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9
凑热闹可凑得可开心了。
其他朝代的皇帝也有些意兴阑珊,还没听够。
【便是在医疗水平如此发达的今天,如果怀孕超过11个月,婴儿便会胎死腹中,母亲也会有生命危险。因而在预产期后两周还没有开始生产,医生便会建议引产或进行剖腹产。在医疗水平如此不发达的秦朝,真怀上十二个月,世上恐从无秦始皇此人。】
剖,剖腹产?
真是令人不明觉厉的医疗水平。
是要将人的肚子剖开吗?
这还焉能过活?
而有些医者却显然眼前一亮。
若控制得当,再有镇痛效果强烈的药物辅助,焉知不能冒险一试?
【何况,吕不韦当时认为秦庄襄王奇货可居,便是因秦国华阳夫人无子,而庄襄王身上流着的,便是秦国最正统的王嗣之血。
吕不韦要的是权力,又不是混肴秦国的血统。他又不跟嫪毐一样蠢。以其精明程度,唯恐避之不及,最多也就是跟赵姬搞搞恋爱,恐怕不会真的去偷天换日。】
天幕提及嫪毐,始皇帝的眸色便是一深。
那确实是个十足的蠢货。
的确无法跟吕不韦相提并论。
但便就是这样的蠢货,竟也蒙蔽了他许多年。
其实如果他能安分守己一点,便就让他当帝太后的门客,他也不会多说什么,反正他父王都过世好久了。
只可惜——
便就应该当时再做绝一点,要叫世上再无嫪毐此人的痕迹才对。
【至于《史记》的记载,我们都知道,《史记》中经常出现本纪和列传相矛盾的史料同时载述。这其实是因为太史公在筛选史料的时候有时无法断定史料真假,便将自己认为可信度高的记入本纪中,而可信度较低但自己并不认为完全是无稽之谈的轶闻传说计入列传中,供后世探讨研究。不然,《秦始皇本纪》中又为何记载他确是秦庄襄王的儿子呢。】
得知自己并不是唯一受害人的刘彻终于忍不住哈哈大笑。
“幸而司马迁是我朝中人,必然知道我确是父皇之子。要不然岂不是也要闹出个大笑话来。”
其余人便也只敢在心里吐槽一下。
不是说《今上本纪》早已失传了吗,如何便敢如此笃定。
虽然他们家陛下是太后与先帝之子这事确实没得说。
但是陛下,幸灾乐祸也不要表现得太明显好吗。
毕竟这记载人家谣言的源头,可竟是我朝的臣子呢。
司马迁则表示,倒也不必将他的心思剖析的这么清楚明白,会让他觉得自己搞了好大的一个乌龙。
毕竟他又不知道原来妇人孕子只需九个月。
若是知晓,他定然不会写进《吕不韦列传》中的。
这次再写的时候定要删去。
但他刚下定决心,便听到上首的刘彻爽朗道:“司马迁,写得好,便就给朕这么写!”
司马迁:……
【汉以后会有如此多的传言出来,一方面有可能是因为六国之人因亡国之恨开始编排始皇帝,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汉代秦,自然要想尽办法泼一下前朝的黑水。毕竟你看秦始皇的身世都如此混乱,可见秦宫内部阴暗污秽,既连齐家都做不到,便更难治国。秦朝速亡而汉代之,便更是理所当然的事。】
始皇帝:好啊,原来灭了他秦的,便是那汉武小儿的祖宗。
听来这太史公,也是那汉朝的臣子。
还真是不遗余力地给他大秦泼脏水啊。
上回那个污蔑他焚书坑儒的,不会也是这个什么汉朝吧?
还没等他思忖出什么结果,便又听到天幕言语。
【哦,对了。秦始皇的赵政之说广泛流传,主要也归功于《史记》中那一个又一个的赵政二字,从此秦国赢姓赵氏的说法深刻印入大家的记忆。】!
第14章 秦皇其二
【其实关于秦始皇为什么会被叫做赵政,目前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认为秦始皇生于赵国邯郸,因而姓赵,这种命名方式是符合当时的时代习惯的。可是秦始皇当时是秦国的公子,纵然在邯郸为质,也是秦国王室。
按照当时的规矩,诸侯之子,在其国称公子,在他国则称国。也就是说,如果秦始皇当时生活在秦国,就应被称作公子政,而生活在赵国,则应称其为秦政才对。毕竟除却秦始皇,也找不到其他的例子证明出生在别国的公子可以直接冠以他国姓氏的情况出现。】
始皇帝:后世之人好像是真的在很认真论证他到底叫什么。
不过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你们研究不出什么名堂来,朕赵政的名气倒是越来越响亮了。
而居于咸阳的其他黔首则仰天思考。
那些贵族老爷就是喜欢整的这么复杂,像他们这种人,既无姓也无氏,便就一个名,总不会有记错误传的可能了吧。
而后轻轻叹了口气,自己这是在想什么,天幕之仙人,又怎么可能会屈尊记他这种小小黔首的名呢。
【第二种呢,则认为秦国应是赢姓赵氏。秦赵确是一脉,其祖先是舜时期的伯益,被舜赐姓为嬴。伯益的十一世孙恶来和季胜分别是秦赵两国各自的祖先。
季胜的曾孙平叛有功,被周天子册封于赵城,得赵氏,从此成为嬴姓赵氏。而恶来一系当时也依附于较为繁盛的季胜一脉,也自称赵氏。而先秦时代,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好像始皇帝被叫赵政,并非全无道理,很多学者也认可秦国是嬴姓赵氏的说法。】
始皇帝此刻早已平静下来,他就是想要看看,这后世之人还能说出些什么来。
不是说秦国史料缺乏吗,怎么倒是将他的祖先之事整理得甚是清楚明晰。
刘彻则心有戚戚然。
好在高祖皇帝当年起于微时,不跟那些先秦贵族一样有这么多复杂的规矩。汉以来八十多年,早已姓氏混同了。
重点还是多亏了始皇帝统一这天下,不再诸侯国并立,不然这种质子之事,本就很难厘清。
【不过问题就出在随着时间推移,赵氏渐渐式微,而恶来的五世孙非子因擅长养马,得到了周孝王的欢心,封于秦,重点是让非子接管了嬴姓的祭祀,号称秦嬴。这是秦国获封的根源。按理来说有了封邑,非子未必会愿意屈从当个小宗,所以很可能拥有了自己的氏。】
后世有些人甚以为然。
就是啊,哪有堂堂秦国的国君,以别家国的国号为氏的。
就算是真的氏赵,也得改掉改掉。
虽然那齐国的国君氏姜,但至少没有个国家叫姜国呀!
【便算是非子不愿意抛弃原有的姓氏,没有改氏,秦国国君真如记载中那样嬴姓赵氏,那非子之后的其他秦国国君应当也是赵氏才对。可实际上,并没有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