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286
会种田的人。
然庄子上人数最多的,并不是他们,而是朝鲜半岛上来的人。
因为大楚水师不间断的扫荡,半岛上的人一直处于被威胁状态。
他们自然想要反击,可惜无论是南安郡王,还是宋将军,都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打得他们俯首称臣。
半岛上原本的国王,因战争失利,被旗下两大势力架空。
等到他死了,其中一方竟然想篡位,为了能成功,率先向大楚投诚,希望大楚的水师助他一臂之力。
大楚以宗主国的名义,要求必须是原国王儿子继位。
然而消息传回去没多久,原国王的两个儿子都死了,他的堂兄弟也纷纷没了命。
所有人都认为,是那个想篡位的人做的,另一方势力打着为国王报仇的名义,开启了战争。
本就是半岛上最大的两个势力,分别掌握了南边和北边,斗得旗鼓相当。
所谓分裂的半岛是好半岛,既然是人家自己的意愿,大楚也不好干涉对吧?
那就打吧,谁打赢了,到时候大楚再来说承认不承认。
可实际上,宋将军那边,一直在平衡两方势力。
于是近五六年,战争从未停止过,打了这么多年,除了双方都减员厉害外,没有一丝丝改变,地盘还是原先的地盘,势力分布也和之前一样,就……斗了个寂寞。
可南北双方已经打出了火气,成了死仇,和解是不可能和解的,只有继续斗下去。
而在这期间,大量人口向外逃亡,其中北边的有地理优势,自然跑到东北平原上求生存。
可那些游牧民族和大楚都不是好相与的,他们想要活下来,就只能卖身为奴,且是一个宗族一个宗族一起卖。
而庄子吸收了他们,导致一点也不缺劳动力。
至于南边的,想要逃走,自然只能通过坐船,战争期间,只有大楚的商船才能自由航行,无论哪一方,都不敢动大楚的商船。
大楚最南端原本人口少,即便土地一年三熟,有各种苏叶需要用到的资源,奈何实在找不到人,因为多蛇虫鼠蚁和瘴气,北方一点的都不愿意去。
可近几年,百越地界的庄园上人口越来越多,已经完全不缺劳动力了,不用猜都知道那些人是哪里来的,自然是商船带回来的。
总之,这些年大楚最北和最南端的人□□发式增长,除了半岛上的战争带来的影响,也有周围国家百姓向往大楚繁华,自愿跟着商船来混口饭吃。
而粮商会的饭,是最好吃的,以至于他们总是很快能招满人,庄园一次次扩大增多。
就目前而言,仅粮商会旗下的庄子出产的粮食,就能提供整个京城人口吃一整年的了。
当然,除了粮商会,东北和西南地界,还有别人的庄子,他们从粮商会这里看到了机会,于是跟着置办下许多田地,不说完全把这两地开发了,但也差不多有一半了。
于是粮商会又多了一个进项,那就是向他们提供良种,好用的器械和化肥。
在这三种利器的加持下,全国粮产至少比以前增加一倍,也就是说,整个大楚暂时不缺粮食吃了。
随之而来就产生了新问题,那就是粮食的价格降低,许多农民辛苦一整年,收益却越来越差。
往年他们还可以通过卖地,来撑过接下来的日子。
可怪异的是,近几年地也不好卖了。
因为那些有钱人,已经看不上农民手里这三瓜两枣了,有这功夫,不如去东北和西南圈地?
那两处,一个是广阔的平原,土地还肥沃,只要开发出来,就能年年丰收。一个虽然多山地,可一年三熟,且价格便宜近一半,怎么都比农民手里那一亩三分地划算。
没办法了,农民只好重新找出路,索性近年来,多了许多奇奇怪怪的工坊,生产许多物品。
只要他们敢跨出去,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像肥皂,玻璃,水泥厂,养猪场,养花基地等等,再不济还有煤矿招人呢。
累是累了点,可赚的比以前多多了,加上随着粮食和食盐的价格降低,布料的价格也便宜了很多很多,他们的生活成本好似一下子就降下了大半。
成为工坊的工人后,结余渐渐多起来,积攒一年,就可以修房子了。
衣食住行解决了大半,那日子瞧着就美,累怎么了,能吃饱穿暖,还能住舒服的大房子,农民从来不怕累。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渐渐的进入各种工坊的人就多了,百姓生活提高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巨大隐患。
那就是随着这事态发展下去,很有可能种地的农民会越来越少。
先是江南百姓把种粮食改成桑树,随着棉布越来越盛行,丝绸的价格反而越来越贵了。
棉布已经非常舒服了,适合大多数人,而丝绸彻底成为了高端商品,不仅是贡品,王公贵族最喜欢的丝织品,更是海贸最重要的商品之一。
一匹丝绸的价格,已经不是价比黄金了,而是比黄金还高。
尤其随着船队去到那种盛产黄金的国家,丝绸能换来大量黄金宝石,因此价格不降反涨,是之前的两倍多。
这样的奢侈品,老百姓用不起,但是没关系,可以养蚕挣到更多的钱,那他们为什么不养呢?
于是江南这样的鱼米之乡,近一两年产出的粮食越来越少,可以预见,只要海贸一日盛行,丝绸就不愁买,价格反而会越来越贵。
世界上那么多国家,那么多贵族,像丝绸这种顶级布料,有谁能忍住不心动吗?
所谓的丝绸之路,从古至今都盛行,不会因为技术发展了,就变得不一样。
相反,即便技术再怎么发展,纺织业再发达,纯手工的丝绸制品,依然是高端产品,那种丝滑是其他任何布料比不了的。
所以江南改农田为桑田的趋势只会越来越烈,而不是止步于此。
那么问题来了,就连产粮大户江南都变了,其他地方会不会也不种粮食了,改种经济作物,或者其他营生?
这是肯定的,而这就给粮食安全埋下了巨大危机。
所以东北这块的黑土地开发,苏叶相当重视,游历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这里。
无论是粮商会的资料,还是手下人查出来的消息,都在说东北这块土地上开发的越来越好,种植的粮食越来越多。
因为大部分都是大型的农庄,也就是有钱人的地盘,为了更方便灌溉,还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开发得比华北平原还用心。
但纸上得来终觉浅,苏叶还是要亲自去看一看才能放心。
只要确保了粮食安全,她才能安心在上位后大刀阔斧改革,损伤什么,都不能毁了百姓口粮。
只要有饭吃,再大的问题都能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