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12


,不正是时任丞相杨国忠的罪行吗?

这时候哥舒翰的手下曾有人建议,不然就直接效仿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打法,先砍一个杨国忠试试?

哥舒翰并没有下决断。

毕竟这决断也不是他能下的啊。

但是这个计谋还是被杨国忠的人察觉了,再加之他的确与哥舒翰等人早有嫌隙,自然会以自己的小人之心揣度别人的心思。

一方面赶紧用害怕战争失利为由糊弄着向唐玄宗要了兵日夜训练,还派了自己的心腹去灞上驻扎观察,另一方面也在拿捏玄宗的意思,让其催促哥舒翰开门迎战。】

这下莫说是王侯将相们了,便是不通多少政务的寻常百姓也觉得这个皇帝脑子是不是下药了?

怎么都到这个关口了,还别人说什么你信什么呢?

当然是相信前面打仗的将军啊。

你都不相信用生命保卫你的将士了,将士们又哪里来的斗志呢?

杨玉环却紧紧攥住了自己的手。

虽然家里人能帮衬她当然是希望多帮衬一点,总觉得外朝有人才是自己最大的底气,但是……

在自己的性命面前,什么哥哥弟弟的,当然还是自己活着最重要了!

刘启忍辱负重地深深呼出一口气,能不能不要再提他的七国之乱了?

再说一遍,七国之乱他平定了!而且很快就平定了!

你都等人家称帝了再杀名号有啥用啊!

他才没有这么傻!

第197章 红颜祸水【十四】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账都算在杨国忠一个人头上,这对他也不公平嘛是吧,其实杨国忠也不过正好是说出了唐玄宗的心声而已,毕竟最终做决策的那个人还是唐玄宗。

只能说,唐玄宗就是有在正确的时候做错误选择的诡异运气呢。

当时节节胜利的郭子仪与李光弼等人那叫一个一边打仗一边苦口婆心啊。

跟唐玄宗苦口婆心地极力分析双方情况,说什么安禄山叛军之精锐主力悉数在南攻长安洛阳等地,北部幽州空虚,正好让他们直捣幽州叛军老穴,若无后方助力,叛军岌岌可危。

啊,多么恳切的殷殷期盼啊,多么条分缕析的逻辑啊。

嘿,有些人就是看不明白也听不懂,那又有什么办法呢?】

李隆基:……

虽然他已经从天幕种种字里行间看透了自己之后可能会有的各种糊涂行为,但是已然身居高位这么多年,哪里肯忍受自己的尊严被狠狠扯下来践踏的□□?

他一面心里发慌,不愿承认如此荒谬的傻子行为会出自自己,一面恼羞成怒地怒喝道:“天幕妖言惑众,如何能够取信?”

但是天幕并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而收听天幕的普通百姓的看法,自然也不可能受到他的约束。

郭子仪、李光弼:……

一时之间,他们竟然难以分辨,到底是向如今的他们狠狠来了个当头蒙棒比较刺激,还是彼时十万火急之时他们发现自己的上奏没有回应更加绝望。

作为有军事素养的他们,早在天幕如此说的时候就已经迅速判断了出来。

若当真出击,则他大唐危矣啊!

一时无法分辨,十二道金牌和这络绎不绝的使者哪一个比较刺激。

反正都是不能拿“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一套来糊弄的程度了。

迫于巨大的压力,业已白发苍苍,病骨缠身的老将哥舒翰只好在扶膺痛哭之后于六月初四含泪领兵出潼关。

大唐从此错过了最佳,最不伤筋动骨的解决安史之乱的黄金机会。

六月初九,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二十万唐军全军覆没。】

二十万大唐的士兵……全军覆没了?

自从自己出生以来还没遇到过如此惨败的李世民只能说脑子嗡嗡的。

尤其是,原本坚持住他们就赢了啊!

李隆基你这浑蛋不会搞军事你就不要乱动!

装模做样学了我二十年就以为自己也是天策上将了?

真是谁给你的自信。

李世民不能理解,李世民大为恼火。

李隆基当然也是一万个不乐意。

天幕如何能拿他将那什么赵构之流相提并论呢?

而看热闹的刘家皇帝则啧啧感叹。

对着身边的将军们道:“看吧看吧,李家出了

个会自己打的有什么用嘛。你看这个后人怎么连战事上听谁的都不知道啊?你打仗听个文官丞相的,不听人武将的,你不惨败谁惨败?”

身边的将军们:……

咳咳,陛下别以为别人都听不出来你耿耿于怀的是那个会打仗的皇帝了好吗?

咱汉家皇帝也榜上有名呢,这么嚣张不好吧?

【六月初九晚,长安城便已知道了情况或许不妙。很快便决定了弃城而逃,当然了,名头嘛,那还是很好听的。

从此,大唐王朝开启了自己“国都六陷,天子九逃”这一大唐百姓逐渐开始习以为常的连续剧。

唐玄宗也确实煞费苦心地为自己找到了一方易守难攻的“风水宝地”——那就是一直以来容易出割据政权的蜀地。毕竟前面都说了嘛,汉高祖不就是从汉中打的天下嘛,大差不差。

西南当真是个天然的战略纵深庇护所啊。】

开元之前的百姓还是第一次正面聆听到属于自己王朝如此负面的信息,虽然早已隐约知道了会有这一天,却还是显得手足无措起来。

那这该怎么办啊?

他们的圣人真的会变成那种样子吗?

而至德之后的唐人们:……

就是一整个麻木呗,还能怎么办?过一天算一天吧。

【不过嘛,这种口号,骗鬼呢,别说我们后人不信,就当时那个混乱程度,人普通老百姓也不信呐。

当时的场面,只能说是“士庶恐骇,奔走于路。”

唐玄宗的逃难之旅也并不顺利。

第二日方方行至马嵬,也就是如今的陕西兴平,由于饥饿与恐慌,士兵们就发生了哗变。

关于杨贵妃与杨家众人的死因,各种史书轶闻二创纷至沓来,众说纷纭。

不过新旧唐书都认为应该跟太子李亨有点关系。

《旧唐书》比较婉转,只说“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而《新唐书》呢,就更为露骨,直说是太子李亨及宦官李辅国等人搞出来的针对政敌杨国忠的一次反攻倒算,因此煽动了将士。

毕竟在那种情况下,安禄山又出的是杨国忠罪行的旗号,而杨家种种奢侈暴行也早已攒够了民怨。再加之大唐的百姓终归还是对他们一直以来所信赖的“圣天子”心怀期待,所以企图通过清洗其身边的“不稳定”因素以恢复其“圣明”是非常有可能的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