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62
带着韩老三这一路看过去,只觉得与其说这里是草市,倒不如称之为“布码头”来得更为贴切些。
“这位郎君,我这里有葛布,麻布还有今年的新棉织造出来的棉布……本色布和提花布样样款式都有,你可要来一些?”
韩彻他们刚停留在一摊位前时,摊主就十分热情的介绍起来。
作为设置在水驿附近的草市,这里也是乘坐船只走水道而来的外来商贾客流最先抵达松州的落脚处。韩彻带着韩老三此时虽还未开口说话,但经验丰富些的,还是一眼就能看出他们是初到松州的外来人。
对于纺织面料十分了解的摊主,也是一眼就看出韩彻和韩老三的穿着都是不差的。
“你这些布匹全都是自家织造的吗?”韩彻问道。
“自家哪能一次织造出这么多的布帛啊,我这是去乡村收来的。”摊主笑着解释道。
若说柏州当初是经由韩彻教授和带动下,直接以一步到位的形式,百姓形成了家庭手工业。那么松州则是经由长时间的纺织发展,逐步才形成的。如今松州纺织业更是大盛,可谓是达到了十室九织的程度。
“你这些棉布倒确实不错。”韩彻这时也蹲下来,仔细看了看后,不由得赞叹道。
在柏州任职的那几年,又一手开办了纺织大市场,使得韩彻现在对于各类纺织品也可谓是了解颇多。
说起来,在气候上这一块,处于干燥少雨,日照充足的西北区域,柏州所种植出来的棉花质量,是绝对要比江南等区域更佳。
但也正是因为气候干燥,湿度不够,又使得在纺织这一块,柏州所织造出来的棉布质量无法比拟江南区域的。
再加上江南区域纺织业发达由来已久,对于纺织技能,更是其他区域比之不及的。
这不,江南区域不过才推广种植棉花刚两年,眼下这草市上的提花布款式之多,颜色之绚烂,还有这质量,都已经达到时下可归类为上品的程度。
然这还是民间小家庭织造出来的。
“郎君可要购置一些?”摊主这时也笑着继续问道。
“作价如何?”韩彻也问道。
摊主一听,甚是高兴的给韩彻逐一介绍了一遍价钱。
结果期盼着韩彻总能购置些的时候,却见他又站了起来,呈现一副明显不打算购买的样子了。
摊主正暗自在心里自认倒霉时,未曾想韩彻又掏出钱袋,塞了把铜钱给他。
“郎君都未购买我东西。”摊主一脸怔愣道。
“适才劳你辛苦介绍一番了。”韩彻就如此说道。
摊主所售卖的布匹质量其实都还是很不错的,在作价上也是比较实惠的。奈何韩彻还有公务在身,自是不好这时候去购置布匹。
“我还有些事情,想与你打听。”韩彻这时候又说道。
“郎君直问便是。”都已经收了一把铜钱,哪怕没做成生意的摊主这会也很是高兴。
韩彻一连串的提问就也开始了。
“松州今年的棉花作价是多少?”
“米价呢?”
“去年和前年的作价又分别是多少?”
直把摊主问得一头雾水,因为他实在没办法想明白,韩彻好端端的布匹不买,却在这里花钱询问这些东西作甚。
不过想不明白归想不明白,这些全都是松州百姓皆知的事情,摊主也就都逐一清楚回答了韩彻。
这些年没有战争,之前的两个党派之争虽然激烈,但主要影响的还是朝堂。
“棉花去年作价贵着呢!今年种植得多了,价钱就便宜了一些。”
“米价去年前年作价便宜,不过年初调拨了好些稻谷去京城,今年咱们松州水稻的产量又不好,价钱就贵了不少!”
“唉,好在今年棉花种植得多……”
松州不少百姓虽是已经形成了以纺织业为主业,但在运河附近也就是靠东的这些区域,因着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又有足够的水源灌溉,就也是主要的粮食生产区。
但一般情况下,朝廷为了节省运输上的耗资,秉持着就近调拨的原则,很少会从松州这里来调拨粮食。从松州征缴至京城的,都是运输时能更为轻省,还能做实物货币去使用的各类精品布帛。
年初调拨那一出,说到底还是京城和北直隶一些区域加起来的缺粮口子太大。预估里面原本该存储丰盛的一些产粮大区,粮食储备量又出现不足。
“大人,我去给你研磨。”
待到逛完草市,一回到驿站里的韩老三就连忙跑去把书箱里的笔墨纸砚,逐一摆放了到书桌上。接着他又跑去找来了清水,快速替韩彻将墨汁研磨好。
“阿三,倒也不用这么着急。”韩彻忍不住笑道。
“还是早些记上的好,免得万一不小心就忘了。”韩老三就说道。
各地的常平仓虽然都是由地方官员全权掌控,账册上的各类明细,也都是由他们去填写登记。朝廷中/央/政/府因为距离太远,和交通上的限制,过去也确实未能对这方面做到掌控和了解。
但别忘了,还有这千千万万的百姓在。
这些时日以来,韩彻之后每到一个地方巡查前,就会先单独带着韩老三去寻当地的一些百姓做简单的询问。
虽说韩彻以这样的方式,从百姓口中所询问到的物价,肯定是没办法做到绝对的精准。可韩彻本来要的也不是毫无差距的精准数字,他只需一个大概值便可。
粮食作价原本也不可能做到,整个府州那么大的地方全都一致,一年到头还都没有任何的波动。
现如今这些数据,韩彻也都只是默默的先登记起来。之前在各地整个巡查过程中,韩彻不仅未做出任何举措,更是连意见都未作过一次发表。
真就只是做到了巡查里的查看。
对于韩彻的这次巡查,各地方之间的消息会不会互通,他不知道。不过因着韩彻什么举措都没有做,从这一路的地方官员的表现来看,应该是都还没注意到他的这些行为。
第115章
损耗
第二日一早,韩彻就带着韩老三和一干工作组离开水驿,赶至松州府城。
早就收到消息,知晓韩彻等人近期会过来的松州杨刺史,也热情十足的接待了他们这一群人。很快,松州这边的巡查工作也开始进行,然后杨刺史同样也派遣了地方官员,过来陪同和协助韩彻。
能任职江南富庶之地的杨刺史,能力如何暂且不好评价,但一定是受朝廷重视,尤其是很得如今的掌权人太子信重。相对来说,韩彻这次虽被任命各项使职,主要还是因为他之前的提议,戳中了朝廷的急需。
韩彻擅长民生经济的名声也摆在那,原本对于这次朝廷任命他来改良漕运和解决常平仓问题,各地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