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07


自古以来,农副产品都是当地产出、就近消耗。本朝商品经济发达,也只有少量货品贡品进入长途运输。到了终端,其售价通常成倍增长,价格大头都在运费上。

于是,一斤粗劣的四川散茶,在济州铺子里卖八十文一斤,在辽国卖到三五百文,在金国价值千钱,而卖到停火缓冲区,价格飙升到三两银子一斤,而且还只能用商人自己的秤。

其余宋朝土产也都略同。虽然段景住有时也拿自己的俸禄买单请客,但大家不好意思全盘接受。涉及国际争端,亲兄弟也得明算账,否则拿人手软,日后不好自处。

而且义军还发现,辽国铸造的刀剑铁甲,品质十分精良,不仅比宋朝官兵的装备优秀不少,甚至比梁山自己铁匠铺里造出来的还略胜一筹。习武之人看重兵甲,于是纷纷换了辽刀辽甲。这样一来,钱更不够用了。

刘唐悄悄找到阮晓露:“给咱梁山大寨递个信,让军师派人送点补贴吧!这日子过不下去了!”

这话跟其他兄弟说,都显得太没志气。只有小六姑娘善良细心,应当能共情一二。

“咱山上也不是没钱,”刘唐自作聪明地提议,“李俊兄弟不是送了那么多金银珠宝?也没说不许咱使吧?”

阮晓露脑袋一扭:“他只说让我随便花,不包括你们。”

刘唐:“……”

阮晓露发愁的是,她鼓动梁山兄弟改组成维和义军,虽然是为自身、山寨、和大环境整体考量,也跟大家达成了共识,这并非一条功名富贵之路——可总不能还自己倒贴钱吧!

否则, 岂非辜负了当初那些放弃招安,毅然投票的兄弟姐妹。

“放心,我尽快想个办法,不会让大伙一直穷下去。”

---------------------------

“维和协议”虽然规定了义军粮饷由辽金官方提供,但毕竟只能管个温饱;要想过得和以前一样舒适,至少生活水准不要降级太多,成本极大。

如何冲淡缓冲区的高昂物价,让南国土产的供需稍微平衡一点呢?

阮晓露不是经济学家,而且以眼前的特殊状况,就算真的空降一个经济学家,其理论大概也多不适用。她跟相熟的朋友讨论半晌,回房,撇开杂思,拾起床头一封信。

义军部队当然与大本营时时联系。但商贾罕至,信件往来也并不频繁,大多数都是弟兄们互相报平安。

这一封是阮小七带给她的私人信函,厚厚的一沓。阮小七文化有限,会读不会写。信件明显是他口述,萧让代笔。开头字体端庄大方,结构严谨,笔画流畅,浓淡相宜;写到十几页后,那字体逐渐暴躁凌乱,龙飞凤舞。后来大概是被阮小七拳头威胁,到得最后几页,字迹又重新清晰饱满起来。

前一半的内容都是汇报老娘的吃喝拉撒,林林总总事无巨细;然后是两三页的想哥哥、想姐姐、没有你们俺好无聊;最后才想起来告诉阮晓露,李俊来了一趟。

李俊到了梁山山门,才知道她跟着维和义军“北漂”去了,气得他找茬跟留守的阮小七打了一架。阮小七还委屈呢,说你老人家把这么多赃物堆在梁山保管,明显就是三年五载脱不开身,俺姐难道还等你?没有俺姐孤注一掷,投了一大把军功券,梁山现在都招安啦。李俊当然不买账,说她的好多军功还是托我的福拿到的呢,现在用完就把我丢一边,良心呢?

总之,吵了两页纸。当然从阮小七视角来看,纯属李俊没事挑刺。

阮晓露自语:“我们北上维和的事,应该都发了江湖帖呀?”

不过这年头长途旅行不稳妥,一封平邮在路上耽搁几个月是常事。梁山转型太急,李俊很可能没来得及接到讯息。

此时有人在门外喊:“姑娘,开饭了!今儿鲍旭兄弟在林子里打了十几只野兔,热腾腾的生切兔肝,晚了就没有了!”

阮晓露眼前一黑,长吁短叹:“大俊,俺想你呀。”

以往每次跟李俊在一块的时候,不管多艰苦,嘴上没亏着,每天家常菜吃得美滋滋。有时候她还嫌他做太多了,她吃不完。

现在看来,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该打。

她寻思,要是能把李俊忽悠来就好了。可转念一想,就算他来,凭现有这些死亡食材,估计也整不出好活。

继续读信。阮小七这厮倒是没忘正事,告诉她,李俊此来梁山,实有要事商议。

从去岁起,整个华北黑市多了这么一条贸易链:金国派人渡海前往登州蓬莱盐场,非法以马匹换取食盐;李俊的盐帮得到女真良马,输送至梁山,大大提升梁山军马的战斗力;作为报酬,梁山付给盐帮大量现银。这些银子则是辽国暗中从梁山走私火炮烟药,直接给付的高纯度宋朝官库银锭——岁币。

如今国际局势陡变。辽国暂时不需要补充高尖火器,按照“沙门岛和议”的内容,金国也不能从宋国走私食盐,必须通过官方榷场买卖。于是这样一条食盐——马匹——银两——火炮的四方贸易链,静悄悄走到了尽头。

而李俊接收更多江南盐田后,盐帮控制的产盐量稳步高升。如果在当地非法倾销,价格压太低,过度打击官盐买卖,必然会招致朝廷暴力清算。

李俊此来梁山,询问晁寨主,有没有可能牵线一些北方□□势力,帮他找些新买主。

各地盐田都有得力部下分管,到时可以分别商议价格,贩运途中也可合力抵御官兵清查。

晁盖一听,彰显梁山绿林影响力的时刻到了,当即满口答应。在他心目中,杀人放火、攻城掠地才叫正经造反。如今梁山不做这些,已经给足了朝廷面子。至于买卖私盐,人人都做,法不责众,根本不算犯罪。

阮小七急老大之所急,最后在信里问:姐,你们保毅军缺不缺盐?跟谁买不是买,不如便宜自己人,想来他也不敢坑咱们。

……

纸面上有淡淡的大葱味儿,阮晓露低头闻了两闻,折好信。

阮小七想得挺好,但如今义军吃的盐都是辽国提供的——理论上,生活军需物资辽金双方各自供给一半,但实际执行起来,肯定会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和资源优势,有所侧重地输送物资。辽国境内有盐场,于是承包了大伙吃盐,而金国赠送了大多数建房所需的木料。

所以这边并没有买盐的需求。就算他们想买,手头眼下也没钱。下顿的猪肉还没着落呢。

她提笔,打算给小七写封回信,又不知该从哪说起,是该抱怨生活条件艰苦,还是该描述那壮美难以言说的北国风光,还是介绍一下维和事务的进展……

忽然,她撂下笔,心中模糊闪过一个念头。

“俺真是个天才!”

第2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