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7


怎么连这种好事,都不忘了带上他呢。

其实他也不喜欢旒冕啊,碍事。不然他早就自己恢复了,何至于劳动后世子孙。

不得把他那张帅气的脸露出来吗,人长得帅不就是为了给人看的吗,都被旒冕遮得严严实实还看个什么劲呢。

【此外,政哥还喜欢音乐。而且我们陛下十分有审美,不喜欢击瓮叩缶,拍打大腿的秦国传统音乐,反而对郑、卫桑间的音乐情有独钟。

但这也不能怪咱政哥啊,毕竟人家还是从小在赵国长大的,可能自小就埋下了审美的伏笔吧。】

李世民很震惊,他不是没有看过《谏逐客书》,但是却从来没想到还会有这么清奇的角度。

是他不够全面,竟然只从中看到了李斯条分缕析,逻辑分明的谏言。

原来这篇文章还能这么理解。

【政哥爱山东六国的音乐是实锤。但也因为爱音乐,狠狠被人伤了一波心。高渐离是太子丹的门客,也是荆轲的至交好友,最擅长击筑而歌。

荆轲刺秦失败后,秦始皇通缉太子丹门客,但因为听说高渐离善乐,便免除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在自己身边为

自己奏乐。

可惜,高渐离却并没有忘记要为挚友报仇一事,随着秦始皇对他乐声愈发喜爱,他终于得以靠近秦始皇,遂在筑里灌铅,举筑扑秦始皇,但他跟自己的好友一样,准头堪忧,没能成功。

秦始皇只能忍痛杀之,从此不敢复近六国之人,只能说,我政哥狠狠PTSD了。】

秦王政虽然不知道这个PTSD是何物,但原本一件颇为严肃的刺秦之事,竟然被这个天幕说的如此轻巧,他也忍不住抿了抿唇。

他几乎要被天幕说服了。

别的不说,六国虽然人心不齐,武力堪忧,但之于音乐文学方面,确是他秦国不能比的。

但这也都不是事,天幕不是说了吗,他将来会统一六国的,那六国的,就是他秦国的。

不过这种事发生的如此频繁,希望自己能记得,到时候让六国之人远远地给他奏乐就行了。

【龙凤猪一家三口爱好相似,都很喜欢骏马,我们政哥当然也不例外,但这个爱好可不只是李斯那句出行必乘纤离之马的一家之言。

据传,秦始皇拥有七匹骏马,追风如电。

我们政哥,一个平平无奇手办爱好者,喜欢在陵墓旁边埋兵马俑,兵马俑顾名思义,自然是既有人俑又有马俑。秦始皇对马的看重可见一斑,除此之外,秦始皇陵还出土了震惊世界的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始皇帝已经不在乎其他的东西了。

此类佣他原计划埋于外侧陪葬坑,后人把这玩意挖出来了,那他的地宫呢?

始皇帝心头一凛。

【虽然我政哥没有真爱,但是却也爱美女,尤其喜爱郑国、卫国的女子。但我深刻怀疑,政哥主要还是喜欢唱歌好的女子,因为李斯特意强调,政哥娶回家是悦耳目的,那么问题来了,政哥喜欢的到底是女人呢,还是音乐呢。】

刘彻表示不理解。

就不能喜欢美女的同时让美女能歌善舞吗?

这一点也不冲突。

【最后一个小爱好,有点地狱。那就是,据说秦始皇喜欢吃鱼,但讨厌鱼刺,于是一道非遗名菜应运而生——皇统无疆凤珠氽。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鱼丸而已,但他却能得秦始皇亲自赐名,倒也是一段佳话。】

既然是佳话,又何来的地狱呢?

后世皇帝显然比秦朝的历代君主先想到了些什么。

【所以赵高能够如此顺利地要来几大筐咸鱼放在始皇帝的车驾之上没有引来任何人的怀疑,不会真的是因为其余不知情人也了解秦始皇爱吃鱼的嗜好,真的打算自己在车驾上炫几大筐咸鱼吧?

说不定就是陛下今天心血来潮,想试试咸鱼了呢。】

始皇帝:……

确实够地狱。

他确实喜欢吃鱼,但也就到今日为止了。

再者说,今日之前,他也不喜欢吃咸鱼。

都知道他不喜欢鱼刺了,怎么会喜欢吃咸鱼呢。

那些

庸官,他窒息了。

【秦始皇的小爱好便先考据到这里,下一部分,是我们荀老师那两个偷家弟子。】

荀老师?

是说荀子吗?

始皇帝在心里思量起来。

荀子的两个著名的学生,不就是韩非和李斯么。

何谓偷家弟子?

是说李斯把韩非害死之事吗?方才不是已经讲过了吗,为何还要再讲一遍?

而在齐国稷下学宫的荀子也抬起了头。

他的弟子又怎么了?

【虽然荀子的学说容纳百家,也有吸纳法家的精髓,但其以孔子为圣人,认为自己继承的是孔子的思想,所以普遍认为荀子属于儒家。

但所谓荀门多逆徒,荀子的学生中唯有两人最为著名,一为李斯,二为韩非,全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只能说,荀老师真是辛苦了。】

荀子:……

没事,他都已经习惯了。

这点区区小事,不足以撼动他的想法。【但所谓逆徒,又怎么能让老师安稳呢。荀子一直以来,都是先秦儒家三子之一,虽然在唐宋之后渐渐没有孟子受重视,但是其从祀孔庙的地位还是极为稳妥的。

直到明朝之时,大臣张九功认为,荀子培养了李斯和韩非,说明其思想内涵一定是法家,不可能是儒家,如何能受到他们儒家后生的推崇呢,于是上奏欲驱逐出孔庙,嘉靖之时,终于成行。

一千多年之后,荀老师又是被两个弟子拖后腿的一天呢。】

荀子无言以对。

虽然他其实对受不受到后世认可并不感兴趣,但是,因为那两个兔崽子直接让人给赶出去,还是有点太丢脸了。

再者说,他们两个学着学着就学歪了,他又有什么办法嘛。

【其实荀子跟秦国是有一段渊源的,他也不能全怪自己的徒弟。荀子曾亲入秦,称赞秦道:“秦四世有胜,数也,非幸也。”

但要不怎么说是逆徒呢,荀子与秦并无缘分,他认为秦国重法轻德并不可取,因而离开了秦国。估计那个时候,他并不会知道,自己未来最为骄傲的弟子全都跟秦有不解之缘。

不过荀老师被这两个弟子打脸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尤其是李斯。】

始皇帝:李斯的出现频率真是够高的。

“去,让李斯自己到大狱门口听一听。”

秦孝公却很是不满意。

若无这些儒生所轻慢的法,他秦国恐怕早就被列国生吞活剥了,哪里还有喘息的空间,可以让这些人慢悠悠地环游至秦点评一番呢。

【荀子喜欢的,李斯未必一定喜欢。但荀子不喜欢秦的地方,李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