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65
不是国主决定哪一位。
这一格局沿用至今,高家是明面上的国主,段家是实际意义上的掌权人。
段家现任家主段明辉是个贪财好色之人,没有大局观,眼里只看到段家的利益,甚至隐隐有取高家而代之的野心。
粮商会一进入越西,就把段家的情况调查的一清二楚,更是对段明辉宠爱的美人进行了投资,让她帮忙说话。
在这位美人的帮助下,粮商会一共在越西建立了三个大小不等的庄子,收拢妇女儿童老人两万多人,青壮三千人。
其中身体素质最好的一千人,以各种方式,越过东边的朱提,进入了宋将军的水师。
哦,在朱提招募到的更多,足足五千人,很大一部分是汉人。
他们得知粮商会是中原来的,天生就具有好感,在帮忙安顿家眷后,毫不犹豫答应招募,和越西人合到一起,在海南秘密训练了半年,就登船去了太平洋某岛。
这其实并不算是水师正规部队,其实属于苏叶的士兵,作用嘛,见仁见智。
是成为海上航行家,还是某岛上的开拓者,亦或者海盗?总要视情况而定,但作为配合宋将军作战的编外人员,他们的战斗力确实强悍。
因为这个,这些年从南邵源源不断招了许多兵,人数超过了五万有余,但还远远不够,会持续向外输出。
原本苏叶这样搞,很容易让本地只剩下老人,女人和孩子,毕竟南邵本就地广人稀,七国加起来也没多少人。
可与此同时,他们还往这里运人,像倭国被占领后,大部分俘虏都被运来此地,还有朝鲜半岛,越南的万象人和占人等。
有很多都是未开化的民族,仍处于原始部落,派人把他们弄来,先运到更需要发展的云贵高原来,等这里的土地都消化了,再慢慢往更南边扩张也不迟。
这其中粮商会的功劳只有一小半,大部分还是大楚各地权贵,以及那些海商们干的。
他们跟着粮商会行动,获到了好处,东北平原的庄子,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
于是轮到南邵,想也不想就跟进,甚至无师自通各自去攻略七国国主和权臣,从他们手里买下大片大片的土地来。
然而问题来了,云贵本就地广人稀,在高原上,且高原再生高山,一山叠着一山,崇山峻岭绵延不绝,买下的土地大部分是山地,能种植粮食的地很少。
怎么办呢?不能买下来就直接放着浪费吧?
继续跟着粮商会学,当初他们就是盲目跟进,现在发现问题了,还是得闭着眼睛跟。
粮商会在购买土地的时候,特意选了许多山区,不为别的,只因为这里适合种植果树,茶树,或者鲜花等,还有能榨油的棕榈树,以及经济价值相当重要的橡胶树等等。
至于粮食,只种本地的占城稻,味道口感很差,但产量高,还能做到一年三熟。
而这些粮食,也仅供本地自给自足,不往外卖。
也就是说,粮商会在此地说是庄子,其实就是一座座山,以及山下一大片地方。
这些山下土地可种植粮食,实现庄子上劳动人口的自给自足,而剩下收益的大头,是从经济作物来。
其余人发现了这个,一时间有点傻眼,但也没办法,钱都花出去了,毕竟是人家七国的地盘,想买下一大片土地,多少是都要出点血的。
于是他们只能向粮商会买技术,买指导,甚至买策划案。
借着这机会,粮商会给他们的地盘以及种植的各种经济作物,制定了一个完整的规划,让大家都处于一个大框架内。
而这个框架的基本原则,就是每种作物都有三个及以上的势力种植,不能形成垄断,互相制衡,但又都是大规模种植,形成产业化。
如此一来,南邵这地在商业上的布局基本完成,但碍于不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处于别国的统治下,经济活动进行的并不安稳,时不时出现战乱和抢劫,以及偶尔发生的疫病,导致这里长期只看到投入,产出却有限。
即便产量增加,眼见要赚钱了,又担心那些统治者看到好处,就想要抢走,于是不得不花重金招募侍卫。
因而在南邵投资的,除了粮商会,其余人大部分没有盈利,而粮商会也是因为本地人喜好享受的缘故。
用那些奢侈品,从他们手里换走大量明珠,翡翠,玳瑁,犀牛角,象牙等珍惜商品。
这些在中原,自古以来都是昂贵的奢侈品,这才造成了贸易顺差,赚的盆满钵满。
其他投资的人倒是有心跟着做,可惜他们人手实在有限,不像粮商会已经是庞让大物,人才众多。
虽然还叫粮商会,可内里早就变成了真正的商会大联盟,且也一直有在孵化各个部门,扩大规模。
这次派往南邵的,就超过了一万人,从高层决策人,到中层管理人,再到最低一级的货商,过来前都经过培训,对此地了解,不说了如指掌吧,至少心中有数。
许多还学会了当地不少方言,沟通交流不成问题,买卖自然就好谈了。
其余投资人可没有这份远见,不知道南邵有什么好东西,也不知道南邵的具体情况,就连势力格局,都是一知半解。
就这样,他们怎么和粮商会争夺生意?
于是为了投进去的钱不打水漂,就只能听从粮商会的安排,接受他们的管理,听从指挥,也顺便得些庇护,都是中原来的,守望相助吧。
索性这里乱归乱,但他们是带着好东西来的,又打点得当,大麻烦倒也没有。
唯一的问题就是人手实在不够,这个不够到了空缺十分之九。
在东北圈地,那是能多大就多大,越大越好,前期投入少,只要荒地开出来了,后面就是源源不断的收入。
顶多隔几年出一部分钱,用于兴修水利上,其余完全不用管。
于是尝到了好处的人,就把好处全占光了,其余人只能眼红。
等到粮商会在南邵有了动作,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刻跟进,甚至抢在粮商会之前,购买了大片土地。
因为他们笃定粮商会一定做了完全准备,不会出问题的。
这倒是不错,要是没有全盘规划,苏叶怎么可能把培养起来的人才,白白牺牲了。
现在到处都要用人,不仅粮商会主体,东北,大漠,海岛,百越,乃至还没有打下来的西域都用得上他们呢。
培养一个人才需要十几年工夫,但折损一个人才,只需要瞬间。
为保障进入南邵之地人的安全,不仅计划要做全面,侍卫更是用上了精锐。
这样的充分准备之下,才让他们一进来,就形成了国中国的格局。
一个个庄子,就像一个个坞堡,让那些国主权臣无可奈何。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