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99
,用作以工代赈。”
如此做只是让粮商们少赚点,并不会亏,甚至还让他们获得了姑苏的粮食市场,长远来看,回报丰厚。
别说已经赚钱了,赔本赚吆喝都是可以的!
“为防他们反扑,”江知府眼神变冷,“我会让他们知道,和我作对的下场!”
被人摆了一道,虽然没有证据,但他已经认定是那些粮商们做的,因此他绝不会放过那些人。
陈景轩和林如海对视一眼,都不说话了。
江知府奇怪,“你们怎么了?”
“你应该能猜到他们背后有人指使,在江南有这种能量的……”林如海委婉提醒。
“甄家!”江知府咬牙,“我与他们一向井水不犯河水,为什么要对付我?”
他内心已经有了确切人选,只是不明白,甄家对付他做什么?
毕竟他和甄家的利益完全不冲突,这些年在江南,也属于互不干涉的状态。
甄家其实挺嚣张的,在江南行事毫无顾忌,横行霸道,按照他以往的脾气,早就一封折子告上去了。
可碍于得宠的甄贵妃,和进入夺嫡旋涡的六皇子,他只能忍着,眼不见为净,实在看不过去了,才会出言警告一番。
毕竟不管他目的为何,只要动了甄家,就会被怀疑是否投靠了哪个皇子,帮着排除异己,打压六皇子。
为避免参与到夺嫡,他都跑到江南来了,当然不能因为看不下去,就把家里的谋划毁于一旦。
这些年,江右良也是忍得很辛苦。
结果倒好,他不去管甄家的破事,甄家反倒来招惹他了,真以为他好欺负?
陈景轩略微沉吟,“或许就是因为六皇子出事了,他们知道没办法辖制你了,所以先下手为强?”
林如海也道,“没了靠山,越加疯狂。”
江知府想到自己往年搜集的那些证据,眼里闪过明悟,或许就是因为那些,甄家才要不遗余力搞垮自己。
所以,在他暗中搜集甄家罪证的同时,甄家也计划着搞垮他?
这样一来的话,“他们肯定还有其他阴谋!”只是太平仓出事,不可能直接扳倒他。
“我就在金陵,派人帮你查一查,你先处理姑苏的事吧,关系粮食问题,务必不能让那些黑心粮商得逞!”陈景轩自然接过话头。
江知府想了想,自己要处理粮商们搞出的麻烦事,还要安排以工代赈,确实分身乏术,而陈景轩也没理由害他,之前他还帮过对方。
对于这位太子身边的心腹,他是知道其为人品行的,没多作犹豫,对着陈景轩长长一揖,“既如此,那就麻烦景轩兄了。”
“不必如此,我在回报你上次的帮助,”陈景轩很满意,他当然不会去害江右良,但这不代表他不能有别的目的。
接过这件事,他就有时间门去布置,不管姑苏粮商和甄家有没有关系,此后都会有关系!
之后,就看出身不凡的江知府,怎么对付太上皇信赖有加的甄家了!
第411章 红楼潜龙在渊25 姑苏城……
姑苏城内的粮商们并不知道知府磨刀霍霍向他们,只高兴于计划的顺利,把全程百姓都遛着走,偏偏江知府还不能制止他们。
马记粮铺的家主马良对着陈记陈大同敬佩的拱手作揖,“这可是堂堂正正的阳谋!谁说我们商人只会耍小手段,陈老爷的计谋着实厉害,不愧是读书人。”
原本他们只是想趁城内无粮,抬高粮价罢了,陈大同却说,现在虽然困难,但家家户户都还有余粮,毕竟地动得到预警,大家避难的时候都带着粮食,没带走的,也被妥善安放好,倒时候挖出来就是了。
在这种情况下,率先提高粮价只会惹来百姓反感,要是有那好管闲事的,写了状纸捅到知府面前,绝对会被抓为典型,抄家下狱都有可能。
这事还比较常见,江南文风本就昌盛,姑苏又是其中之最,城里文人多不胜数,还真有那爱打抱不平的。
偏江知府最鼓励这种行为,接到状纸都要亲自审理,不肯轻易放过。
所以那第一个冒出来的粮商就要倒霉了,因此震后这么久,迟迟都没人敢涨价,生怕被抓了典型。
但这么好的机会,要是不大赚特赚一笔,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他们摸着自己黑透了的心肝想,商人重利不是常识吗?
没道理一边骂他们,一边还想得到他们的救济,凭什么?
要是做慈善能有好处,像那些文人能扬名能当官,他们当然也乐意。
可慈善的下场是什么?古有吕不韦,后有沈万三,终归没一个好下场,那他们又何必假好心呢。
既然已经被骂成奸商,那他们当然要获得更多利润了。
但赚钱归赚钱,商人是没法和官府叫板的,尤其他们的父母官还是皇亲国戚,因此迟迟没人敢跳出来当出头鸟。
这时,陈大同提了一个好建议,先放松众人的警惕,以施米为由,告诉全城百姓乃至周围乡民,姑苏没粮了!
等到所有人都清晰意识到这一点,再偷偷高价卖粮。
到时一传十十传百,所有人都知道了,所有人又都自以为是地隐瞒,他们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嘛!
既能赚取高额利润,还能获得老百姓的感激呢,毕竟我卖出的可是家里压箱底的粮食,要不是看在你我关系好的份上,还不愿意卖你呢。
你可不要告诉别人,我就这么点了,卖了你,我自己都少了,所以你得感激我。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都会陷入恐慌,进而自己买到足够粮食,不致于饿死全家的兴奋中,完全不会去思考粮食贵了多少。
毕竟灾难时间粮食涨价是常识,怕就怕有钱都买不到,一家人只能等死。
要不说读书人心黑呢,卖了你还要让你感激涕零。
陈记原本只是一家普普通通售卖粮油副食品的铺子,在姑苏城是极不起眼的存在。
陈家当家人也抱着小富即安的思想,并没有扩大的想法,甚至还送独子去读书,希望能得一个麒麟儿。
陈大同确实读进去了,年纪轻轻就考中了童生,再进一步就是秀才了。
可惜,他的天资和努力,在本就才子泛滥的江南,只能算一般,多的是比他聪明,还比他努力的人,更有不少世家子,有名师指导,学习资源丰富。
越到后面,他考中秀才的希望越渺茫,而立之后,他自己都放弃了,开始研究一些兵书,想着弃文从武。
但显然,他在这上面也没有天赋,倒是研究出了一些行商耍计谋的本事。
等到父亲去世,他接管了家里那不温不火的铺子,火速瞄准了此条街上另外一家粮油铺子,用兵书上的手段,直接把人家整到,顺利接管了那家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