些稚嫩的绣花,还怪有趣味的。
“不错,比我绣得好。”南音称赞道。
被凤歌拉着的小姑娘本还有些不好意思,一张小脸蛋涨得通红的,听到南音这么说,眼睛里顿时迸出亮光来:“姑姑不怪我们吗?”
南音扬眉:“为什么要怪你们?”
小姑娘偷偷觑了凤歌一眼,才道:“我们绣得不好看,有些浪费针线。”
南音摆摆手道:“绣得好看不好看,和绣不绣,是两码事。针线又不是多金贵的东西,你们绣几朵花,也费不了多少东西。但我看啊,你们大多数人都比我绣得好看。”
现代人除了匠人和文化传承人,正儿八经会绣花的人也不多,南音当然不会绣了。
再加上到了清朝,穿成了满族姑娘,女红也不是什么重要的课业了,所以她不会绣花太理所当然了。
即便是在清朝,绣娘也是个门槛不低的职业,一般人家也养不起绣娘,想要穿带绣花的衣裳,不是去绣坊买,就是请绣娘专门绣。衣服上能带上花儿的人,一般都是中产了,所以当铺里也收衣服,收的大多是这种绣花精美的。
一般的底层百姓,能有件没漏洞,或者没补丁的衣裳,都是很不错的事情了。
南音大方承认自己绣花不行,引得小姑娘们偷笑不已。
但没人会觉得,南音姑姑不会绣花,会跌了身价,毕竟姑姑会的东西可多了。
看着小姑娘们在廊下阴凉处玩耍,南音道:“回头托陈老板的关系,找几个绣娘来,教教她们。”
凤歌应了好,又问道:“姑姑,您不是不喜大家学女红么?”
南音摇头:“我并非不喜大家学女红,相反,宫里有些技艺好的绣娘的绣品,我也十分喜欢,在我看来,她们若是绣得好,与书画家落笔在纸上的书画差不多。我只是不喜欢女红背后代表的东西。”
凤歌默然,姑姑的想法,果然不是能轻易明白的。
“对了,银莲呢?她怎么不在?”
“哦,银莲之前说,今日晚点过来。”
话刚落音,就听到于银莲的声音传来:“姑姑到了吗?她在哪儿?”
没一会儿,于银莲就过来了,看到南音便露出万分欣喜的笑容:“姑姑!是我来晚了。”
南音应道:“我也才到没一会儿,你这是做什么去了?”
于银莲一手捧着一个盒子,一手提着裙摆,走得飞快的,跟着陈老板去了一趟宁夏后,整个人都显得风风火火了许多。
“去取了一样东西,幸好赶得及。”说着,于银莲已经到了跟前,将手里的盒子往南音跟前一递:“呶!给姑姑你的!这个我已经看好两三个月了,直到今日才做好。”
南音接过来一看,是一对碧玉的耳坠子。
耳坠子上的玉不大,但品相极好,绿汪汪的,又十分通透,看一眼都会觉得十分悦目。
“好端端地,给我这个作甚?”南音问。
于银莲在一旁坐了,道:“之前就想给姑姑送个礼,表达一下谢意,寻摸了半年才等到这个。这个东西不大,比不得姑姑在宫里得的赏赐,但这东西不算显眼,姑姑在宫里戴也可以,不算越了规矩。”
南音明白于银莲说的感谢是什么意思,要不是南音在于银莲出宫时,给了她来善堂这个路子,她回家去还不知道会被磋磨成什么样。对于于银莲来说,南音就是帮她改了命的大恩人大贵人。
南音看这个东西也不算特别贵重,又是于银莲的一份心意,便爽快道:“银莲你考虑得这么周到,不收下是我不识好人心了。”
于银莲顿时笑得更开心了:“那是!姑姑不收我可不安心了。”
收下了耳坠子,南音问道:“听说陈老板去了福建那边?回来了吗?”
于银莲点了点头:“是啊,昨儿才到家得。有消息说,圣上要在福建广东那边,专门收和洋人做生意的税,他就去看看情况,打探一下消息。”
凤歌好奇地问:“陈老板这是想和洋人做生意了?”
于银莲说得保守:“这也不好说,得看看情形如何。不过我觉着,能赚洋人的钱也挺好,对吧?”
康熙确实是有开海禁的意思,这倒不是南音的蝴蝶效应,而是真有这个历史。
之前清廷禁海,是担心那些退到台湾的明朝势力,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死灰复燃,影响到清朝的稳固。
去年大清收回了台湾,没有了这个后顾之忧,康熙逐渐放开海禁也正常。
至于陈老板的消息来源,除了齐格,南音也没有别的猜想了。
凤歌应道:“能赚洋人的钱当然好,只是卖给洋人什么好呢?咱们得棉花和棉线都不算多。”
“所以这不是还在寻摸路子么?洋人也是人,也要吃喝拉撒的,只要咱们能寻摸得到,应该就能卖。”
南音在一旁看着,倒是觉得于银莲跟着陈老板出去闯荡了一番后,整个人的见识和眼界与以前很不同了,说话的方式也很不一样了。
不过两个人到底都不太了解这些事儿,便问起了南音。
南音道:“和洋人做生意是必然趋势,咱们有洋人想要的东西,洋人应该也有咱们想要的东西,互通往来是好事。只是现在都还是在试水阶段,做第一批冒险的人,风险挺大的,银莲得让陈老板谨慎一些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