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3
纯用白描,动静、远近结合,理解性默写可能考到,而写法的考点则是放在诗歌鉴赏里面,大家要灵活运用。】
不知道第几次提到考点了,李世民终于将心中的疑问说出口:“这后辈说的考试,和我们的科考是一般么?”
贞观君臣这几日一直在商讨科考事宜,房玄龄也注意到这一点,回话道:
“考试者,选拔人才之用,这一点倒是不必见疑,只是臣原本以为后世是考察作诗,可听水镜说法,似乎考的是解诗,解诗与从政能力有何相关?”
他们的陛下文采不错,他们这一干文臣自然也有解诗的能力,但解诗对从政来说,并不是一个必须啊!君不见以诗从政都是周代的故事了,秦以降所用渐少,后世怎会如此重视,专门考察?
【对诗意有一个基本了解之后,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个问题,课文将它与曹操的《短歌行》编在一起,曹操进去,渊明避世,曹操以天下为任,哪怕“老骥伏枥”,亦是“志在千里”,陶渊明却选择归隐田园,该怎样看待他的归隐呢?】
颜延之从郁悒中回过神来,听到这话只觉莫名其妙,高声道:“兄长归隐自是高义之举!”
当然他说得在大声楚棠也听不见,她继续cue流程:
【所谓“端居耻圣明”,换句话说,陶渊明选择归隐的行为是不是反映了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荒唐!陶潜是义士,这问题是折辱!”
王绩坐不住了,他归隐田园便是效仿陶渊明,若陶渊明是消极避世,他是什么?
王维也摇摇头:“虽然不是很认同的他的行为,但陶潜品性自是无可置疑,楚姑娘怎会有此一问?”
苏轼难得没有笑:“先生高士,岂可用消极一词来评判,曹孟德纵有天下归心之志,然而失节于汉,怎么及得上陶公高义?!”
很明显,苏轼破防了。偶像的人格都被侮辱了,这绝对不能忍。他无师自通开启拉踩大法,连带着对前面提到的曹操都没有好脸色。
未央宫。
刘彻一脸淡定地开始看戏,很明显后世之人对这个陶渊明非常推崇,那么有此一问不过是寻个由头为后面张本,这种话术他当皇帝都用烂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都是套路。
董仲舒学习儒家经典,又担任授业之师,倒是对这个问法报以会心一笑,夫子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循循善诱,方是为师之道。
只能说,这波还是众位诗人代入感太强了,以至于被情感蒙蔽双眼,倒不及其他局外人清醒。
【我们知道,评价一个人要有综合视角。关于陶渊明,我们很容易给他打上一个隐士的标签,这样当然方便,尤其是在应试教育之下。
但“打标签”意味着陷入定势,如无意外不会再特意去了解,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虽然学过不少陶渊明的诗,但他对我们来说仍然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曹操对这个“综合视角”的提法十分欣赏:“以点观人,其人不全,对一个人的评价怎么能以偏概全呢?”
显然,他是对那些骂他是汉贼的人非常不满。
刘彻也理解这段话了:“打标签,陷入定势,比如说秦始皇的标签是暴君,所以后人便陷入始皇帝是暴君的定势?”
底下大臣纷纷捂脸,有点道理,但又好像槽多无口。陛下您是不是忘了水镜里的后辈显然对始皇帝颇有好感,说不定人家在后世不存在“暴君定势。”
“应试教育,是在说他们的科考?”这是研究科举研究出条件反射的贞观朝。
“不错,先生不只是隐士,还是征士节士!”反应过来的苏轼开始给偶像正名。
【所以借这首诗,我们要重新了解一下这个人。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有一个从出仕到归隐的经历,我们前面着重讲了两段,分别是他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出仕,但据考证,这中间他至少还出仕过三次。】
陶渊明执杯的手一顿。
【文史哲不分家,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来扒一扒历史。】
历史!
众位皇帝陛下一下子警觉起来,当即吩咐左右准备记录,曹操等几方势力亦神情严肃,试图从中听到更多与自己时代相关的事。
【陶渊明是东晋诗人,前面还有西晋和三国,我们就从老板说起。】
【赤壁之战失败后,老板无力南下,主要势力还是在北方。孙刘友好靠曹操,老板打退了,孙刘联盟就要开始撕逼了,这后面又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我就不多说了,反正大家都知道,不知道就去看《三国演义》,当然能看《三国志》更好了。】
等着听后续的曹操孙权刘备等人:……
你别不说啊你好好讲讲啊!你们知道我们不知道啊!合着我们等了半天就等了个这?你这个后辈到底懂不懂什么叫尊重祖宗啊?!
破大防了。
罗贯中寻思了一下,自己的书在后世大概也许好像……非常有名?
啥也不说了,水镜结束连夜肝!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魏文帝果然不欺我!
【最后老板封魏王,都邺城,统领北方;刘备在川蜀;孙权领江东称吴王。虽然这时候汉献帝还是天子,但明显已经成了一个吉祥物,所以实际上是魏蜀吴三分天下,这就是大家熟知的“东汉末年分三国。”
但是三角形不愧为最稳定的图形,结果就是他们仨谁也奈何不了谁,哪边都不能统一天下,反倒被司马家一把摘了桃子。】
曹刘孙:???!
第16章 归园田居5
曹营帐中一片哗然,难掩面上惊愕,曹操又惊又怒。他本以为自己此次南征也会如往常一样无往不利,然而水镜预言了他的败绩。
胜败乃兵家常事,他相信那时的自己以后一定会继续对南方用兵,直至天下一统。
然而天下归心的愿望竟然终究是破灭了么?
他沉着脸扫视帐中和他一般愕然的文臣武将:“这司马家,难道是……”
他想起一个可能性。
荀攸知道他心中所想,出言道:“丞相此前曾征辟司马懿为文学掾,许他与诸公子游处若当真是他,岂非养虎为患?”
夏侯惇不可置信:“司马懿?那个书生?不能吧!黄口小儿也会覆灭我三国?丞相您也太看得起他了!”
许褚等人没有说话,但都在心里认同了夏侯惇的说法。
曹操与荀攸对视一眼,若当真是这个司马……他垂眸,心中杀意一闪而过。
刘备险些坐立不住,即使知道自己最后确乎在蜀中站稳脚跟,但是……他以手掩面,满脸沉痛道:“我汉室天下,当真是难复了吗?”
诸葛亮看着他的样子颇有些自责:“是亮有负主公厚望,未能