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0
忐忑的坐立难安了。
“主公这么做,是想尽快稳住麾下士兵忠心。”最后,诸葛亮还是叹气,那有点压抑的气氛瞬时一扫而空,“亮当然可以理解,并且支持主公这般的决定。”
“但是,”一想到自己要是接手经济工作,面对这样局势的难度,哪怕是他也忍不住有点头痛:“库房宝物全部无所保留,那么国家财赋何处呢?”
刘备一时哑然。
【我们之前说过,吴蜀两国都曾经发行过大钱,也就是实际重量和币值并不相符的货币,比如蜀汉的直百五铢,东吴的大泉五百、大泉当千。
某种意义上可以也算是信用货币的一种雏形,本质就是依靠政府的信用力,让百姓愿意认可,这实际价值肯定不值它说的那么多的货币并使之流通。
就像我们现在,纸币说白了本质就是一张纸,使它不是一张纸的价格的因素是什么?是政府在它出台之后为之背书,是对政府的信任,认为它值这个价。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说吴蜀两国发行大钱是在抢钱……
怎么说呢,因为它是突然发行的货币,从这一点来看确实有耍无赖,攫取民间财富的性质所在,但单从货币本身的角度出发,它没很多人想象得那么闻而色变。
如果能够控制得好发行和流通的数目,使得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并没有短时间剧增,超出理当维持的限度,而政府也有着足够与之对应的实际财富,危害也就尚且能在管控范围之内。
其实也未尝不可以把这种现象,看成是当时吴蜀商品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大宗商品的交换额之巨大,若是没有一种减轻双方交易门槛的存在,那么岂不是要按车来拉载铜钱?】!
第81章
信用货币、流通数目、实际财富……
一连串未曾接触过的陌生词汇接连不断地砸了下来,将所有听闻见后世人理论的听众们都给弄沉默了。
复杂的凝滞在空气中蔓延。有人处在身边的,倒是能面面相觑着,望着对方眼中同样的宕机与茫然感到一阵安慰。而没有人身处一旁的,就只能默默将后世人随口的论述记在心中。
这倒不是他们真的完全弄不懂其中的理论——纵然此前可能对经济的了解不够深入,好歹也都是文化水平过硬,脑子足够好使的人物。
只是猝不及防,完全不存在什么循序渐进地就给他们来上一套,后世很明显已经形成了理论,于是不带过多论证过程随口给出的结论。
短时间之内,他们又能给出多少的反应呢?也只能默然记下了。
只有曹操目光晦深地望着后世人揣度的结论,看着它仿佛嬉笑一般提出的铜钱之多只能用以车载的发言,心里多出了一抹夹杂着酸涩的羡慕。
纵然儒家轻蔑金钱,可是谁家打仗修整什么的不需要花钱呢?
没有钱怎么打仗,怎么统一天下啊!
曹操:结束之后就狠狠搞上一笔(咬牙)
不就是整顿货币发展商业吗?
他还不信他们曹、大汉,上下都找不出来哪怕一个精通这方面的人才!
已经很自然地开始沿用后世人口中的称谓,俨然差点忘记要给皇帝留下点颜面的曹丞相如此这般恶狠狠地想着。
【蜀汉的直百五铢,最早是刘备为了兑现自己对麾下士兵,拿下益州之后库房宝物随便拿的承诺,而无奈选择的应急之策。
库房宝物全都给手下人了,那么某种意义上散尽家财的昭烈帝就不得不面对军用不足这个问题,尴尬地选择铸造大钱。】
刘备:……先生果然说得对啊。
想到前面诸葛亮对他的询问,有些尴尬的主公摸了摸鼻翼,然后果断地对着谋士就承认了自己的疏忽。
“我未来,原本应该确实没有想到这一点上。”
而诸葛亮当然表示谅解,善解人意的臣子甚至为他补充好了理由:“刘璋一日不定,益州便一日不平,百姓便多流离一阵。主公此举,主要考虑的莫过□□速稳定时局而已。”
“至于后续该如何处理,”他笑着,安抚似的拍了拍刘备的掌背:“那是我们谋臣的责任了。”
【也许是这次的效果还算不错,蜀汉此后也就沿用了铸造大钱的传统,依靠蜀锦这一硬通货作为货币背后的支撑,陆续出现了大平百钱、大平百金、定平一百等虚额货币。
这些货币从出土实物来看,虽然也有后期减重的趋势,但考虑到吴蜀两国之间互惠互利的经济交换模式,东吴地区出土了大量蜀钱的情况,应该主要是担忧铜料大量流失而主动做出的改进,而不是货币本身出现了失衡问题。
造型和铸造工艺相当精美,是三国三家中最为优质的货币,在吴蜀两国都存在着普遍的流行。】
孙权:?
疑心病比江对岸某位曹姓男子稍微少一点,但是作为谁看了都想要锐评一句他俩什么精神父子的“生子当如”,某位吴主在战略性资源为人把控的问题上面自然也是敏感到接近尖锐的。
“怎么就普遍流行了?孤和公瑾分明早前就商量过要铸山为铜,煮海为盐,以使境内富饶——我们东吴怎么可能会缺钱缺到要引进他们蜀汉的钱来!”
蜀汉的钱就算确实像后世人所说的,做得是三家中最好的吧。
他也不可能完全这般放任的吧?!
【啊,对,包括东吴地区。
虽然东吴的货币比起曹魏来,其实还是算得上精美成熟的,并且作为我国著名的长江中下游铜矿带,历史上纵跨先秦两汉隋唐宋时期的著名铜产地,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它应该不怎么缺钱。
毕竟是“汉有善铜出丹阳”,坐拥两汉王朝唯一一个专门开辟铜官之职进行开发的丹阳郡这块地盘,东吴的铜矿资源估计不仅丰富,还很优质。】
“丹阳?”刘彻为着这个名字一时陌生,但是看到后面的铜官,当即也就反应过来了:“原来是鄣郡。”
不过……他比较了一下两个名字,怎么念都觉得还是前者更为好听顺耳一点。
并且丹阳丹阳,不就是在说,赤色的太阳吗?
母亲梦日入怀而生的孝武皇帝,怎么品味,都觉得这个名称有一种特别为自己而设的独特美感,于是啧了啧嘴,当机立断就下了决定:以后当然只有丹阳郡,没有鄣郡了!
在知道了丹阳/具体是哪块地之后,再重新会看那句俗语,刘彻默默在心中继续骄傲起来:
丹阳原本是吴王刘濞的地盘,在平定了七国之乱之后,才被孝景皇帝果断出手收归中央,属少府管理,收取铜山之利的。
刘彻:我爹爱我,我爱我爹!
—
同样梦日入怀而生的孙权:我也觉得丹阳在我手下,简直天命所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