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6
天使”,应该不是肉乎乎长翅膀的那种吧?
几个资深好汉听了“天使”这两个字,脸上都微微变色。
这波人自言身份,是金銮殿上的官家直接派来的天家使臣。跟上次前来围剿村庄的乡军,差了不止一个等级。
跟地方军玩猫捉老鼠,那是绿林匪帮的必修课。只要是有点名气的江湖好汉,多少都跟官兵交过手,换来一纸通缉令,或是一顿皮肉之苦,或是几年牢狱之灾。有时候遇到大赦,还能既往不咎。
但是,谁敢对“天使”不敬,哪怕只是出言不逊、不听号令——那就等于对皇帝不敬,等于谋反。
好汉不吃眼前亏。李俊给个眼色,大伙衡量片刻,放下兵器,且略跪一跪,看他有何说法。
“你们几个,姓甚名谁,速速报来。”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李俊当即报了盐帮诸人名号,三阮也抬出梁山,看他能咋地。
“吾乃殿前太尉陈十四!汝等听旨,”那绸衣大官自顾自地展开一张金黄色卷轴,摇头晃脑读起来,“你们在海沙村做下的事,朕已知了。自古英雄出草莽。现特赦免汝等罪孽,早早归降,必为重用……”
刚听几句话,阮晓露就蓦然抬头,觉得四面八方涌来荒谬。
首先,这“殿前太尉”怎么不是东京口音,说话的调调儿反倒跟威猛兄弟有点像?而且他都做这么大官了,不改个文雅点的名字吗?
其次,“圣旨”怎么跟大白话似的,自己每个字都听得懂?不太科学啊。
最后,这大官是什么意思,是在进行传说中的招安吗?
左右看看,三阮二童李俊张顺,都是一副迷惑不已的神色。就连花小妹都觉得不信,轻声问:“招安?至于吗?”
在《水浒传》的原剧情里,宋江心心念念的“招安”,得大半本书之后才写到。那时候,梁山泊已经凑了一百零八个天罡地煞,那叫一个火热兴旺,把朝廷派来的天兵天将打趴下无数次,甚至还把高俅给捉上了山——不仅费了老鼻子劲打仗,还要“文武兼修”,斥巨资走了名媛李师师的门路,才换来朝廷正眼一看,决定把这窝草寇收归国有,给个编制。
现在呢,盐帮、灶户,加起来不过百来人,跟乡军械斗一场,就上达天听,不仅灶户直接无罪,而且为首的好汉还能摇身一变,直接当官……
而且听这陈太尉的口气,见者有份。不仅领头的李俊他们有封赏,前来旅游观光的阮氏三雄估计也能跟着蹭个官当。
这朝廷招安盗匪,都不带做背调的吗?!
阮晓露头脑里乱哄哄,各种思路串成死胡同。
她突然回过神来。陈太尉的嘴皮子一张一合,念完了“诏书”。
“……兹命令汝等率领赴清溪帮源洞封官领赏。别耽搁太久了!钦此!喂,你们还不谢恩?是有什么不满意吗?”
一帮南北盗匪跪在地上,风中凌乱。
阮小二小声道:“招安招安,不让俺们去东京,去什么——什么洞?那是啥地方,官家行宫?离梁山远吗?”
李俊知晓江南地理,微微蹙了眉:“不近。但……”
童猛忽然发现什么,小声道:“你们看他们的装束!”
“招安使团”人人穿着白衣,只是腰带头巾分不同颜色。除非服孝,正经人不会穿这么素。倒 跟以前强占盐场、又被盐帮消灭的白衫军汉,风格上挺一致。
张顺踟蹰片刻,快速道:“前些日子我听得风声,睦州好汉方腊,在清溪自立朝廷,发出诏文,令天下豪杰都来归附。那时咱们都在备战,我怕扰人心思,况且道听途说未必准确,就没跟你们细说……”
阮晓露差点呛着:“方腊?就是那个方腊?”
这不是水浒后期的大boss嘛!跟梁山干血架的哪个!他们来凑啥热闹!
阮小七:“没听说过,哪个山寨的?”
张顺:“不是山寨,是个教门……嗐,说了你们也不懂,反正是个厉害人物。我平时贩鱼都躲着他的地盘走。”
童猛低声问:“这么大事,怎么没通报江湖?”
“你傻啊,”童威怼他兄弟,“他都称王了,哪还瞧得上咱们这些绿林泥腿子。”
事情很明显了。还在扩张地盘的方腊集团提前现身,将海沙村划入自己地盘。先是派白衫军汉来接管盐场。这些军汉欺负百姓太甚,被张顺和盐帮见义勇为给剁了。不知方腊怎么想的,也许是得知海沙村后来大败宋廷官军,觉得这村子觉悟尚可,可以拉拢;也许是知道自己这些白衫军汉太过分,于是表示只要你们加入大业,我就不计前嫌。
太尉陈十四已经等得不耐烦了,连连催促。好汉们不叩首谢恩,那就是跟“圣公”方腊过不去。
李俊打量“招安”使团,忽然高声道:“卫四宝,是你么?”
使团里一个小军汉兴高采烈,挥手回道:“李大哥,是我!好久不见!我妹子和老娘还好吗?”
阮晓露看那卫四宝的相貌,二十岁不到,瘦竹竿身材,一张瓜子脸,猛省:“这是卫珠娘她哥。”
初相识时,卫珠娘曾诉苦,说她哥哥被白衫军汉抓走了。
现在看来,卫四宝已经光荣加入方腊集团,并且“衣锦还乡”,好不得意。难怪见了李俊叫“大哥”,一下比他妹妹高了两个辈分。
李俊站起来,旁若无人地走进使臣队伍,用力拍了拍卫四宝肩膀。
“多日不见,出息了!当官了!”他朗声笑道,“今儿带你们太尉过来,也是你的主意吧?都是响当当的好汉义士,休要赘烦,先回村喝他一醉方休 ,给你们接风洗尘!走吧!”
卫四宝以前是小小灶户子弟,李俊在他眼里就是个遥不可及的江湖偶像。如今“偶像”跟他称兄道弟,卫四宝一下晕头转向,乐得合不拢嘴。
“走走走,陈太尉,进村吃席去!”
他俨然成了半个东道主,热情招呼身边的白衣同伴。
这陈十四也是绿林出身,粗鲁了几十年,近来摇身一变当太尉,“工龄”不足一个月。带着个草台班子,多数也是过去自己的喽啰,各种繁文缛节还没背清楚。听人叫他“好汉义士”,也不以为忤,自然而然地露出笑容。
李俊回头连使眼色。阮小二阮小五立时会意,马上站起来,一左一右,十分热络地挽住陈太尉的手。
“走什么走?上船!我们亲自给你摇橹!”
*
“招安使团”浩浩荡荡莅临海沙村。村民们自然莫名其妙,惊恐不已。李俊让大家先别问,赶紧整饭,大碗酒只顾筛来。
几个老江湖轮流把盏,细说江湖豪杰之事。陈十四当了大官,却不忘本,拼酒量比谁都积极。酒过三巡,歪在一张椅子上,打起了呼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