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252


近考场的缘故,最多的居然是卖文房四宝的,字画纸签等。

路过一个卖字画的摊子,苏叶随意一瞥,不由顿住,拿起其中一副,画的是花鸟虫鱼,笔墨浓艳,着色大胆,虽少了几分灵动,却也别出心裁。

最重要的是,她指着上面某种介于竹青和青葱之间的颜色,询问道,“敢问这种颜色是如何调配出来的?”

那卖画的人一顿,沉默不语。

苏叶懂了,从怀里拿出一张五十两的银票,“我买下这幅画了,不知可否送一点赠品?”

那位衣着洗得几乎发白的公子想了想,最终点头,“公子稍等。”

他也没拿那银子,转身离开,片刻之后回来,递过来一包粉末,“这是赠品,请收下。”

苏叶含笑接过,离开之前再看了其余画作一眼,“说真的,公子可专研画竹,说不定有不菲的成就。”

那公子一愣,看着自己摊子上那些画作,若有所思。

苏叶走远一点,打开那包粉末,放在阳光下仔细观察,正是自己想要的颜色。

这种比竹青更清脆一点的颜色,适合画刚长出的鲜嫩竹叶,和竹青稍稍混合,又能画那种由鲜嫩转变青绿的过程。

黛玉虽然小,已经被带得喜欢上竹子了,正好带回去给她当礼物。

她建议那位公子专注画竹,也是因为这个,这种颜色她还没在其他画作上见过,显然是那位公子自己从山中采集的,有这份便利,何必弃之不用呢。

何况她看那人,是准备参加科举又缺钱,只能出来卖字画的读书人。

见过那位的书画后,其余摊子上的就显得乏味了,都是比较常见的。

不过苏叶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条街上,居然有超过一半的女子当摊主。

她走到一位年轻姑娘摊前,拿起其中一块裁剪好的布匹,摸了摸,惊讶道,“这是江宁工坊的纺织棉布?”

“公子好眼力,正是呢,”那姑娘笑道。

苏叶张望了一下,发现卖这样布的还真不少,而每个摊位上,都堆叠着十几种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布。“不知这些布怎么卖?”

“这边的棉布一匹400文,可做大人两件衣服,小孩三件。这一边是棉麻材质,制作麻烦一点,但做夏衫很透气,需要350文。最后这边是加了羊毛纺织的,很保暖,正适合冬天做棉衣,需要600文。”

“这么便宜?”苏叶挑眉,几年前纺织业还没兴起来的时候,绢布的价格几乎是现在的两倍。

“是的,听说西域那边种植了许多棉花,江南到处都开办了纺织工坊,布的价格就越来越便宜了。”

这时,隔壁摊位的老板娘凑过来,“可不,以前一年到头都买不起一匹布,现在可好,每年都可以给一家人添上一件新衣裳了。”

“倒是好事,”苏叶笑道,“只是我见街上多了很多姑娘出来摆摊,这会不会有点不好?”

“难道你也是那迂腐的读书人?”老板娘不由鄙夷的看向她,“都什么年代了,姑娘都去工坊做工了,摆摊又咋啦。”

“就是就是,又没吃你家大米。”周围的人纷纷起哄。

见大家竟这么接受良好,苏叶也有点意外,“难道你们家里都有姑娘去那纺织工坊干活?”

“那可不,一个月五六百文工钱呢,比我家男人都能干。”

“可惜了,我没这个机会,要是我也能认字,说不定就能进去了。”

“摆摊也不错,运气好点,一天就有二百文进账。”

“那不一样,摆摊不稳定,我还是更想进工坊。”

“那你得去女先生开的私塾,先学会认字才行。”

“我这正攒钱呢,等攒够了就去。”

听着众人议论纷纷,苏叶忍不住微笑,这就是她当时那么小,就谋划着改革纺织业的原因,几年下来,是真真正正能带动经济,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的。

同时因为纺织工坊招收大量女工,进而提高了女子待遇,让她们获得更多自由,能挣钱了,腰杆就硬,观念也会渐渐发生改变。

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着急,她还有好几年时间,且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等时机成熟,再来说女官的事!

第430章 红楼潜龙在渊44 姑苏人……

姑苏人多,放榜的时间也会比别处晚,苏叶一连等了半个月,才听到放榜的消息。

所幸这些天她也没闲着,在这姑苏城好好逛了逛。

和她刚来江南时相比,改变不可谓不大。

以前街面上哪有那么多姑娘,大部分是男人,一小部分是不得不出面操持家业的出嫁妇人,多半还是上了年纪的。

一来姑苏文风昌盛,念书的人多了,条条框框就多,那些束缚女性的要求从上层阶级流传到到普通百姓当中,仿佛未出嫁的姑娘关在家里才是体面,最好什么外人都不见。

二来姑苏富庶之地,许多人家也确实有这个条件,让家里女眷都待在家里,年轻媳妇和未出嫁的姑娘,在家里织布裁衣纳鞋底,或者帮着母亲做家务带弟妹。

至于乡下姑娘,下地干活免不了,但她们也不允许单独来城里,因此整个姑苏城,能看到的年轻姑娘极少。

除非是那种家里实在困难,或者没有顶梁柱的,才只能让年轻媳妇或姑娘出面。

可这种往往会招来歧视,甚至一些不三不四的言语,脸皮厚泼辣一点的还好说,直接骂回去了,要是那脸皮薄的,当即就要羞得无地自容。

不管是什么年纪的,只要是女人,总喜欢低着头,耸着肩,害怕别人注视。

可现在情况却改变了很多,自从纺织工坊一家家开办起来,且明确要求是女子,越是年轻的越好。

毕竟年轻的手嫩且灵活,教导使用织布机也更加容易上手。

出门的女子渐渐多了起来,每天上工下工,总要从家里走到工坊再走回来。

加上做工的时间一长,手里多多少少攒了一些余钱,即便大头要交给家里,总能给自己节留下一点买头花吃零食的钱。

于是在她们上下工的路上,出现了一个个小摊贩,卖各种年轻姑娘们喜欢的东西。

等到她们已经习惯了买东西,不会再觉得不好意思时,也不仅仅只买自己想要的,顺便去远一点的地方,带回家里需要用的也是常事。

时间久了,她们已经能如常出入各个店铺,而外人看了也不觉新鲜了。

所谓钱是人的胆,能持续挣钱让人越发有底气,女工们不仅在外面抬起头来了,在家里的待遇也是直线上升。

或许一开始,工坊还只能招到那些实在贫穷的姑娘,可每个月几百上千文的工钱带回家,别说饭都吃不起的贫困女子了,就连家里条件还不错的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