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76
道杂之”啊?】
刘病已:……
这分明是他跟儿子的指导,是他治国理政的心得。
结果儿子是一点没学会,你们后世人倒是很会那这句话来内涵人呢。
虽然说的好像也没什么大问题就是了。
不过嘛……
这好好的,说什么物理消灭啊,他们大汉哪里有那么残暴。
【不过嘛,虽然一直以来都说汉武朝是一个开拓的时代,但是这个时代之中,汉武帝本人积极开拓的目标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绝对是汉武朝能得以以此著称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毕竟其实在当时的朝堂之上,对于在当时看来十分偏僻的西南夷等地区靡费如此之众,花费如此多的精力的行为的反对那是从不来不曾停歇的。
丞相公孙弘甚至可以说已经是其中比较温和的那一挂的了。
毕竟只是让人先停一部分,主攻另一
边。
绝大多数反对者的核心观点其实只有一个,那便是“得地无用论”。
也即在他们看来,汉武帝的种种行为“劳民伤财,却得地无用”。】
刘彻平素听多了这种观点,因此听到天幕这么说,其实并不感到意外。
他素来对于这种人的种种言语嗤之以鼻,反正他所做好的决定,绝对不会因为这些人的几句言语便动摇。
什么得地无用?
这世上哪里有得来没有用的土地?
如果有,那一定是这些人没有动脑子思考应该怎么治理这片土地。
那么该换掉的,反正不是这得来不易的土地,至于换掉谁呢?
那当然是换掉没本事的官员咯。
刘彻复盘了一下自己的逻辑,颇为满意地点了点头。
没毛病,正是如此。
【这话是不是听起来有点耳熟?耳熟就对了!正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呢。之后的宋朝也经常拿这个理由出来挽尊。
什么“匈奴化外之地,得其地不可耕”云云,正是出自宋人语录。
合着打下来的河西不是匈奴故地了是吧,塞外江南了解一下嘞。哦,不好意思,大怂的人恐怕连张掖门往哪边开都不知道吧。】
原本对于自己的观点认同感很强,并且仍旧坚持得地无用的汉武朝许多官员:……
怎么办,谁懂啊,一听到这个观点跟那什么宋朝人的观点十分近似,就突然嫌弃了起来呢。
匈奴之地怎么可能无用呢?
这话简直是污蔑!
他们可从来没有这么想过!
无论之前他们是怎么想的,但是听罢这段话,他们不约而同地为自己找补。
他们这句话的重点主要在前半句,主要是劳民伤财,嗯,一定是。他们之前必须是这个意思,确信。
【对于这种观点,深耕西南夷,并且拥有过切身感受的司马相如当然拥有不一样的感触。而大文豪的感触,那就是不一样。
感谢司马迁,出于对这位同时代大文豪文笔的喜爱,使得《司马相如传》因收录了其大部分文章原文而使这篇列传成为《史记》之中篇幅最长的一篇,并且让我们也能一睹其风采,虽然睹得有那么亿点点痛苦。
哎,没文化,不识字是我的错,一定不是汉赋花里胡哨的错。
在《难蜀父老》这种政论文章之中,也是佳句频出。
比如后面被汉武帝引用到元封五年求贤诏的那句“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灵感来源有极大可能就是出自这篇文章中的所谓“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当然,也不排除有这是汉武帝本人的感慨被司马相如化用的可能。但谁叫史书中没写呢,没写那当然是谁先说的署名权归谁咯。】
司马迁:……
一时之间竟然没能分辨出天幕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在夸他。
司马相如的文章写得好,他不收录下来多可惜啊!
刘彻:……
看到司马相如的文章脑子里有点灵感写诏书的时候用一用怎么了?
刘彻理直气壮。
怎么你们后世人连这都要拿出来调侃?
猪猪哼唧唧。
只是没想到啊,都过了两千多年了,你们后世人怎么还说连他们的汉赋都看不懂呢?
分明听天幕的意思,他们后世似乎都应该学富五车才对呀?
刘彻大为困惑。
【不过这篇文章中最炸裂的还得是那句:“使疏逖不闭,阻深暗昧,得耀乎光明,以偃甲兵于此,而息诛伐于彼。遐迩一体,中外褆福,不亦康乎?”
翻译一下,意思就是使远方不再闭塞,使阻碍严重,昏昧阴暗的地方也能得见光明,消除用兵诛伐之事,远近一体,中外安宁,不是更加康乐吗?
虽然现在辛苦一点,但是我们是在构建大汉人类命运共同体呢!赶紧支棱起来!
哎呦,一定是我想多了。
我们大汉怎么能是灯塔呢,那当然得是太阳了。梦日入怀代表人物在这里呢,说这些。
再说了,我们可是实现中外一视同仁,共同发展的好不啦。
大文豪出品,就知道有没有。
联合而来的蜀地父老乡亲被忽悠的是一个愣一个愣的,并且是真的被说服了,离开时甚至还感叹道:“允哉汉德,此鄙人之所愿闻也。百姓虽怠,请以身先之。”
我终于悟了,难怪后面西南夷修了这么多路。果然猪猪是会用人的。】
汉武朝群臣:……
这司马相如是到底原本就这么会说,还是被他们家陛下传染的?
怎么这个道理听起来这么强盗又这么耳熟呢,非常有他们陛下的作风在呢。
刘彻则深以为然。
果然司马长卿不负朕望啊,正是如此!
虽然实在也没听明白什么叫大汉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不太明白灯怎么能做塔,但是司马相如的那句话刘彻是不需要劳烦天幕为他翻译的。
果然,还是这逻辑比较对味啊。
“日月所烛,莫不率俾”。
日月烛照之地都臣服于他大汉才是正理嘛!
这就赶紧命人抄录下来,明□□堂之上,一定要让群臣们好好研读一下。
司马迁表示,我好像有点知道自己这一次是怎么知道这篇文章的了。
【西南夷的重要性自然是毋庸置疑的,绝不是什么嘴皮一碰就能轻易舍弃的“无用之地”。汉朝的古人或许看不明白,我们又如何可能一无所知。
正是由于西南地区纳入了中华的版图,方才能够大大加深我国的战略纵深。
一个国家的战略纵深的深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甚至决定这个国家的上限,更
重要的是,也会提高国家的抗风险能力以及拉高下限。
在那段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百年浩劫之中,在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