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20


正是因为采纳了李世民所献之计,也即敲锣打鼓扩大军容,让突厥军队误以为隋大军将至,仓皇而逃,遂成功为隋炀帝解围,第一次在史书之中体现了自己高超的军事才能与谋略能力。

时年,李世民年方十七岁。

隋炀帝也因此跟着一起

进了《唐书》,都是一家人啦,换个朝代的史书进进问题也不大。】

想起当年的往事,李世民也忍不住唏嘘。

至少在那个时候,他确实只有一腔报国之心,解救隋帝于危急之中。

谁知道世事竟然如此变迁,关键变迁得还如此迅急呢。

想到当初隋炀帝登基之时的隋朝,又想到大业末年狼烟遍地,血流成河的隋朝,李世民忍不住深深吸了口气。

所以他大唐一定要吸取隋亡的教训才是。

杨广那样的好大喜功,可万万不可取!

太可怕了。

【大业十二年,李渊被隋炀帝任命为太原留守,而李世民则跟他一起前往太原。当时有高阳贼酋魏刀儿来进攻太原,李渊也是头铁,非常自信地带着军队就进攻魏刀儿,结果自不必说。

因深入敌营,李渊被敌军团团围住,难以突围。

李世民率精锐骑兵冲锋,引弓而射,所向披靡,敌军溃败,李世民遂救李渊于万众之中。

史书对此有十分生动的描述:“拔高祖于万众之中。”总让人浮想联翩,忍不住想象一个骑着马的小二凤提溜着已然蓄须的李渊于战火之中。

这是父子二人军事实力在史书之上第一次对比分明的描述,简而言之,人家没有拉踩的意思,但是写出了拉踩的感觉,还十分惨烈。】

天幕非但要语意昂扬地描述,与此同时,随着天幕的讲述,那面硕大的银色天幕之上出现了那个骑马小二凤倒拔Q版李渊的小剧场。

李世民憋不住了,忍不住也漏出了一声笑来,而后试图解释。

这个嘛,其实吧,他当时真的不是这么拔他爹的。

他总体上而言,自认为自己还是个孝顺的好大儿,只要他爹配合他的演出,他们自然“父子情深”。

李渊:……

胡说八道,他才没有这么狼狈。

而且,谁给他画的小人,这么丑就算了,怎么连眼睛都没有,像是要原地升天的样子?

原本只听到前面第一句的时候竟然还觉得后面李渊会带给自己惊喜,以为可以一洗他在自己心目中“光辉”形象的刘邦也沉默了。

还以为这个什么大唐开国皇帝总还是有点可取之处的,正等着听天幕为他挽尊一番呢。

谁知道是这么炸裂的挽尊。

这要是没他儿子,不会直接还没来得及打天下就直接升天了吧?

谁给你的自信不会打仗还冲锋陷阵的?总不能是感觉儿子行自己就也行吧?

【当然,李渊会如此轻敌,也不能完全怪他。毕竟太原自东魏时起,便是军事重镇。自北齐开始,为了防范突厥的进攻,更是在太原布置了重兵,是北齐的陪都和军事要塞,素有“天下精兵处”的美誉。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声势浩大,遍及全国,而在北方,直至隋炀帝仓皇逃向江都,将太原交给李渊之前,太原仍旧把控在隋王朝的手中,更说明了太原兵力的确雄厚,李渊看不上魏刀儿,觉得自己胜券在握,是很有些道理的。

而太原之精兵也为李渊不久之后的顺利起事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李世民:……

天幕还不如不要解释。

一解释好像感觉他爹更菜了。

毕竟把握着如此强悍的府兵结果还被打得落花流水,不是显得更无能了吗?

天幕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

考虑到这天幕平时损人的程度,李世民怀疑,看来这天幕是故意的呀。

杨坚简直要被这个什么隋炀帝的操作气到原地升天。

既然太原还没有沦陷,你往江都跑什么跑?

你跑了指望谁给你守军事重镇呢?

原本还打算趁早提防李家的杨坚甚感头疼。

有这么个下饭的儿子,提防谁都不管用。

第138章 太宗上位计【十】

【就在李世民拔李渊于万众之中的次年,在漫天的烽火狼烟之中,李世民终于断定,隋王朝的气数已尽,开始潜图义举,而这个时候,千古一帝标准式样的魅力开始初步显露,时常折节下士,推财养客,因此从群盗至大侠,跟二凤陛下接触过的都说好,没有不愿意效死力的。

也正是在这一年,李世民终于劝动了一直在观望,永远在准备的李渊起兵反隋,是为晋阳起兵。

李世民率兵攻克西河,得封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

这一年,李世民十八岁。】

李渊:???

且不说你们后世之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偏差了十万八千里,为什么还要一直揪着那句万众之中不放啊!

当真可恶。

还有,什么叫他一直在观望,永远在准备啊。

他原本好好的国公做着,自然要确定隋朝再无东山再起的机会才可图谋天下,否则万一兵败,那岂不是拿着一大家子的命去赌嘛。

分明是他老成持重,怎么到天幕嘴中就好似他有多懦弱无能似的。

李世民欲言又止。

算了,还是给他阿耶留点面子吧。

要不是刘武周称帝一事触怒了隋炀帝,要押解他阿耶去江都,保守估计,恐怕他阿耶可以一直观望到炀帝驾崩。

要真到那个时候,黄花菜都谢了啊。

【前面说到,彼时李渊正任太原太守,屯兵于晋阳。

而这号称“天下精兵处”的太原,经过隋朝数十年的积累,晋阳城府库盈积,据说太原粮饷可支十年。因此在李渊得知自己因为平叛得力被任命为太原留守后,私窃甚喜,认为这是上天给予他的机会。

而晋阳与太原,确实给李渊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有钱就是豪横,李渊下令开仓赈济贫民,公开募兵,原本就是因为隋炀帝之荒唐举动而千里无烟,难以果腹方才聚众起义的百姓顿时蜂拥而至,每日来投军的有上千人,二旬之间,得众数万。

唐国公李渊登时成为了割据势力之中的颇为强势的一方。】

杨坚沉默了。

不是,他囤积的粮和钱呢?

天幕也说了,他在晋阳就至少囤积了十年的粮饷,更遑论其他地区,怎么就千里无烟,百姓难以果腹了呢?

隋炀帝那个逆子,到底还干了什么天怒人怨的破事?

李渊则也只注意到了那句“二旬之间,得众数万”,心底终于顺气了不少,心中豪情万丈。

他怎么就没有济世之韬略了,瞧瞧他的声威吧,这怎么就不叫天下归心呢!

【当然,作为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