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50
有几个人在说起他们这些千古流芳的人物时,记得因此跟着他一起死,或堕入深渊的家人?
姬长恒和周明妍佩服这样为国为民有风骨的人,但他们若是处于臣这个位置上是绝对不会那么做的。
天下大势只有站在绝对的高位,或者掌握绝对的武力才有可能力挽狂澜改天换地,否则不过是徒劳。
混在贪官群里活得长久真的为百姓周旋的人,绝不同流合污处处刚硬处处被打压最后转瞬之间全家赴死的人,哪一个更好一些?
侥幸姬长恒和周明妍两人身处的位置更接近于君,大周朝堂也还能看,他们不用面对这种拷问人心人性的选择。
如今他们要做这个事情,当然不可能推臣下出来顶锅,别说他们不在意这个名声,就算在意也不是在意当下。
其他人看不到几百上千后,而他们就从那里来,还有什么顾忌?
“当然朕也不是那冷酷无情,不顾及血缘,刻薄寡恩的君主,总不会把闵王叔这样喜爱子孙满堂枝繁叶茂的宗亲逼上绝路的,其中细则之后朕会和诸位爱卿一同细细商议,到时各位宗亲也请来听上一听,若是有好的提议也不防提上一提。”皇帝嘴巴说的很好听,好似这事还有商量拉扯的余地。
但仔细听就能明白皇帝什么意思了。
让你们来听一听是给你们面子,你们只要带耳朵就行,别不识好歹瞎巴巴,若真的忍不住嚷嚷了,我给你们面子让你们提一提,至于采不采纳,和你们就没有关系了。
倒不是皇帝现在就开始心疼养宗室的钱,而是和好大儿商量好之后的当天晚上他翻来覆去横竖睡不着。
可能是不甘心,也可能只是单纯出于好奇,于是最后自己又爬起来拿着笔开始算,誓要算到十五帝。
结果自然不言而喻,几何倍数翻滚的数值真的吓到了皇帝,以至于父子俩商量的时候,皇帝自己虽然拍板了,但心里其实是想了很多补偿给现在宗亲的措施,但是算完之后的皇帝已经完全没有这个想法了,心里别说外头的宗亲,看自己还没有成婚的几个儿子都有些碍眼了。
比起大周社稷的稳固,比起姬家江山的传承,儿子是什么东西,闪一边去。
庆祝皇太子和准太子妃归来的晚宴,在宗室们哭丧着脸中结束,然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在姬长恒和周明妍的计划中科举制度是必然要推行的,因为在这种时代科举真的已经是最公平的制度了,但是考试的内容选择和当做教材的东西一定要一开始定下基调,免得弄到最后完全走了样。
就像后世那些酸儒,怕是被称为儒家师祖的孔圣人压根不想要这样的学派弟子。
学派的发展可以百家争鸣可以突破天际,但是治理国家的人需要什么才能,建设国家需要什么人才,坐在皇位上的那个人必须要清楚。
第一世的古时候科举得以推广开,除了隋唐周三朝的杰出皇帝和世家贵族不停博弈之外,真正得到切实落实公平,还是宋之后的事情,其根本原因就是唐末世家贵族直接被黄巢杀穿了。
把持朝堂的大世家都死光了,自然就没有挡路的人。
然而其中还有一些不能忽略的基础,那就是唐朝的文风盛还有长久的承平和盛世,再加上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大力发展,几项叠加之后,这才给了当时很多人识字的条件,才有了科举的基石。
就像大周现在,99.99%都是一个字不认识的文盲,精通经史有眼界的也都是大世家培养出来的杰出子弟,寒门子弟虽然也能读书但是底子实在差太多了,便是能用也排不上大用场,和那些世家子弟简直天壤之别。
至于普通百姓那就更不要说了,识字这种事情他们压根不会觉得和他们有关系。
所以即便姬长恒和周明妍心里知道推广科举该怎么做,但是最根本的读书人出身和数量就足够让两人暂时按耐下来。
只不过此时虽然不是推广科举的好时候,但对于已经在岗位上的和马上要上岗的世家子弟他们可以来个严选。
皇室都没有要另外提拔人抢世家蛋糕的意思,但也不能你送什么上来皇帝都点头吧。
你看皇帝连自家宗室血亲都不愿意白养,凭什么要白养别人家的蠢货?
而且皇室总要给宗室们一条活路吧,所以那种小地方或者不重要的位置世家得让出来,让皇帝安排给有能力的宗室担任。
当然,大家一起考,谁行谁上。
当今皇帝本就羽翼已丰,如今更是顺利拿到了西北军权,东北也安定,南边最忌惮的死了,西南靖王府也暂时安生,谁还能让他有顾忌?
这样客客气气愿意给大家一个公平的机会,即便有几个心里还是觉得吃亏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反对。
有那忍不住想要说上两句的,就听到面带微笑的太子问上一句:怎么,大人对自家家族子弟的本事没有自信?本宫可还等着见一见诸位家中的青年才俊呢。
听到没有,这不单单是现在皇帝的考核,还是储君在挑选未来倚重的俊杰贤才。
你就说愿不愿意家中子弟在储君这边留下姓名吧!
这不是废话?谁不愿意?
外头舆论造势谁家青年大才,说得再是天花乱坠,也不如到皇帝和储君面前转上一圈留一个姓名重要。
于是这一场会持续很长时间的,并且分好几个阶段的考核正式开启了。
最先考核的是那些等待上任的,该说不说,各家送出来准备进入朝堂的子弟质量还是不错的,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需要考核自家先刷了一遍,总之姬长恒这里确实记到了长长一大串的名字。
这些初步考核通过的人也不用干别的,就在每日上朝的时候站在最边角听政,下了朝也先别走,当场写上一篇自己的想法,也没有固定的范围,你愿意写哪个写哪个,写完就可以走了。
一连一个月这些预备役都要写到吐了,姬长恒终于摆摆手解放了他们,而他这里已经根据这一个月的他们听政的表现和写的文章暴露的自己的想法,对这些人大概有了一个安排。
然后心惊胆战等了一个月却始终不考核他们,以至于大家都以为是不是雷声大雨点小的时候,整个京都任职的所有官员都迎来为期三天的考核。
朝堂上高位的大人们都要上一份计划书,不管你怎么写,不管你写多少,但一定要写他们对于大周的未来有些什么想法。
怎么才能让大周更加强大,百姓更加安居乐业,皇帝不想给自己的这些大臣难看,所以提前提醒了,别写那些花团锦簇的吹嘘好听话。
要干货!
至于其他的官员考核的就是本职工作范围内的东西。
很多平日混日子的挂名官员这会儿拿着考核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