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52
书,再读一年,把《新算学》等新书学完以后他们就可以改为学堂老师了,当然,若不想当老师,也可以去考衙门小吏,或是去参加招贤考。
不过以他们现在的学识肯定参加不了招贤考,衙门小吏嘛,还不如在学堂当老师呢。
老师的月薪比衙门小吏高多了。
“……官盐全国价格统一,今月官盐售价为八百文一石,七文钱一斤,只衙门的盐铺和指定的杂货铺可以购买,朝廷严令,不得囤积官盐,凡在外售卖的盐价低于六文钱,高于九文钱的,一律以囤积居奇的私盐论处……”
嗡嗡的议论声萦绕在耳边,是人们压抑不住的高兴,“那半斤盐就够我家吃半年了。”
“不够吧,半斤盐能有多少?”
“省一些还是可以的。”
学生竖起耳朵听了一会儿,将邸报翻了一个面,继续大声道:“大将军令,幽州去年天灾人祸频发,百姓艰苦,故,今年幽州免调、口赋,田租减半,其余渔猎、畜牧、纺织、医巫、交易,除其本,计其利,十税其一,不得有误。”
涉及到赋税,来听政的百姓立即着急起来,连忙问道:“什么意思,什么意思?”
学生大声道:“大将军给幽州免去了调和口赋,今年田租减半,而手工业者,如医工、畜牧、纺织和交易者,除去成本外,收益分为十份,其中一份要上贡。”
很多人之前都只跟田打交道,因此不了解以前的政策,便忍不住问道:“那是多了,还是少了?”
“少了。”
众人一听,高兴起来,又问,“若农闲,我等抽空去给人侍弄田地,或是给人建造房子,赚到的钱可要纳税?”
之前是要的,大晋一缺钱,那是什么名目都能找出来,给别人扛包,一天赚十文钱,那得把三文钱交给朝廷。
人只要出村出去找工作,不管能不能找到,就要交一个官道损耗费,哪怕他们走的小道也不行,有一年,王浚还让人在路上设卡,每个走过的人都要交一文钱的拉屎费,理由是,他们出村了,在外方便臭了大自然,所以得交这个钱。
就算有人憋着表示没拉,那也没用。
学生也是幽州人,同样被征收过这些乱七八糟的费用,点了点邸报导:“大将军说了,除朝廷规定的赋税外,其余杂税全部取消,郡县没有私捐的权利,若要捐,需上报刺史府,若无朝廷法令,一地一年新增的捐税不得超过三种,每种人均不得超过粮三升。”
百姓们一听,忍不住欢呼起来。
整个集市上都是欢呼的声音,等赶集的人回到村中,这个消息便传遍了乡野。
正坐在火边用力捻线的妇人听说,因为用眼过度,一抬头眼泪就哗哗落下,“太好了,太好,那今年的绢布和绵都可以留下给你们做衣裳了。”
男人上前将她手中的线放到一边道:“既然朝廷免去了调,那就不急着做了,等白天光线好了再做,你这眼睛得养。”
“我不累,今年给孩子们多做几件衣裳,去年真是冷坏他们了。”
和幽州有一样待遇的是被杀透了的兖州和一直粮荒的雍州,而并州、冀州和青州、光州等地则是调减半,免口赋,田租减半。
朝廷的政令下到各州,除了部分官员发愁地方财政外,其余人皆与民大乐,举国欢畅起来。
在这种欢乐之中,洛阳及以南的地方迎来了夏收。
学堂放夏收假,学生们回家,挥舞着镰刀和家人们冲到田里收割小麦。
徐州和扬州一水之隔,都在地里收割小麦,这边的欢腾传到那边,那边的人就没忍住搭话。
于是,河这边的人也知道那边免了口赋和好多赋税,顿时心生羡慕。
消息一点一点的传进江东和江南,两地百姓都羡慕不已。
过去的一年,他们不像北地经历战争,但普通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尤其是鄱阳湖一带,因为蜀地流民进来,王敦与北上派的斗争打过好几次。
加上北地大量士族和平民迁移而来,不仅他们日子不好过,被挤占了生存空间的普通百姓日子也不好过。
江东和江南的本地百姓羡慕中原今年的赋税减免,逃到南方,努力想要融入当地,却还未安定下来的小士族们也人心浮动,望着北方萌生了回去的想法。
只有大士族,不论到哪里,他们的日子都不会很难过。
对于中原赵含章的举措,他们自然也听说了,于是去找王导,“茂宏何不建议大王,也减免赋税,安定民心?”
王导道:“此法不错,大家可以一同上书。”
几人对视一眼,都应了下来,约定好一起上书建议。
等走出王宅,几人没有各自离去,而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喝酒,继续聚会,“自二月以后,大王就不见茂宏了,也不知他们是怎么了,以往减免赋税这样的小事,都是茂宏与大王说一声便可,现在竟要我们自己上书。”
第1119章 心思浮动
“除夕时处仲就没回来。”
这话一出,大家都安静了,忍不住忧心忡忡起来。
处仲是王敦的字,琅琊王手上大半的兵力掌握在他手上,他又是王导的兄弟,琅琊王要是与这兄弟俩不睦,江南和江东岂还有安宁日子过?
安静了好一会儿才有人低声道:“听闻赵含章对北归的士族很是优待,但有才德,都会亲自请到朝中,即便不想入朝为官,她也会向太学等官学举荐,做一潇潇洒洒又体面的先生,都不愿的士人,她也优待,给与田宅赏赐还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还会出钱给印刷诗赋文集,且不论派系。”
“不论派系是什么意思?”
“就是不论你是儒家的哪一派,只要你写出来的东西没有曲解之意,她都给印,而除了儒家,法家、兵家、农家和墨家等,她都给免费刻印书籍。”
印书是要花钱的,当下大部分人出书都需要给书局一大笔钱才能将书印出来,而书印出来后也未必能放在书铺。
在他们离开北地之前,书铺极少,一州可能就零星几个县有书铺,却也是卖文房四宝居多,少有卖书的。
很多书并不在书铺之中流通,多是各士族自己收藏。
他们喜欢收藏先贤留下的书籍,且吝与人分享,却又喜欢自己写出一本可以广为流传的书来,最好是世间人手一本,人人都能听到他们的名字。
所以,免费印书,传播他们的思想和才华,真的是让人忍不住心动啊。
几人目光交叠,谁也没有说出那句“那我们回去”的话来。
他们从北逃到南方,路上损失极大,为了在江南站稳脚跟也付出许多,并不是说走就能走的。
即便是王氏一族,有琅琊王和王敦的大军相护,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