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41
挥的水平完全发挥出来。
而诗文的内容,通常和琼林宴有关,亦或者御花园的景致之类的,并不限死,只要和眼前所见相关。
通常有人事先准备好,就为了能出一回风头,好叫皇上和文武百官记住自己,尤其是吏部官员。
要是他们对自己有印象,派官的时候,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苏叶没有提前准备,但太监搬上笔墨,她也很快写好一首。
这首诗只能算是中等偏上,绝不是最顶尖水平。
但她现在这么写,不仅不会让人怀疑她的文采,还会同情加理解。
毕竟她刚刚可太出风头了,现在正该是低调的时候。
写诗,收诗,两位帝王和大臣们点评,一系列流程走下来,又耗去半个时辰。
而琼林宴也差不多要结束了,大家基本没心思吃东西,都打算早点回去,和人八卦今天听到的大新闻,以及思量这件事对自己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众人心不在焉的默契下,琼林宴草草结束,两位帝王本打算离开,就听到一声惊呼,“这到底谁写的,好大的胆子!”
“何事喧哗?”皇帝不悦皱眉,这一晚上发生的事,已经够叫他闹心了,临结束了,竟然又闹出事。
“启禀陛下,是微臣突然发现,在诗稿最下面,还藏着一张诗稿,没有署名,内容,内容……”一位头发发白的老臣,颤巍巍站出来。
“内容如何,你倒是说呀,”另一位性子比较急的大臣,一把抢过那诗稿,然后想也不想大声念出来:“大同有守将,守得是鞑靼;一心想捞钱,竟敢走私盐;不忠又不义,行为同禽兽;表面为守城,实际乃叛臣!”
这是一首特别粗俗的打油诗,语言浅显到不认字的人都能听懂,意思非常明显,大同守将叛国,在守城期间和鞑靼勾结,走私贩卖盐巴。
这这这……比义忠郡王不是皇家人,林状元才是皇家人还刺激啊!
大同守将是陆才成,而陆家是三皇子母妃淑妃的娘家,也就是说,陆家和鞑靼勾结?
这是想要叛国啊,还是想谋反啊?
好像谋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自古没有皇子叛国的,毕竟在自己国家享受公子王孙的待遇,叛国了能有什么好处,可和外邦勾结,借势夺嫡,历史上这种事还真不少见。
他们悄悄向三皇子看去,想要一探究竟。
徒晨的脸色涨得青紫,破口大骂,“胡说!都是胡说!陆将军忠心为国,怎么可能做出这种事!”
但这话谁信谁傻,在场的都是人精,聪明人就容易想多。
所谓无风不起浪,既然有人想到通过这种方式,来揭露陆才成的罪证,必定不能是恶作剧,很大可能是真的。
“去查!”皇上怒声吩咐,“查清楚这诗是谁作的,琼林宴上搞事,置皇家威严于不顾,查出来先打二十大板!”
这是真气狠了,琼林宴一再出事,且一件比一件严重,叫这位帝位耐心彻底告诫,打算先惩戒了搞事的人再说。
然而众大臣核对完笔迹,发现与在场所有学子都不符合。
那有人是否会写两种字体?这也不是没可能,大家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学会几种字体这种事,总有人能办到。
可既然这人打算搞事,还换了字体,就说明不是临时起意,那之前肯定隐瞒下会其他字体的事。
那么从人员来查?可当时大家都三三两两散开,遍布整个御花园,有人偷偷躲着写下这首诗,无人发现也是正常的。
且收诗稿的时候,也没有那么正式,都是大家写完,随意放到桌子上。
有人还帮人代交,拿了好几份诗稿,因此即便有人在其中掺杂了这首诗,也很难被发现。
而唯一没有嫌疑的是苏叶,她一直坐在椅子上没挪窝,写了一首诗后,也是太监亲自收上去的,确保没有第二首。
众人齐齐向她看去,该你上场的时候到了!
第484章 红楼潜龙在渊98 ……
大概是被琼林宴这一出出气狠了,皇帝顾不上对苏叶的忌惮和厌恶,居然当真发问道,“林状元,你可有法子把人找出来?”
苏叶略微迟疑,当即站起来拱手道,“启禀陛下,微臣刚刚一直待在座位上,且场上有千人之数,实在无法分别是何人所为。”
“可你之前不还能通过文风辨认出作弊之人?”皇帝不信,咄咄逼人道。
“好了,皇帝,文风和字迹又不是一回事,何况这人故意通过这种方式揭露陆才成,就说明已经做好了准备,不打算暴露自己,你让墨玉如何找人?”太上皇不满道。
他现在越看苏叶越满意,觉得这果然是樽儿的亲生子,和当年的樽儿一模一样,皇帝如此表现就是想要打压他优秀的孙儿。
皇帝脸皮子抽抽,心情更加不愉,摆摆手,“算了,不懂就不懂吧,才只有十五岁,年轻不知事。”
这是用上激将法了,苏叶略微抬头,对上皇帝贬低的眼神,无动于衷。
她难道还会因为一两句话,就被激的立下军令状?
见她完全不接招,皇帝面色一沉,转而看向刑部左大人和李大人。
自从破获科举舞弊案,两人都升官了,左大人成为了刑部尚书,而李大人接替成为左侍郎,可谓是一步登天了。
刑部还有一位右侍郎,去地方上查一桩贪污案,因牵连甚广,半年内都未必回的来。
而刑部侍郎的位置,一定要找一位有能力的官员担任,除了他们三位,其余刑部官员,在破案上都少了一丝天赋,因此李大人天时地利人和,直接成了刑部二把手。
想了想,皇帝还是不愿意放弃,“左大人,此事交给你负责,查验清楚,我要知道谁在琼林宴上搞事。”
左大人面色一僵,知道这件事自己推脱不了,干脆利落接下,不过他还机灵的补上一句,“敢问皇上,陆才成可要彻查?”
皇帝额头跳了跳,查当然是要查的,但他不想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直接下旨,这样一旦查出点什么,一点转圜的余地都没有。
他希望的是,把事情拿到朝堂上去,先让大臣们争论个几轮,一些人认为要彻查,一些人提出反对,不能为了藏头露尾,捕风捉影的事就大动干戈。
何况陆才成还是在外的守将,仅仅因为一首打油诗,皇帝就不信任他,这会让武将们心有戚戚。
毕竟任谁在边关守着城,朝中有人想要污蔑陷害他们,而皇帝听到一些小道消息,立刻下令彻查。
这是重大信任危机,皇帝和朝臣打从心底忌惮他们,因此一点风吹草动就要大动干戈,把人从头查到脚。
自古不受皇帝信任的将军,都不会有一个好下场。
因此如果此时贸然因为一首不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