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234


显然,四皇子不是这样的人,他登基后,做的这一桩桩一件件,让太上皇深刻意识到,咬人的狗不叫!

想必现在太上皇已经查清楚了,东宫的覆灭,和新帝脱不了关系。

那他会怎么想?深深的忌惮是肯定的。

先太子有对不起四皇子的地方吗?没有!

且这个皇位严格意义上来说,还是先太子推他上去的呢,如果先太子不愿意,大可在宫变的时候,也给四皇子来一刀。

当时大殿内,二皇子三皇子和五皇子都没了,四皇子凭什么特殊?

可不就是先太子放过了他,认为他可以担当继承人。

可四皇子都做了什么?竟然杀死了东宫所有人,妇孺幼儿皆不放过!

这么阴毒狠辣的人,太上皇想必心里非常忌惮,只是碍于新帝已经登基,不好再悔改。

除非他身体彻底好全,能重新登临帝位,不然是不会和新帝撕破脸的。

但他也不敢放任新帝发展势力,文官就算了,所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太上皇不怕文官都倒向新帝,只要兵权牢牢掌握在他手里,新帝就不敢轻举妄动。

另外,他也会怕新帝用对付东宫的手段对付他,因此肯定把新帝的势力摸索的一清二楚,并对这些人接触兵权严防死守。

“新帝的人永远接触不到兵权,即便只是靠近,也会被绞杀,而先太子的人,就成了新帝唯一砝码,那是太上皇不曾注意到的一股势力。”苏叶分析道。

“想来新帝会让他们明面上投靠太上皇,然后疯狂找军中将领的麻烦,换下一些人,让自己人顶上。等到这些人被太上皇找麻烦,就可以退下来安排先太子爷的人上位。”陈景轩推测道。

“不错,这样一来,新帝所掌握的兵权,都是我们的,太上皇那边……”苏叶沉吟了一算,决定暂时不大动了。

经过新帝一闹,太上皇肯定万分警惕,任何风吹草动都容易引起他的注意。

“先太子曾派军师去各个军营,不过时间尚短,他们的位置还很低,”陈景轩提醒道,“或许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让他们加速升职。”

苏叶想了想,缓缓摇头,“不行,军师的作用只能出主意,顺便监督,掌握军中情报,让他们代替将军打仗不现实。还是让他们仔细观察,看军中是否有能力出众的中低阶将领,帮助他们提上去,将军可以不是我们的人,但不能没有能力!”

另外她还想成立一所军校,专门用来培养优秀的将领,但这事太敏感了,不像法学院和工学院容易隐藏,泄露一点就是万劫不复。

思虑过后,还是放弃了,等她长大掌权了再说,有些事不能操之过急。

陈景轩点头,表示明白,“盐政推行一定会遇到助力,那些人阻止不了太上皇和新帝的意愿,可能会对林家不利,要不你?”

他想说,让苏叶一直待在自己这里更安全些。

苏叶摇头,“我不会有事,有我看着,林家也不可能出事,放心吧。对了,听说高家二房来了金陵?”

“是,太上皇让高古梁接替甄家成为江宁织造,高古梁带着嫡次子一家来了金陵。”陈景轩道。

高古梁有四个儿子,嫡长子已经中了进士,在翰林院当庶吉士,自然不可能辞官跟着父亲来江南,那自然只有还是秀才的嫡次子了。

剩下两个庶子都还小,十一二岁的年纪,在京城读书。

而嫡次子高华启读书一般,相比兄长二十五考中进士,他今年二十有三,至今还是秀才,未来科举前途有限,于是跟在父母身边,操持一些家务,也说的过去。

但真正的理由是,高华启和妻子姚氏曾诞下一女,只是不幸夭折,正好这时候,太子妃嫡女被悄悄送出宫,顺势顶替了这个孩子的位置,取名高婉瑜。

高家怕皇家觉察,也怕在京城久了,不小心泄露一星半点,引来灭顶之灾,干脆跟着来了江南。

“高古梁为人如何?”苏叶沉吟,她有一个大计划,如果能把高家拉进来,能事半功倍。

不行的话,可能就要多走弯路了。

“高家非常识时务,也低调,从不冒尖,”陈景轩评价道,“高家的祖训就是平庸,低调,不强出头,要不是疼爱女儿,当初也不会成为太子的岳家。”

说实话,他还真有点佩服这家人,永远处于中不溜的位置,无论是在朝堂的地位,还是在文人中的名声,亦或者在京城的世家中。

高家获得过最高的官职,就是正二品,每每做到头,有机会身为正一品的时候就急流勇退,告老还乡,给子孙辈让路。

高家的子孙也出息,不仅会读书,做官的能力也不差,可清流中却甚少听到高家的名声,张家才是那个读书人的领头羊。

他们一家把低调贯彻到底,却也安稳到如今,即便太子失势,太子妃没了,也没让高家受影响。

“谨慎,低调,有人情味,”苏叶评价,这是一家不错的人,确实可以合作,“那么你就去提醒他们一下,新帝查过高婉瑜的来历,不过被我们引开了,相信他们会明白是什么意思。”

陈景轩到不意外苏叶会利用这一点,“你想做什么?”

苏叶拿出一沓图纸和资料,“这是改进的纺织机,不仅可以把棉花,蚕丝纺织成布,羊毛也可以,且速度是原来的好几倍,有了这个,布的产量一下子就提高了,价格也能压到最低。”

机械化生产布匹,然后倾销到全世界,走资本主义进化的路,让某些国家无路可走!

陈景轩接过,一页一页细细翻看,除了苏叶说的改良纺织机,还有羊毛的收购,处理,纺织等详细资料,另外有关于棉花的种植,上面也有详细的说明。

“西域适合种植棉花?”这是陈景轩没想到的。

“不错,西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夏天昼夜温差大,阳光充足,适合棉花生长。唯一的问题是地广人稀,种植棉花需要人手,可以想办法迁一部分人过去,但总归杯水车薪,因此我发明了这种半自动化的种棉器械。”

这些机器要靠人工操作,不能像现代机器那么自动化,比如推土的,得人推着去平整土地。

但对这个时代而言,已经足够实用了,能剩下许多力气,有了这些器械,一个人就能发挥出五个人的战斗力。

再加上西域并不是荒无人烟,其实有很大一部分人员居住,把他们雇佣来干活,或者干脆告诉他们棉花的种植方法,向他们收购,都是可行的。

因此迁移过去的百姓预计不会太多,前期有个一万人左右就够了。

这是预防当地人不相信,不愿意给他们干活,或者跟着种植。

等到江南这边的纺织业走上规模,会越来会需要西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