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7
怎么说呢,个人评价,孙皓真的是给自己亲爹贴了很多金,甚至不惜因此踩一脚亲爷爷。
你从他竟然给孙和这样一个人追谥文皇帝,也可以看出他对亲爹的爱了——曹丕都不舍得把文这个谥号给曹操呢!】
曹操:……
给子桓在心中再默默记上一笔。
确认了,真的就是这个儿子舍不得谥号(咬牙)
—
孙权:为什么还有大虎的事情在??
他的好女儿啊,你未来怎么掺和进去这种听起来就挺腥风血雨的事情里面去了?
……该不会这件事背后还有他的授意吧。
想到这里,孙权难免有些迟疑一愣。
后世人目前说的,那二宫斗好像主要问题在他儿子身上一样。
可是既然大虎都参与进去了,那么……
孙权有些惊疑不定地犹豫许久,最终还是有些心虚气短地承认了自己心底一个突然冒出的想法:
也很有可能,有他为了分化江东士族,所以树起两个儿子当靶子,让他们相互内斗以消磨江东士族实力的因素在……?
咿!
他摇摇头,把这个想法从脑海中扔出去。
孙权:就算是真的这样想的,他也不能这么承认。毕竟如果真相如此,戳穿之后确实比较尴尬。
【孙和留下的记录不算多,其中有几条被粉饰的程度真的挺明显的。
首先是宠爱冠绝诸子,孙登临死之前还要推荐他当太子。有些营销号干脆直接因此写孙登后期不如孙和受宠,感觉自己被忽视,最后干脆想让保全子嗣云云。
……至于吗?孙和的宠爱那能和孙登比吗?
宠姬(这点甚至都有点存疑)的儿子,从小又比较聪明懂事。孙和受宠的概率确实(可能)挺大的吧。但是要说冠绝诸子,甚至超过孙登就简直荒谬了。
因为孙登从出生到去世,分明一直都是他亲爹孙权的心肝大宝贝。】
刘彻:……
被后世人无心点到了的孝武皇帝神色有些微妙。
唔,建议还是不要拿出身说话。
谁最受宠,还是主要看个人成长是不是符合亲爹意向的。
特殊情况请特殊分析,谢谢。
【举个最简单直白的例子:
称帝之后不久,孙权就从武昌东巡回建业了。为了预防蜀汉可能有的军事动向,他把当时身为太子的孙登和他手底下一班人留在了武昌。
这倒不是什么特别爱重的表现。
因为东吴的权力和政治中心,在孙权时期一直是跟着孙权本人而转移的。孙登相当于因此而远离了权力中心,并且身边也多出了是仪这种,自他爹十八岁起就开始追随他爹的近臣作为监视。
害,当皇帝的控制一下太子的权力和势力,多少人都干过类似的事情。小事,也没必要因此就觉得孙登失宠云云。】
曹操:对啊。
权力的中心,是只能把握在最高统治者手上的。若是一个国家存在两个中心,那分裂和内斗的现象岂不会激增?
哪有当皇帝的,会心甘情愿把手头上的权力分割出去的?这甚至不牵扯什么人性利益与欲望,单纯从理智和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出发,为了维护朝堂稳定,他都不可能这么干。
颇为认同的曹操点着头,感觉自己看江对岸的吴主有顺眼了几分,惺惺相惜的同时,那种自己儿子怎么不能更清醒一点的惋惜也冒了出来。
但是他还是有点天真了,孙权接下来给他开了开眼界。
【毕竟人孙登在武昌过得还挺狂野的,他甚至敢直接指使手底下人上疏,请求亲爹大力重用自己看好的,自己势力中的十一个人。
——额,甚至是直接说了,这是太子的意思,希望孙权同意。】!
第86章
【在这种相当于直接初生牛犊不怕虎,儿子干脆和自己亲爹抢权力的情况面前,孙权竟然只是稍微敲打了孙登一下,(可能)用宠爱孙和的方式让他感到一点危机感。
这还不够宠啊?
行吧,反正这件事还有后半段。
孙登确实感觉到了亲爹的限制和敲打。所以为了自己的太子之位稳固,在232年他二弟孙虑去世的时候,他趁机借此为由直接从武昌跑回了建业,并且赖着不走了。
——前提是,没有孙权的旨意,他自己无诏跑回去的。
然后孙权没有一点的追究和表示,同意了他的留下。】
曹操:……
他突然有点想收回自己先前的发言。
他感觉自己是不可能对一个儿子这样宠的,江对岸那孙家小子好像没他想得那么冷静精明的样子。
对自己并没有多少自知之明的曹丞相如是说道。
【……家人们,我再给你们一个时代背景的前提:
在三国,不论是魏蜀吴哪一方,他们都是明文严禁官员随意奔丧的。
且不论蜀汉那边,像刘禅这种,虽然没什么能力,但是对于诸葛亮的话好歹是真的在听,基本按照当年《出师表》在安排的人,他在诸葛亮死后都不允许官员给他奔丧。】
“……”
诸葛亮听见后世人的评价,一时竟有些五味杂陈的沉默。
其实。他在心底找回之前的论述,品味了几番,最终无奈地叹着气承认:他心里对于这个结果,竟然是有几分预料的。
毕竟在那宋朝之前的朝代,它们评价自己之时,用来强调的君上都是刘禅。
诸葛亮隐隐可以猜到自己当时的地位,既然少主无能,性格也有些软弱,面对自己无法处理的政事,恐怕大部分都会全心交付给他吧。
他,作为被主公托孤的对象,对于少主来说,应该也算是值得信任和亲近的长辈了吧?
可是啊,诸葛亮苦笑着摇了摇头,握着羽扇的手更紧了几分。
刘禅很听话,却不够聪明,不够勇敢,没有被他教导着走上一条明君的道路啊。
——怎么偏偏在这件事情上,不足够听话呢?
【就东吴自己内部的案例来看。有个叫孟仁的人,他为了给母亲守丧离开了岗位三十五天,回来之后差点就被孙权弄死,因为有人搭救才幸免于难,最后成功因此入选二十四孝。
由此可见,在乱世你是真的得好好认真工作,因为上司各个都是效率至上的事业卷王,像奔丧这种原本和德行孝行紧密相连,在东汉应该被鼓励的行为,在乱世都不值得太过重视。
而孙登一不算给父母奔丧,他只是死了弟弟;二不算普通官员,他身为太子留在武昌具有重要政治意义;三没有孙权的首肯,完全属于擅离岗位。
放在其他疑心很重的皇帝手下,被扣上个谋反的帽子都可能不为过了。
结果孙权这个疑心并不算低的人,最后什么都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