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13
人有能力保护自己,变得强大,心里的伤也会慢慢淡去。壳子越坚固,里面的空洞就越大。”
这是她的肺腑之言,人只有真正强大了,才能无所畏惧,也才能对以往的苦难淡笑以对。
两人皆是一愣,被苏叶指挥衙役拉走了。
不过之后钱嘉伟依然交代了他在牢中观察的一切,发觉几个神色格外紧张,应该和科举舞弊有关系。
而他的观察力确实不错,说的几个人,都在苏叶的名单上。
除了这出意外,之后的审理都非常顺利,名单上有十三人参与了科举舞弊,剩下两人属于比较幸运的,压对了题。
是的,他们很幸运的提前做过类似的题目,且他们还背下了优秀学子的文章,因为不自信,看见考题后,直接把别人的文章,加以稍微修改润色,变成自己的。
两人是同一学院的学子,当时同窗聚会,有人出了这题,两人都做了,却都被其他人碾压了。
他们倒是勤勉,回去就把写的几篇比较好的文章内容背下来,打算学习后运用。
两人用的是不同人的文章,因此并没有被发现异常,可在苏叶这里,内容毕竟不是自己的,风格也有所区别,还是被她找出来了。
但这并不算错,人家就是运气好,提前背诵了优秀文章,怎么也不算作弊。
这是考试,又不是参加文会,非得原创对吧,且他们也有修改,只是修改后还带着原文的痕迹罢了。
因此这两人苏叶没有指出,除此之外,剩下十三人,都是有问题的。
把他们诈出来后,接下来就是逮捕相关人员。
他们的供词一共供出四个人,分别是杨凡,贾林,龚强,赖阳。
这四人负责兜售会试题目,而他们的上线是两人,一个是副考官刘饶臣,一个是魏忠。
刘饶臣是太上皇心腹吏部尚书刘耿忠的族人,虽然出了五服,却是实实在在的同族人。
按理来说,刘饶臣也必是太上皇一脉的。
此人被查出来,太上皇震怒,却不打算姑息,直接下令彻查。
因为魏忠是魏家的管家,此事必然牵连了魏家主魏宏良。
太上皇怀疑,刘饶臣乃至刘耿忠都背叛了自己,投向皇帝,要不然这种杀头的买卖,何以敢跟着魏宏良干,一定早有勾结,确信双方不敢告密,这才胆大包天,行如此凶险之举。
为了证明自己,刘耿忠不得不赌咒发誓,请求彻查,并暂时从吏部尚书的位置退下来。
顿时本来焦头烂额的皇帝,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
原本他坚信事情和魏宏良无关,应该是有人栽赃陷害,这才给了特权让苏叶帮忙查。
然而查着查着,魏宏良的嫌疑再也洗脱不了。
这意味着他身边少了一员大将,魏宏良可是正二品,虽然是二皇子母家亲戚,也是他身边倚重之人。
想到要损失一个人手,他难免气闷,担心在和太上皇的对抗中,落了下风。
现在吏部尚书的位置空出来,可比魏宏良更重要,且不管刘耿忠是不是冤枉的,只要让出来了,皇帝就有可操作的空间。
太上皇自然也知道,皇帝绝不会放过此等良机,但他心里确实犯嘀咕,猜忌心一旦起了,就无法抑制。
父子两斗了这么多年,算是旗鼓相当,谁也奈何不了谁,但都斗出了火气。
自从知道凌云子在为自己炼丹之余,也要为皇帝练,太上皇就怎么看皇帝怎么不顺眼。
认为是他耽误了自己的病情治好,如果不是他故意牵制凌云子的精力,他定能为自己练更多的丹。
太上皇尝试强制命令凌云子不许为皇帝炼丹,可随后的三个月,就一直在炸炉,炼出一颗都困难。
这明显是有人在捣乱,一颗丹药需要炼上半个月,期间得有人一直看着炉火,不能熄灭,也不能加入额外的东西。
这么长时间,做一点手脚实在太容易了。
皇帝作为这宫城的主人之一,有一半人手倒向他是不争的事实。
太上皇千防万防,都防不住凌云子身边被安插了皇帝的人。
怎么办呢,总不能鱼死网破吧?
太上皇只好睁只眼闭只眼,任由凌云子也给皇帝炼丹,这才达成短暂平衡。
可由此,在太上皇心里,皇帝已经不是儿子,而是敌人!
他做的一切,包括在朝廷大事上和皇帝打擂台,把五皇子拢到身边,其实都是为了制衡皇帝。
因为担心,自己哪天松懈了,就会被这个阴险至极的儿子生吞活剥了。
长时间的精神紧绷,让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太上皇的心情和判断。
他现在是宁愿错杀,绝不放过,因此即便刘耿忠做的再好,是个能臣,他也要把人换掉。
至于换成谁,又是一番血雨腥风。
苏叶拿着吏部两位侍郎,已经四司郎中的名单陷入沉思。
她不是在犹豫推谁上位,而是在思考,怎么趁此机会,把不是她的人统统弄走。
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升迁,考核和调动,只要掌握这个部门,之后的事就会简单很多!
第474章 红楼潜龙在渊88 两位……
两位侍郎,康驰是刘耿忠心腹,由他一手提拔起来。
当初能接近刘耿忠,并从门生之一脱颖而出,甚至超过了他的女婿,是因为康驰踏实能干,又精通算数,且勤勤恳恳在他身边做了十年副手的缘故。
当年康驰只是普通进士,因为刘耿忠是那届主考官的缘故,跟着其他学子一起拜谒老师。
可当时有惊才绝艳的探花,行事周全的传胪,还有二甲第十名,却美姿仪的二十岁进士,被刘耿忠召为女婿。
康驰这个家世相貌不显,成绩也排在二甲第九十三名的普通进士,完全没被刘耿忠看在眼里。
考中进士后,等待分官的过程,别人要么进入翰林院,要么去地方担任县令和同知。
康驰和少数几人进入六部,从打杂开始,做着小吏的活,品级也只有八品,和进士入朝当官,最低也是正七品完全不同。
会这样只有一个原因,当时朝堂环境已经很恶劣了,没有钱,没有人脉关系,几乎寸步难行。
那些有关系的,即便是勋贵家奴出生,只要考取了举人,就可以谋个六七品官,比如荣国府赖大的孙子。
而一步步千辛万苦考上来的正经进士,好不容易过五关斩六将,最终的结果也不过和小吏一个品级。
换个心气高一点的文人,当场就甩袖子不干了。
康驰同科的那几位,在入官场三月内,陆陆续续都退了。
与其在这里受这份窝囊气,还不如回家乡,好歹进士的名头能唬人,且要是拉拉关系,巴结上家乡的父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