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73
朝真正的外交重心,那还是在放在了西域三十六国之上,毕竟这在匈奴败退漠北之前,是其重要的支柱,而在败退漠北之后,又是匈奴最后的生命线。
汉朝有为之君自汉武帝起,都对经营西域有着浓厚的兴趣。】
班固并没有想到在讲汉使的时候还有自己的事,闻言一时之间有些沉默了。
虽然他真的已经很努力了,但是……
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啊。
他们汉朝的使臣有些时候的行为确实有些让人难以文雅描述,知不知道这样让他们这些想要歌颂大汉的史官很难做的啦?为他们平添了多少麻烦啊。
就不能隐蔽一点嘛!
刘邦:……
这是他们没兴趣吗?这是他们没法有兴趣啊!
自从听天幕说了在大汉的西边还有这么多国家之后,又恨不能把舆图直接画到自己脸上,他能没兴趣?
【无数汉朝使团往来穿梭于西域与长安之间。赶上凑巧的时候,一年之中能同时有十几个使团动身出发。史书上说汉使团们甚至可以遥遥相望于道。
不过也许正是因为使团数量庞大,人员混杂,
一个使团多则数百人,少也有百余人。因此纵然有汉一朝出过许多知名的汉使,但是汉使的总体质量仍旧严重参差不齐。
再加上汉使的遴选标准那是相当儿戏的。
汉使的成员之中有很多都是地方游手好闲之辈,会干出跟当地人打架斗殴的事件也不足为奇。】
刘彻:???
谁还不知道吗?他们汉使靠的就是走量啊。
再说了,出使一次西域,一个弄不好有可能要七八年才能返还故乡,如果不是原本就已无甚牵挂,又会有多少人跟张骞一样愿意将自己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交代给西域的漫天黄沙之中呢?
怎么就叫儿戏?天幕可太不会说话了。
他们这明明就叫人口再利用嘛。
正好还能顺便试探一下西域各个国家的忍耐度。
所谓“霸王道杂之”,这种手段当然不能仅仅用在自家的臣民身上吧。
触目所及,汉使所至之处,统统都要给安排上!
【不过虽然汉使作风彪悍,但是处在由上到下都十分彪悍的汉朝,那就并不显得有多么突兀。
有人曾戏言,汉朝的许多使节,那可真是人干的事一件不干。
这我可就不太认同了。
其实汉使还是干了很多人事的。】
他们大汉怎么就由上到下都十分彪悍了?
汉朝的臣民不理解,他们大为震撼。
【且不说那些宏远的政治目标,通过外交与军事的两根大棒,是吧,两征大宛。虽然战争的损耗远远超乎汉武帝的预想,但是对于西域的局势可谓是定海神针的存在,啊,当然,对于汉使在西域愈发嚣张的气焰也是定海神针般的底气。
毕竟汉军凯旋之时,沿途的西域诸国纷纷派遣子弟前往汉朝朝见天子,嗯,顺便留在长安当人质不走了的那种朝见。
从此,之前那种汉使团食宿自负,匈奴使臣饱受尊崇的场面那是一去不复返了。
西域诸国逐渐依附于汉朝,有汉一代,没有太大的反复。】
刘彻没有太大的意外。
虽然他早已知道之后自己的战争远没有如今的顺利,也已经在考虑未来的部署。
不过……
如果已经决定要打,那他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半途而止。打到一半放弃,那才是最让人看笑话的存在。
但是嘛……
看起来他似乎应该从现在就开始研究起西域的打法来了,明天就去跟两位大将军商讨一下,万万不能让自己再次重蹈天幕所说的那种覆辙!
【便是在地理科普之上,汉使也是很有一些贡献的。
有人走过的地方就有见闻。
汉使趟过塔里木河,看到过河水源头的壮观景象,跨过帕米尔高原,穿过天山,甚至于走过罗布泊,回来的人多多少少会带来远方的信息,将那个原本渺远陌生的西域真实的模样在汉朝人面前勾勒起来,变得不再神秘。
甚至于,汉使们还积极考察了于阗国的玉石开采情况,张骞曾经就将于阗国的玉石带回来呈送给汉武帝。
好家伙,这一会儿想着送马一会儿又是送玉的,张骞你是会送礼的。】
刘彻:???
为什么他们大汉的使节研究个玉石,并且呈送给朕,要用上个“甚至”这种字眼?
怎么,他堂堂一个大汉的皇帝,还不能看看于阗国的玉石了?
他如果想要,于阗国都是他的。
不过虽然天幕口中的地名他非常陌生,但是随着天幕的讲述,他也渐渐回想起了很多昔日汉使出使回来给他讲述的那些见闻。
他虽然从来没有去过西域,西域的黄沙却好像已然不再陌生。
既然不再陌生了,那当然就要积极搞点事情(划掉)。
张骞一时之间哽住。
他真的好生冤枉啊。
这种与中原迥然不同的风物那是自然要带回国的,带回国不第一时间呈送陛下,他不是在找死吗?
【不过关于汉使的见闻,还有个非常有趣的小插曲。
正是因为汉使曾经将自己的见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汉武帝面前。
汉武帝非常感兴趣,再结合自己自幼博览的那些古代典籍,推证认为于阗国这座盛产玉石的河源之山,便是古书中曾经提到过的“昆仑山”。
这是昆仑山的位置第一次在现实地理中变现。
也是如今昆仑山脉北端边界的历史依据。
只能说,没想到猪猪还是搞学术这一Part的啊。】
昆仑山脉?
刘彻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
这是说在天幕那个时代,昆仑山不止一座山吗?
还有……
什么叫没想到他会这么学术?
难道朕在你们后世人眼中看来有那么不学无术的吗?
他就不能是自幼饱览经史长大的吗?你们都是哪里来的偏见!
【而除了这些,张骞还曾经在第二次请命出使乌孙的时候,在乌孙得到了一个重要的线索。
据说,西南夷存在一条可以通往身毒的道路。
身毒,便是印度的古称。
可惜,毕竟还是远了点,一路又险峻了亿点点,这条道路并没有挖通,不然搞不好咱华夏从汉朝开始就能从云南直通印度洋了。毕竟在一马平川的印度修路,那不比崇山峻岭,丛林密布的西南夷简单太多?】
直通印度洋?
印度洋他们有印象啊,不就是天幕之前某次舆图之中放出来的,那个在他大汉下面的下面的那片汪洋吗?
原来那个印度说的便是身毒啊。
而且听天幕如此说,岂不正说明了此道路的可行性?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