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94


,只是木架子,用一些材料支撑起来,看着能挡风,小雨也可,大雨就不行了。

她没有进去,看着老人弯腰钻进去,没一会儿,拿着一残本出来,上面缺失了很多页,更有不少地方晕染开,看不清内容。

老人颤巍巍指着剩下能看清的内容,一字一句念出来,等念完一遍,打量苏叶神色。

“怎么来的?”苏叶眼中闪过一抹惊讶,如果她没搞错的话,这就是克劳狄斯皇帝写的那本史诗啊,竟然出现在这里,实在叫人难以预料。

“以前一位神父流落到岛上,被我祖父救了,养伤期间,他用这个教我认字。后来神父发高热死了,这本书就留给了我。”老人期盼的看着她,希望她能收。

苏叶点点头,让春景给了他一袋金豆子,差不多有一百多颗。

老人打开,见到那么多,顿时吃惊的瞪大眼,“上帝啊!”

“藏起来吧,有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用,”苏叶拿出一颗药丸,“这个,给你儿子吃。”

虽然没进去,但她还是感知到了老人儿子患了什么病,老人病入膏肓,但儿子还有得救。

有钱了,儿子的病也好了,这一家三口的日子会好过很多。

老人也不担心苏叶会骗他,直接进去喂给儿子吃。

那药会在三个月内慢慢治好儿子的病,不留下后遗症。

翻阅着那本破损不堪的手札,苏叶有五成把握确定是那位罗马皇帝写的。

但算了,这个以后再说,她现在又不打算去欧洲探宝,直接扔进空间,等待什么时候她想起再说吧。

结束了这次交易,苏叶没再遇到什么惊喜,购买了一些充满异域风情的工艺品,打算带回去给黛玉和玄玉把玩。

半月后,船队重新启程,踏上回家的路。

第467章 红楼潜龙在渊81 赶在……

赶在落叶纷飞之际,他们回到大楚,随行的船也在慢慢减少,只留苏叶乘坐的这一艘,以及身后两艘货船,驶入金陵码头。

这艘船上剩下的,大部分是江南人,在这里换船,把货物运回自己家乡去卖,或者干脆在金陵交易,都能赚到大笔的钱。

苏叶也是收获满满,从原本一个货舱,增加到三个,只大多是送给亲朋好友的礼物,以及自己喜欢买来填充空间的,货物倒是其次。

船一靠岸,春景立刻叫来马车,先送苏叶去住处,自己则留下来处理行李和货物。

金陵这地方苏叶很熟悉,陈景轩在的时候,她来了不少次,有专门的住处,不需要去客栈。

金陵城内热闹街市不远处一座倚水而建的园子,里面建筑结合了北方大气和姑苏园林精巧的特点,舒适而美观,亭台楼阁一应不缺。

马车行驶在路上,本该平稳运行,可她依然觉得摇摇晃晃,甚至还有点头晕。

这是坐船久了的后遗症,习惯了摇摇摆摆之后,走在平地上,依然觉得整个地面在左右晃动。

加上街道热闹,人流如织,马车只能走一会儿停一会儿,越发让人觉得晕眩。

微微抚了抚额头,再去看春来,竟是脸色苍白,隐隐有冷汗冒出,“是晕车吗?”

之前在船上没有这毛病,到了车内反倒不行了。

春来点点头,眉头蹙起,想不通自己之前明明不晕车,怎么这会儿难受起来。

“停车!”苏叶朝外面喊了一声,待车停下,拉着春来下车,给了一点银子,打发车夫离开。

既然不舒服,就不坐了,走回去也是一样的。

春来有点不好意思,“我没事的,不好耽误公子行程。”

“无妨,正好在这金陵转转,几年没来了,看看有什么变化,”光游历就花了四年时间,四年的改变可也不少。

可不,首先一条,他们脚下的地面变成水泥的,且街道两边的建筑也换成了水泥墙面。

当初五元镇只有一条街如此,但这里触目所及,纵横几条大道都是如此,有的甚至已经修到了小巷子里。

原先即便是最繁华的金陵城,正街上会有青石板铺地,或者青砖,倒是修得齐齐整整的,行走干净没有尘土。

到了巷道,那些有钱人家附近,依旧是平坦的石板路,可普通人家,有些弄了石子铺路,下雨天不会变得泥泞。

但大部分还是泥地,晴天尘土飞扬,下雨天泥泞不堪,出门别说鞋子,就连裤脚裙摆都落不了好。

而泥土多意味着,出门一趟必定落得个灰头土脸的结果,头上身上干净不到哪里去。

可现在完全不一样,水泥造价便宜,尤其实现量产后,越发便宜。

金陵普通人家都可以买一些回去铺地面,这样家里的地不再是泥土了,变成干干净净的灰石板。

有剩余的,还可以把门口的路面修一修,一个巷子里每家出一点钱,巷道也就修出来了,这下出门再也不用担心弄脏了。

而金陵的百姓不缺钱,至少住在城内的百姓,日子过的宽裕,尤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工坊在金陵办起来,越多越多的人成为工人,家里收入增加了,生活成本下降了,攒的钱更多了,自然会拿来修缮房子。

衣食住行,房子是硬资产,从古至今大多数人的梦想都是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舒适的房子。

何况现在他们还能凭借房产挣钱呢,就更加不遗余力往好的改造。

随着金陵城的工坊越来越多,招工人数直线上升,原城内人口已经不满足需求,开始向外扩张,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拖家带口来金陵找活干。

大的工坊还好,雇主财大气粗,会提供食宿。

可那些小工坊,掏不起这份额外的费用,工人只能自己想办法租房子住了。

这让金陵城内的房产租赁前所未有繁荣起来,老百姓自有自己的生存智慧,早就看到这种情况,纷纷把家里的房子重新修缮,隔出一两间来,好赚一份租房的钱。

房子条件越好,位置优越,就能开更高的价格。

因此像水泥这种既便宜,又能让地面变得平整干净的东西,就变得十分抢手。

且要不是数量上去了,也是一笔成本,他们还真想用这个和红砖一起,建个二层楼住着试试,一定特别舒服。

除此之外,改变最明显的就是人了。

大楚人似乎天生对制服有着天然的喜爱和认同感,在工坊出现之前,着装不同,就代表了不同的身份。

比如读书人穿长衫,小二穿着短打,一目了然。

可现在这样的照样有,但更多了统一着装的人,这统一不再是款式,而是颜色都一模一样。

就比如刚刚从苏叶面前走过的几个年轻姑娘,就穿着统一的青锻背心,用绿色腰带牢牢系着,裙摆只到小腿肚,下面是鸦青的裤子和鞋子。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